魏新元
-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东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广域次声监测系统的设计被引量:4
- 2011年
- 设计了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广域次声监测系统。该系统由远程采集终端和数据处理终端组成,能够采集次声信号及监测点所在位置的地理环境信息,并通过有线或无线互联网把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终端。数据处理终端能够实现数据的存取入库操作,并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显示。最后对该监测系统进行了实际布点测试,验证了系统应用的可行性。
- 魏新元郭泉门春莲杨亦春
- 关键词:次声远程数据传输数据库
- 基于广域传感器网络的次声源定位关键技术研究
- 由于次声具有频率低、波长长、传播距离远、能量衰减小等特点,近年来基于广域传感器网络的次声源监测系统成为研究热点。本论文就其中的次声源定位问题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基于广域传感器网络的次声源定位问题所涉及的...
- 魏新元
- 关键词:监测系统时延估计数据库
- 东帝汶海槽新近纪断裂特征及构造演化
- 东帝汶海槽即帝汶海槽东段,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帝汶海与帝汶岛之间,地处澳大利亚板块与东南亚板块交界地带,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印尼贯穿流的重要通道之一,根据全球构造划分又属特提斯构造域东段。晚中新世澳大利亚板块与东南亚班达岛...
- 魏新元
- 关键词:弧-陆碰撞
- 文献传递
- 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A凹陷断裂特征与成因探讨被引量:10
- 2020年
- 在前人勘探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应用相干属性分析等技术对区域断裂进行精细化解释.研究表明盆地内发育着典型的犁式、花状构造、旋转正断层等伸展构造样式,在珠三南断裂影响下,南部边界断裂以阶梯状排列形成断阶构造.始新世—中中新世,断裂走向在持续右旋张扭应力场下以NE→EW→NWW顺时针方向旋转,张裂强度逐渐减弱.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盆地在太平洋板块俯冲后退、印亚板块碰撞、古南海向南俯冲下发育EW向断裂,晚渐新世在南海扩张事件影响下前期右旋应力场得到加强,形成大量近EW向断裂,中新世后演化为NWW向断裂.文昌A凹陷断裂构造的演化、成因机制与南海北部陆缘应力场变化一致.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南海北部陆缘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规律,提高油气勘探开发的效率.
- 张豪栾锡武冉伟民王阔魏新元石艳锋魏新元王嘉
- 关键词:断层活动性应力场变化珠江口盆地
- 印尼马都拉海峡盆地上新统颗粒灰岩生物礁形成和演化模式被引量:1
- 2020年
- 马都拉海峡盆地北部外陆架台地发育有E-W向一字排列的颗粒灰岩生物礁体。该生物礁是有孔虫(主要为抱球虫目)壳体经过各种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体,发育于早上新世挤压反转期盆地北部边缘区。由于生物礁生长发育所经历的特殊性,其岩石学特征等信息常常具有标志性的反映,因此礁体的剖面反射特征和地震属性相比于围岩会存在不小的差异。这些差异为人们利用地震解释和地震属性提取技术识别生物礁奠定了基础,如在地震剖面上,生物礁往往出现对称丘状外形反射、礁前斜坡前积反射、礁内部杂乱反射和不连续强反射的特征等等。以O-2井钻遇的存在抱球虫化石的马都拉海峡盆地上新统芒杜组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从地质背景入手,描述了盆地的新生代构造特征和发育各时期所对应的地层。通过进行层位标定和三维地震解释,结合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同时考虑到生物礁的发育形态与环境,最终获得了盆地抱球虫颗粒灰岩生物礁在空间上的分布。最后,本文结合盆地历史上的沉积构造活动,提出反转断裂带活动是研究区控制生物礁生长的重要因素,并据此总结了马都拉海峡盆地芒杜组台地边缘生物礁的发育模式。
- 刘嘉程栾锡武栾锡武魏新元王阔魏新元石艳峰鲁银涛Mohammad Saiful Islam
- 关键词:沉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