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海滨

作品数:83 被引量:222H指数:8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3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2篇医药卫生
  • 14篇文化科学
  • 5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4篇细胞
  • 21篇树突
  • 20篇树突状
  • 20篇树突状细胞
  • 16篇肿瘤
  • 10篇蛋白
  • 8篇肝癌
  • 7篇食管
  • 7篇胚胎
  • 7篇毛囊
  • 7篇免疫
  • 7篇基因
  • 7篇教学
  • 6篇食管癌
  • 6篇毛囊移植
  • 6篇癌细胞
  • 5篇形态学
  • 5篇抗肝癌
  • 5篇抗肿瘤
  • 5篇基质

机构

  • 81篇汕头大学
  • 5篇香港中文大学
  • 3篇汕头大学医学...
  • 2篇东南大学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南京铁道医学...
  • 2篇汕头大学医学...
  • 2篇珠海市人民医...
  • 2篇铁道部北京铁...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南京金陵医院

作者

  • 83篇陈海滨
  • 27篇张锦堃
  • 23篇苏中静
  • 14篇林常敏
  • 8篇黄铿
  • 6篇黄东阳
  • 6篇祝宁侠
  • 5篇陈肃标
  • 5篇陈先才
  • 5篇魏锡云
  • 5篇刘少辉
  • 4篇欧少闽
  • 4篇陈玲
  • 4篇许嘉弟
  • 3篇郑少燕
  • 3篇彭燕
  • 3篇刘小辉
  • 3篇孙劲旅
  • 3篇王骏
  • 3篇刘戈飞

传媒

  • 12篇中国组织化学...
  • 10篇解剖学研究
  • 8篇汕头大学医学...
  • 5篇癌变.畸变....
  • 4篇解剖科学进展
  • 3篇广东解剖学通...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解剖学报
  • 2篇上海免疫学杂...
  • 2篇解剖学杂志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2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中国医学教育...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国外医学(临...
  • 1篇煤炭高等教育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2
  • 2篇2021
  • 6篇2020
  • 1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6篇2004
  • 3篇2003
  • 6篇2002
  • 1篇2001
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F-kB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被引量:9
2008年
核因子κB(NF-κB)是一组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转录因子,由Sen等于1986年首先在B细胞中发现。NF-κB除主要参与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相关的基因调控外,还参与骨的重建以及皮肤附属器官的发生。近些年来,很多研究发现,NF-κB对肿瘤的起源、发展、血管新生和转移及肿瘤细胞凋亡具有重要作用,并与肿瘤细胞耐药性的产生关系密切。因此,NF-κB在癌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NF-κB的组成、调控、激活等方面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王宁陈海滨
关键词:肿瘤核因子ΚB信号传导
树突状细胞融合瘤苗的体内抗肝癌效应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观察小鼠脾树突状细胞 (DC)与肝癌H2 2 细胞融合瘤苗体内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方法 采用细胞因子诱导、CD11c磁珠标记、MACS分选等技术与传统的聚乙二醇 (PEG)法相结合制备DC与H2 2 细胞融合瘤苗 ,进行致瘤性和诱导CTL活性检测。体内抗肿瘤实验分免疫保护组和免疫治疗组两大组 ,观察融合瘤苗对肿瘤的免疫保护和治疗作用。结果  1 融合瘤苗接种于小鼠体内未见肿瘤形成 ,脾、肺和肝等器官未出现肿瘤病变。 2 接种活融合瘤苗的免疫小鼠针对H2 2 细胞的脾CTL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小鼠 (P <0 0 1)。 3 在免疫保护组 ,经融合瘤苗免疫的小鼠 ,肿瘤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P <0 0 5 ) ,肿瘤大小和肿瘤重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P <0 0 5 )。 4 在免疫治疗组 ,用融合瘤苗治疗的荷瘤小鼠 ,肿瘤大小明显小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1 DC与H2 2 细胞的融合瘤苗无体内致瘤性 ,已失去其亲本H2 2 细胞的恶性生长特征 ,安全可靠。 2 融合细胞能明显激活小鼠脾特异性的CTL ,提示已获得亲本DC提呈抗原的功能。 3 融合瘤苗对H2 2 细胞的攻击有明显的抵抗作用。 4 融合瘤苗治疗荷瘤小鼠有一定的抑瘤效应 。
李军张锦堃张娟陈海滨陈肃标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瘤苗抗肝癌细胞融合
细胞角蛋白在食管永生化上皮细胞和恶性转化细胞系的表达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在食管永生化上皮细胞株SHEE和由SHEE恶性转化而来的细胞株SHEEmt之间的差异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免疫印迹的方法,观察SHEE细胞和SHEEmt细胞中CK的表达。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两种细胞均呈CK染色阳性,阳性反应位于胞浆;SHEE细胞染色弱阳性,SHEEmt细胞染色中等强度阳性。免疫印迹分析在两种细胞中抗角蛋白抗体均与分子量52.5ku、46ku和45ku的抗原同时发生反应;但SHEEmt细胞中的3条阳性反应带均强于SHEE细胞。结论:CK阳性表达支持两种细胞来源于非角化型或胎儿型鳞状上皮;随着永生化细胞转化为恶性细胞,某些角蛋白表达上调,可能与细胞恶性转化后的分化程度相关。
彭燕陈海滨苏中静张锦堃沈忠英
关键词:细胞角蛋白永生化食管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印迹分析上皮细胞株
人食管癌细胞核基质的研究被引量:9
2000年
目的 研究人食管癌细胞株 EC1和 EC18的核基质形态及蛋白成分。 方法 应用细胞的选择性抽提、DGD包埋 -去包埋剂电镜制样观察核基质形态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双向电泳和免疫印迹等分析核基质蛋白成分。 结果 抽提后 ,两种细胞内均存在精细的核基质 -核纤层 -中间丝网架。低分化的 EC1细胞核基质较高分化的 EC18更细密。核基质蛋白电泳显示 ,两株细胞有数种相同的核基质蛋白成分 ,也有各自的特异性核基质蛋白。在免疫印迹分析中 ,使用抗人 Nu MA单克隆抗体检测到两株食管癌细胞中都存在 Nu MA蛋白。 结论 在食管癌细胞中 ,存在特异的核基质蛋白 ,核基质 -核纤层 -中间丝形成一个连续的体系 ,对维持细胞核的完整性和细胞功能起重要作用。
陈海滨邱殷庆张锦堃陈玲任显辉杨蕾
关键词:核基质形态学食管肿瘤肿瘤细胞
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大鼠触须毛乳头的方法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分离、培养SD大鼠触须毛乳头,体外进行扩增、培养。方法将大鼠触须毛球部剪下,胶原酶Ⅰ(2 mg/m l)37℃消化3 h后,加入DMEM稀释消化液,反复吹打使毛乳头全部游离出来,在显微镜下用微量移液器逐个收集表面无杂质黏附的毛乳头。结果分离得到的毛乳头贴壁率高,体外培养出现典型的多层聚集性生长。结论应用上述方法可以得到纯净的大鼠触须毛乳头。
陈先才陈海滨蔡博治林常敏
关键词:毛囊细胞培养毛乳头
脑缺血及再灌流大鼠右心耳肌细胞特殊颗粒变化的超微结构观察被引量:1
1996年
本文观察了大鼠脑缺血及再灌流后右心耳心房肌细胞特殊颗粒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发现:脑缺血30min组肌细胞内特殊颗粒的分布密度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小,分布区域由集中于核周变为散布于肌膜下,并于间质内出现裸颗粒.不同时程的再灌流组特殊颗粒的分布密度在24h内与缺血30min组无明显差异,以后随再灌流时间的延长而增高,至再灌流7d组增高最显著,但仍未达到假手术组密度.提示脑缺血及再灌流与心钠素的贮存部位——心房肌细胞特殊颗粒有密切关系.
陈玲金钦华吴莹刘兴材陈海滨张锦堃
关键词:脑缺血心钠素心房特殊颗粒超微结构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研究现状被引量:3
1993年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是一种独特的细胞,其形态、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反应和超微结构均与单核细胞不同。无吞噬能力,也无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NK细胞所特有的标志。它是T细胞免疫反应的主要辅助细胞。并参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缺陷病、肿瘤和某些炎症反应的病理过程。观察外周血中DC的质和量的变化,将为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提供有价值的参数。
陈海滨张锦堃许嘉弟
关键词: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人血树突状细胞培养后的形态及抗肿瘤活性被引量:4
1999年
观察新鲜分离和经体外培养36小时的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和DC36的形态学及其对淋巴因子与植物血凝素激活的杀伤细胞(LPAK细胞)体外诱导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的促进作用。形成学观察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抗肿瘤实验分为三大组:(1)L组(BEL┐7402+LPAK),(2)LD36组(BEL┐7402+LPAK+DC36),(3)LD0组(BEL┐7402+LPAK+DC0)。各组均采用LPAK与BEL┐7402为5∶1和10∶1两种效靶比。培养48小时后用中性红摄入比色法检测LPA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显示,DC36的形态以具有细长突起者为多,与DC0主要为园形或具有短而钝突起的形态有明显差别。各组的细胞毒活性依次为:LD36组>LD0组>L组(P<0.01),并随效靶比增高而相应增强。这表明新鲜分离的人外周血DC在体外经36h培养后,不仅在形态上成熟。
孙劲旅陈海滨周燕琼张锦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抗肿瘤肿瘤细胞细胞培养
BRE基因的研究进展
2007年
BRE基因是一种应激反应调节基因,其表达产物广泛分布于不同种属的各种生物以及生物体的多种器官中。它所编码的高度保守的蛋白产物,定位于细胞质与细胞核中,具有调控细胞周期、调节细胞凋亡的功能。因而BRE基因在细胞的生存、增殖、凋亡与分化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可能与某些肿瘤的发生演进有关。
潘可陈海滨
关键词:BRE应激反应
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 提高本科医学教学质量被引量:5
2009年
探讨通过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过程,为学生营造了优良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陈玮莹杨棉华郑少燕蔡绍先陈海滨陈穗刘少辉
关键词:医学教育实验教学中心教学质量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