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江红
- 作品数:44 被引量:222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钢圈栓塞治疗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探讨钢圈栓塞治疗肝动脉假性动脉瘤(HAPA)的方法、安全性及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例以反复上消化道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行腹腔动脉和肝动脉造影检查,明确HAPA诊断后,以钢圈或微钢圈超选择栓塞假性动脉瘤的供养动脉,栓塞后造影复查,并于术后观察和随访6~60个月(平均38个月)。结果血管造影前的出血量为1200~4000ml(平均2385ml),3例肝功能正常,4例肝功能异常(ALT升高2例85~156μ/L、阻塞性黄疸2例TBIL 76~112μmol/L)。动脉造影能清晰显示HAPA的位置、形态和供养血管。其中肝外型HAPA 4例,肝内型HAPA 3例,合并动门静脉瘘1例。分别以钢圈或微钢圈栓塞其供养动脉,共计应用钢圈13枚,微钢圈12枚,介入治疗成功率为100%。所有行栓塞后患者均未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等临床表现,随访期内无复发出血和因栓塞引起的并发症。结论钢圈栓塞是治疗HAPA安全、有效的治疗,其中远期临床疗效肯定,无严重并发症。
- 陈耀庭许林锋江容坚周经兴骆江红谭绮云胡仁美
- 关键词:假性动脉瘤肝动脉大出血栓塞
- 经皮肝穿刺微波治疗原发性肝癌后的局部动脉血流改变意义
- 2008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微波治疗后的动脉血流改变及评价肝癌微波治疗的疗效。随访动脉造影的临床意义。方法该组共12例原发性肝癌,为单发病灶,肿瘤直径3~6.5cm(平均4.4cm),经皮肝穿刺微波治疗术后1~3月内行肝总动脉及可疑区域供血动脉超选择性造影。同时对残留及复发灶进行栓塞治疗。结果肝动脉造影动脉血流改变表现:微波治疗的肿瘤治疗区多为圆形或类圆形无染色的无血管区、低密度染色区;治疗边缘区可见以下几种征象:(1)肉芽形成染色;(2)出血;(3)边缘残留或复发染色。该组12例造影发现原位边缘复发和/或肝内异位复发灶8例并全部完成栓塞治疗。结论微波治疗的治疗区多为无染色的无或少血管区,发现和鉴别微波治疗区域的边缘征象是判断局部残留及复发的关键。动脉改变的观察在疗效及进一步综合治疗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骆江红周经兴江容坚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血流血管造影
- 影像检查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影像检查在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平滑肌(肉)瘤9例,血管瘤8例,腺癌6例。其中17例行小肠钡餐造影,12例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结果小肠钡餐造影检查。9例小肠平滑肌肿瘤;表现为肠腔充盈缺损,小肠局部受压移位,肠壁不光滑或/和小肠围绕征,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显示肿瘤血管增生和肿瘤染色。6例小肠腺癌;表现为小肠管腔狭窄或不规则狭窄,充盈缺损。8例血管瘤小肠血管瘤显示供血动脉及分支增粗,血池,回流静脉增粗。结论小肠钡餐造影应为首选方法。下消化道出血则可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
- 江容坚骆江红周经兴陈耀庭李勇任强
- 关键词:小肠肿瘤影像检查
- TACE与保守治疗对伴门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
- 目的 分析比较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保守治疗伴门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期刊全...
- 王卫东黄巧胜倪嘉延陈栋江雄鹰骆江红孙宏亮许林锋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经动脉化疗栓塞META分析
- 肝穿刺热消融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热消融术治疗后的造影表现及评价其疗效,随访血管造影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为单发病灶;肿瘤直径3.0~6.5 cm,平均4.4 cm,所有患者行经皮肝穿刺热消融术治疗,术后1~3个月内进行肝总动脉及可疑区域供血动脉超选择性造影,同时对残留及复发灶进行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结果 肝动脉血流改变表现:热消融治疗的肿瘤治疗区多为圆形或类圆形无染色的无血管区、低密度染色区;治疗边缘区可见肉芽染色、边缘区出血、边缘残留或复发.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造影发现原位边缘复发和(或)肝内异位复发灶32例,且全部完成栓塞治疗.结论 热消融区多为无染色的无或少血管区,发现和鉴别热消融治疗区域的边缘征象是判断局部残留及复发的关键.肝动脉造影及栓塞术在疗效观察及进一步综合治疗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骆江红
- 关键词:肝动脉
- PTCD在胆道和胃肠道吻合术后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
- 目的在于评价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在病人行胆道和胃肠道吻合术后出现梗阻性黄疸时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2001年9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我科共收治25例有胆道和胃肠吻合手术病史并出现梗阻性黄疽症状的病人,...
- 许林锋陈耀庭马海青张靖周经兴骆江红江容坚
- 关键词:PTCD胃肠吻合术梗阻性黄疸
- CT引导二步法穿刺经皮微波凝固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评价CT引导微波凝固治疗(PMCT)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3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先行TACE治疗,2~4周后根据复查的AFP和影像学结果的情况决定再次行TACE或PMCT。行PMCT治疗的患者,应用“二步法”穿刺:定位后行穿刺道局部麻醉,首先以直径0.6mm、长8cm的腰穿针向肝内病灶穿刺;复查CT,根据骨穿针与病灶的角度和深度,再引入直径2.0mm、长13.5cm的微波天线引导针,针的头端超出病灶边缘约0.5cm,然后引入直径1.6mm的微波天线行微波治疗。所有的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48个月(平均25.5个月),随访的内容包括影像学资料以及并发症。结果CT引导下行PMCT治疗TACE后肝癌,穿刺成功率100%,患者1、2、3年的累积生存率和复发率分别是84.23%、72.29%、61.96%和9.09%、24.24%、33.33%,出现肝脓肿2例,没有其他严重并发症。PMCT对肝功能的损害轻。结论CT引导下行TACE后肝癌的PMCT操作方便、定位准确,无严重并发症,临床疗效明确,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 陈耀庭许林锋马海清张靖陈斌骆江红江容坚周经兴
- 关键词:肝动脉化疗栓塞经皮微波凝固治疗
- CT引导经皮微波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探讨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评价CT引导PMCT治疗TACE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3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病人,先行TACE治疗,2~4周后根据复查的AFP和影像学结果的情况决定再次行TACE或者PMCT。行PMCT治疗的病人,应用“二步法”穿刺:定位后行穿刺道局部麻醉,首先以直径0.6mm、长8cm的腰穿针向肝内病灶穿刺;复查CT,根据骨穿针与病灶的角度和深度,再引入直径2.0mm、长13.5cm的微波天线引导针,针的头端超出病灶边缘约0.5cm,然后引入直径1.6mm的微波天线行微波治疗。所有病人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48个月(平均25.5个月),随访的内容包括影像学资料以及并发症。结果33例病人的CT引导下行PMCT治疗TACE后肝癌穿刺成功率100%,病人1-、2-、3-年的累积生存率和复发率分别是84.85%、75.76%、72.73%和9.09%、24.24%、33.33%,出现肝脓肿2例,没有其他严重并发症。PMCT对肝功能的损害轻。结论CT引导下行TACE后肝癌的PMCT操作方便、定位准确,无严重并发症,临床疗效明确,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 陈耀庭许林锋任强马海清张靖周经兴骆江红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经皮微波凝固治疗CT引导
- 膀胱血块的X线诊断
- 1998年
- 目的:本文分析了8例膀胱血块的X线征像。材料与方法:男女各4例,年龄22~67岁,临床均有血尿病史。8例做了静脉肾盂造影及膀胱造影。结果:8例膀胱血块皆显示为膀胱的充盈缺损,后经膀胱镜或膀胱造影复查消失。结论:肯定的孤岛状充盈缺损并随体位改变而明显移位是诊断膀胱血块依据,而缺损呈不规则的多边形及部份边缘锐利平直或相邻两边互成直角或税角,亦是诊断膀胱血块的重要征像。
- 江容坚骆江红云文娟
- 关键词:血块X线血尿
- 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在难治性鼻出血中的应用被引量:14
- 2007年
- 目的:探讨经微导管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在治疗难治性鼻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首选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者36例,首选颈外动脉结扎者10例。结果:36例首选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者1次性治愈32例(88.9%),10例首选颈外动脉结扎者1次性治愈4例(40.0%)。前者平均住院4.8d,后者平均住院10d。复发患者均经综合方法有效止血,并发症少。结论:经微导管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简便、安全、有效,疗效明显优于颈外动脉结扎,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能有效治疗难治性鼻出血。
- 许林锋张靖陈耀庭骆江红邹华丁健慧陈斌
- 关键词:鼻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