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陈旧性屈指肌腱断裂的重建修复治疗分析 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研究手部陈旧性屈指肌腱断裂的重建修复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手部陈旧性屈指肌腱断裂患者63例,根据损伤肌腱部位按照解剖区域分为Ⅰ~Ⅴ五区。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其中,治疗组采取分期改良手术即一期植入硅胶管、二期植入掌长肌(由可吸收生物膜即脑磷脂和卵磷脂材料包裹)重建其屈指肌腱结构并恢复其功能;对照组患者给予延迟活动治疗。两组患者术后通过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测定以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综合评估患者屈指肌腱功能重建情况,分析治疗效果。结果随访第12周,TAM评级治疗组为优者26例,对照组7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χ~2=15.00,P<0.05);FIM评分治疗组(36.1±6.2),对照组(24.8±8.3),治疗组活动度范围显著优于对照组(t=5.97,P<0.05),治疗组其术后功能重建效果满意。结论改良手术能够明显提高手部陈旧性屈指肌腱断裂患者的重建修复效果,手术效果的提升得益于肌腱粘连的避免,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和推广。 马建文 李玉 曹志强 黄勇关键词:肌腱断裂 屈指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4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采用手术结合内服补虚除湿汤辨证加减综合治疗慢性骨髓炎。结果:40例患者,32例治愈(80%),6例好转(15%),总有效率9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疗效满意。 马建文关键词:慢性骨髓炎 中药 中西医结合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AO-C型长骨复杂性骨折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观察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AO-C型长骨复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自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70例AO-C型长骨复杂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入A组和B组,每组35例。给予A组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给予B组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轴向压缩偏移量、弯曲偏移量、扭转角度。结果 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74.28±41.56)min、(361.52±35.76)ml、(5.13±0.42)个月,均明显少于A组的(102.1±45.82)min、(413.62±38.74)ml、(6.68±0.5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优、良、中、差分别为31(88.6%)、3(8.6%)、1(2.8%)、0(0)例,B组分别为32(91.4%)、2(5.8%)、1(2.8%)、0(0)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轴向压缩偏移量、弯曲偏移量、扭转角度分别为(3.01±1.07)mm、(2.09±1.18)mm、(2.59±0.77)°,均明显少于A组的(4.65±1.53)mm、(4.17±1.20)mm、(3.79±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AO-C型长骨复杂性骨折安全、有效,可缩短手术时间和愈合时间,减少出血量,且具有稳定的生物力学特征。 张辰阳 曹志强 高国梁 马建文 景青灵 王应兵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 生物力学 显微镜下微创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中的应用 官众 米明珊 任磊 马建文 鲍剑峰 许勇 赵宇 彭兴国 该成果首次在该省开展了显微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技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经过12个月的随访无明显并发症,患者满意度高。通过研究,课题组熟练掌握并开展了该项技术,便于推广,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该成果达到了...关键词:关键词:微创手术治疗 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治疗新进展 2022年 目的: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髓内固定技术进行综述。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文献,按时间顺序总结历年来不同髓内固定器械的特点、改良方向、优缺点及临床疗效。结果:髓内钉发展至今已有十余种,从早期简单的Ender钉逐渐改良至符合生物力学的各类器械后,各种临床并发症显著下降。结论:当前主流使用的髓内固定器械临床疗效良好,但仍存在低概率的并发症,而基于“杠杆–支点平衡–重建”理论设计的新型髓内钉有望改变这种现状。 李先登 马建文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 老年患者 髓内钉 中国高原地区老年男性退行性骨质疏松患者氧化应激相关因子和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案 被引量:7 2017年 背景:低氧是影响和调节骨生长代谢的重要因素,因此高原低氧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较多。与氧化应激有关的低氧诱导因子可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内皮素等多种因子表达异常,但是否能影响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尚不清楚。目的:试验探讨高原地区老年男性退行性骨质疏松患者氧化应激相关因子和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试验为前瞻性,单中心,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案。试验计划纳入中国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中国高原低氧地区老年退行性骨质疏松患者120例设为骨质疏松组,同时收集120位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于入院后1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氧化应激相关因子低氧诱导因子1α,2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钙素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 b水平变化,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L_(1-4)椎体、右侧股骨颈和股骨大转子共3个区域的骨密度变化。试验的主要观察指标为入院后1 d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水平变化;次要观察指标为入院后1 d血清低氧诱导因子2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骨钙素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 b水平变化;入院后1 d氧化应激指标低氧诱导因子1α,2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骨代谢指标骨钙素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 b水平的相关性。试验经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单位: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审批号:QHY1402G]。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参与者本人对试验方案和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于2015年1月开始进行患者招募,样本及数据收集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结果指标分析时间及试验完成时间为2018年3月。文章结果将以科学会议报告,或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发表传播。试验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 CTR-ROC-17012848)。讨论:文章希望通过此试验证实高原� 马建文 李得春 张忠国 李玉 王应兵 曹志强关键词:低氧 骨质疏松 低氧诱导因子1Α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 万向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Myerson B型Lisfranc损伤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观察万向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Myerson B型Lisfranc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8-12采用切开复位万向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3例Myerson B型Lisfranc损伤。首先处理第1跖跗关节,利用持骨器及克氏针辅助复位并维持解剖位置,选择合适万向锁定钢板固定;其次处理第2、3跖跗关节,初步复位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对位对线良好后予以固定;最后采用Lisfranc螺钉由第2跖骨基底向内侧楔骨方向置钉。结果 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2(10~21)个月。术后正位X线片上第1跖骨-距骨角为(5.7±1.0)°,侧位X线片上第1跖骨-距骨角为(0.4±0.2)°,正位X线片上第1、2跖骨基底距离为(1.5±0.4)mm。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为(2.5±2.1)分,较术前(6.2±0.6)分明显降低。术后6个月足踝功能AOFAS评分为(92.3±12.9)分,较术前(46.5±17.2)分明显提高。结论切开复位万向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Myerson B型Lisfranc损伤安全有效,患者疼痛缓解迅速,足踝功能恢复良好。 李玉 马建文 黄永关键词:切开复位 内固定 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观察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7年10月~2011年10月本科收治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0例患者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VSD治疗结合二期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换药治疗结合二期手术治疗,对两组创面二期手术前换药次数、二期手术等待时间、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创面愈合治疗费用进行记录并比较。[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依据创面情况分别采用游离植皮、二期缝合、皮瓣转位治疗后创面全部愈合,无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发生;观察组二期手术前换药次数、二期手术等待时间及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创面愈合治疗费用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具有刺激创面生长、缩短治愈时间的作用,是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马建文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软组织损伤 踝关节 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与预后研究进展 2024年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简称KOA)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主要由于软骨退变和关节炎引起,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肿胀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膝骨关节炎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本文旨在系统综述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和预后研究进展,总结和分析目前的研究成果,探讨治疗方法的优缺点,评估预后因素的影响,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诊疗方案,为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康复提供理论依据,促进膝骨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贾金杰 马建文关键词:膝骨关节炎 保守治疗 手术 预后 青海地区汉族、回族、藏族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分析青海地区汉族、回族、藏族正常人群的峰值骨量和骨密度差异,为青海地区科学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青海地区汉族、回族、藏族年龄在20~40岁及50~70岁人群,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研究对象腰椎骨密度,按民族、性别和5岁一个年龄段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青海地区汉族男性、女性峰值骨密度的年龄段均在20~24岁,回族男性、女性峰值骨密度的年龄段均在25~29岁,藏族男性、女性峰值骨密度的年龄段均在35~39岁。汉族、回族、藏族男性峰值骨密度分别为:(0.667±0.090)g/cm^ 2、(0.711±0.037)g/cm ^2、(0.826±0.092)g/cm^ 2;女性峰值骨密度分别为:(0.568±0.091)g/cm ^2、(0.571±0.037)g/cm ^2、(0.676±0.095)g/cm^ 2,且各年龄段的骨密度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本次调查汉族、回族、藏族男性和女性出现骨密度峰值的年龄段及峰值骨密度均有所不同,总体上藏族最高,回族次之,汉族最低,但均在40岁前达到骨密度峰值,提示可能与生活饮食习惯、遗传特性有关。 鲍剑峰 曹太见 马建文 彭兴国 米明珊 杜鹏 赵洋洋 江自望关键词:汉族 回族 藏族 骨峰值 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