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莹莹
-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1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及活性的变化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及活性的变化。方法根据复查冠脉造影的结果将既往行冠脉支架置入术的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再狭窄组(15例)及对照组(17例),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总的单个核细胞,接种到包被有人纤维连接蛋白的24孔培养板,7 d 后通过免疫荧光显微镜鉴定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 CD34和 KDR,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 EPC 摄取 DiI-acLDL 及结合 FITC-UEA-I 的能力。通过倒置显微镜进行计数,通过划痕试验测定 EPC 的迁移能力,通过 MTT 比色法测定 EPC 的增殖能力,并通过黏附试验测定 EPC 的黏附能力。结果再狭窄组的 EPC 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4.97±1.42比17.2±3.90,P=0.001),再狭窄组的 EPC 增殖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增殖倍数1.37±0.32比2.01±0.62,P<0.05),再狭窄组的EPC 迁移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两组之间的 EPC 黏附能力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患者的 EPC 数量及增殖能力、迁移能力明显下降,可能参与支架再狭窄的发生机制。
- 雷力成霍勇李建平李肖霞韩莹莹王皓正朱毅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再狭窄内皮祖细胞
- 洛伐他汀影响内皮祖细胞分化的机制
- 2007年
- 李肖霞韩莹莹庞炜李承红朱毅
- 关键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皮祖细胞洛伐他汀细胞分化
-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及活性的变化(英文)
- 2008年
- 背景:近年来发现的内皮祖细胞能够促进受损内皮愈合,因而假设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可能与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或活性有关。目的:对比观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患者与未发生再狭窄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及活性,验证上述假设。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5-03/2007-05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心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完成。对象:根据复查冠脉造影的结果将来源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既往行冠脉支架置入的患者分为两组:发生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组(n=15)及未发生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对照组(n=17)。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总的单个核细胞,接种到包被有人纤维连接蛋白的24孔培养板,7d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贴壁细胞摄取DiI-acLDL及结合FITC-UEA-Ⅰ的能力,双染色阳性的细胞为正在分化的内皮祖细胞。主要观察指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d后,通过倒置显微镜计算内皮祖细胞的数量、通过MTT比色法测定内皮祖细胞增殖倍数、通过划痕试验定性观察内皮祖细胞的迁移数量以及通过黏附试验测定内皮祖细胞的黏附率。结果:再狭窄组内皮祖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再狭窄组的内皮祖细胞增殖倍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再狭窄组的内皮祖细胞迁移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两组之间的内皮祖细胞黏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患者的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增殖能力、迁移能力明显下降,说明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可能与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或活性有关。
- 雷力成霍勇李建平李肖霞韩莹莹王皓正朱毅
- 关键词:支架置入再狭窄内皮祖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