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梅芳

作品数:10 被引量:8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洛克菲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不育
  • 4篇雄性不育
  • 4篇水稻
  • 4篇籼稻
  • 2篇植株
  • 2篇体细胞无性系
  • 2篇突变
  • 2篇花粉
  • 2篇花药
  • 2篇花药培养
  • 2篇光敏感
  • 1篇单倍体
  • 1篇单子叶
  • 1篇单子叶植物
  • 1篇性状
  • 1篇雄性
  • 1篇雄性不育系
  • 1篇叶枯病
  • 1篇英文
  • 1篇幼穗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作者

  • 10篇凌定厚
  • 10篇陈梅芳
  • 9篇马镇荣
  • 5篇梁承邺
  • 3篇何炳森
  • 2篇陈宝源
  • 1篇徐羡明
  • 1篇伍尚忠
  • 1篇徐信兰
  • 1篇曾列先

传媒

  • 5篇Journa...
  • 2篇Acta B...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年份

  • 1篇1997
  • 2篇1993
  • 1篇1992
  • 3篇1991
  • 2篇1990
  • 1篇198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起源于体细胞培养的籼稻雌性不育突变被引量:17
1991年
在IR50成熟种子离体培养起源的R_3代一株系的群体(140株)中发现1株雌性不育突变。其主要特点如下: 1.突变体的雌蕊缺乏花柱及柱头,仅由子房组成。大多数子房不具真正的胚囊,“胚囊”中充满了薄壁细胞。大约30%的颖花具有两个以上的子房。突变体完全不能结实。 2.颖花内的花药部分退化或完全退化。在所观察的颖花中没有发现具有全部6枚花药的。1颖花内花药最多时仅为4枚(占全部观察的颖花的3.9%)。大多数的颖花只具有2枚花药(占33.7%)。而25.9%的颖花内完全没有花药。花药退化时雄蕊仅剩下花丝或瘦弱空瘪(不含花粉粒)的花药。但发育正常的花药内含有有功能的花粉粒,I-KI的着色率达90%以上。当以突变体的花粉给IR50及突变体的姐妹正常株“164N”授粉时,可以获得杂种。 3.突变体的颖花也不正常。其外颖过于发达而成为钩状,内颖近于退化而成为一片状物,因而颖花不能关闭,花药在抽穗后颖花开放前已裸露于颖花之外。 4.(IR50/164V)及(164N/164V)两组合的F_1植株表现完全正常,种子结实率为47.8—88.5%。半不育的植株也具有发育正常的雌蕊。F_1代分离出雌性不育的个体,χ~2测验表明突变体雌性不育受两对独立的隐性基因控制。 讨论了本突变产生的原因,水稻雌性不育的分类以及雌性不育在固定杂种优势中所具有的潜?
凌定厚马镇荣陈梅芳陈琬瑛
关键词:籼稻雌性不育体细胞培养突变
水稻纯合胚致死突变研究被引量:2
1997年
以EMS的处理并结合组织培养技术成功地获得胚致死突变的纯合再生植株。该植株生长发育正常,除种子无发芽能力外,纯合突变体的一切性状均与亲本品种表现一致。观察到胚败育的各种表现:(1)仅具有一个球形胚。(2)完全没有胚器的分化。(3)仅具胚根的分化而无胚芽的分化。(4)胚芽分化不完全。(5)胚芽与胚根之间没有输导组织相连接或者输导组织发育不完全等等。(纯合突变体×正常品种)杂种当代的种子(F1)发芽正常,而由F1及R1植株上所产生的种子(F2及R2)约有3/4具发芽能力,而1/4无发芽能力。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胚致死突变受隐性单基因控制。据我们所知,获得胚致死突变纯合体的成熟植株,本研究乃是首例报告,至少在水稻上是如此。在以利用无融合生殖之固定杂种优势的“一系法”杂交水稻生产的设想中,胚致死突变可作为胚乳的提供者而加以利用。
凌定厚徐信兰马镇荣陈琬瑛陈梅芳
关键词:水稻突变
香蕉花序顶端组织的离体形态发生被引量:9
1990年
以番禺香蕉、越南香蕉(Musa acuminata AAA)及大蕉(M.paradisiaca ABB)的座果后顶端花序轴1cm 处的幼嫩部分为外植体,用0.1%升汞消毒10分钟,以无菌水冲洗3次后,将外植体切成小片,先接种在 MS 培养基附加有2mg/l 的2,4-D,2,4,5-T,IAA,NAA,GA_3,ABA,KT 及 BTP 及其相互配合的不同的培养基中预培养一段时间。为了解花序不同部位(不同发育年龄)及不同组织对离体培养的形态发生的影响,部分材料接种时特别标记了花序片段的上下位置,或经预培养一段时间后。
凌定厚陈琬瑛陈梅芳
关键词:香蕉
某些单子叶植物幼嫩花序培养中外植体的直接出芽被引量:4
1989年
对稻属(Oryza)、稗草属(Echinochloa)、狼尾草属(Pennisetum)、狗尾草属(Setaria)、大黎属(Panicus)及芭蕉属(Musa)等6属22种,5个种间杂种的幼嫩花序(穗),进行离体培养,发现在不含2,4-D的M_S+NAA 2mg/l+KT2mg/l培养基上,6个属的19个种与4个种间杂种不同程度地从幼穗外植体上直接出芽。根据出芽的频率和速度可将它们分为4类:1.栽培稻与稗属的幼穗反应最敏感,频率在70%以上;2.狗尾草、狼尾草及稻属的5个种出芽的反应较为迟钝,频率在20%左右;3.大黎、芭蕉及O.australinsis等材料反应更迟钝,频率在10%以下;4.稻属的6个种在本试验条件下几乎没有反应。出芽的部位除颖花之外,穗轴切口处也有不定芽发生。在稗草及狗尾草中观察到同一试管内的同一幼穗上,一部分颖花直接出芽,而另一部分颖花正常开放(开花)。在某些野生稻及大黎中,则观察到在一个试管内的同一幼穗上,一部分颖花出芽,而另一部分颖花形成愈伤组织。
凌定厚陈梅芳陈琬瑛马镇荣
关键词:单子叶植物幼穗培养
籼稻体细胞无性系雄性不育突变的类型被引量:23
1991年
1984—1988年5年间所获得的由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起源的雄性不育突变,按它们的性质,可分为花粉败育型,无花粉型和花药退化(或部分退化)型3类。在IR54中,于不同年份(1985和1986年)及不同世代(R_1和R_2代)发现了表型基本相似,基因型可能也相似的两例无花粉型雄性不育突变。在花粉败育型雄性不育突变中,发现1例(54257)为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以多个品种与之测交,杂种一代中有的表现为育性恢复,有的仍然为雄性不育。能保持其雄性不育的品种有珍汕97、二九矮、新锦粘、162-5(来自IR 52的稳定的体细胞无性系),连续回交3代以上均能基本保持不育(但桂朝2号的回交后代不育性尚不稳定)。能使其育性恢复的品种有IR 24、IR 36、IR 54、双二粘、测64等。初步遗传研究表明,54257表现出十分复杂的核质关系,看来可能具有与野败细胞质完全不同的特性。
凌定厚马镇荣陈梅芳梁承邺何炳森
关键词:灿稻体细胞无性系
籼稻体细胞克隆雄性不育系54257/162-5及其保持系被引量:2
1993年
本文报道了籼稻雄性不育系54257/162-5的基本特性,其母本54257及父本162-5均为离体培养起源的体细胞无性系,分别来自 IR_(54)及IR_(52)。 不育系54257/162-5已回交8代,不育株率100%,自交不结实。花粉败育方面,部分个体表现为典败,部分个体表现为染败,或典败与染败兼而有之。试验表明,不育系54257/162-5个体间这种花粉败育的“分离”并非父本不纯所致,乃该不育系固有的特点。 以114恢、测64、IR_(24)、3550、测222及丰桂6号等6个野败型不育系之恢复系与野败不育系及 54257/162-5测交,恢复程度有较大差异。只有3个(114恢、测64及测222)能使54257/162-5的育性恢复;2个(IR_(24)及3550)只能达到半恢复;有1个(丰桂6号)不仅不能恢复,而且保持了其雄性不育。这表明,不育系54257/162-5与野败不育系在细胞质上可能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 讨论了保持系体细胞克隆162-5的基因型,认为它是由恢复系IR_(52)经离体培养直接变为保持系。这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中尚属首例。
马镇荣陈梅芳凌定厚梁承邺何炳森
关键词:雄性不育系保持系籼稻花粉败育离体培养体细胞克隆
籼稻体细胞无性系雄性不育变异及其表现(英文)被引量:8
1990年
通过组织培养,于1984—1988年间,在9个品种(14次)中离体筛选到雄性不育突变体48个,其中发生在R_1代的20个,R_2代的28个。根据花粉败育之特点,可将这些突变体分为无花粉型及花粉败育型。发现起源于IR54的一体细胞无性系“54257”,在其R_2代分离出雄性不育突变体,继之对它以各种品种进行测交,其杂种一代有的组合表现育性恢复,有的组合仍保持雄性不育。由此确证它属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该雄性不育突变体,就其恢保关系考察,初步认为其细胞质性质与野败型(WA型)类似。这是由体细咆无性变异产生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的首例报道。
凌定厚梁承邺马镇荣陈梅芳何炳森
关键词:籼稻雄性不育无性系
以水稻白叶枯病原菌培养过滤液离体筛选再生植株后代的抗病性研究被引量:2
1992年
用人工接种方法,从水稻感病品种青二矮和桂朝二号体细胞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后代(R2)中,筛选抗白叶枯病变异株系。测试932个株系,发现12个有抗性变异,其中7个整个株系的植株表现一致抗病,另5个则有抗感分离。在有抗性变异的12个株系中,6个是从含白叶枯病原菌培养过滤液培养基培养得来的327个无性系中筛选出来的;另6个是从来源于不含病原菌培养过滤液培养基培养的605个无性系中产生。变异率分别为1.83%和0.99%。经测定 W1和 W78两株系 R2扰病变异植株,在 R3、R4均抗病。它们的抗性与原种及感病对照品种金刚30的抗性达极显著差异,与抗病对照品种 IR26属同一水平。
曾列先徐羡明伍尚忠马镇荣陈梅芳凌定厚
关键词:白叶枯病后代水稻
提高光敏感雄性不育水稻花粉单倍体育种效率及不育花粉植株育性转换特点的研究被引量:8
1993年
比较了(光敏s/正常品种)F_1及F_2为供体亲本,对在花药培养时所获得的花粉植株中不育个体/全部花粉植株之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以F_1为供体亲本,在所获得的二倍体花粉植株(A_1)中,不育株(长日下)约占20%左右;而从F_2分离的不育株为供体亲本,相应的比例为90%左右。对获得不育的花粉植株而言,供体亲本经过F_2的选择,在花粉一代中可以提高育种效率3—4倍。指出,以培育光敏感雄性不育系为目的的花药培养,与一般育种之花药培养采用杂种F_1为供体亲本不同,不仅应对杂种F_2代在长日照条件下进行不育株的选择,而且应在短日照下对这种不育株作育性转换的双重选择。以这种个体作为花药培养的供体亲本,可以大大提高育种效率。 在长日照下表现不育的花粉植株的育性转换具多样性。来自同一组合的不育花粉植株在晚造(短日照)条件下,其花粉有的染色,频率高且稳定;有的虽然可变为染色,但频率不高或不稳定或二者兼有;有些却一直不为Ⅰ-KⅠ染色,或即使染色频率也在10%以下。这一结果与收集全国各地15个光敏核不育系在本昕同期种值条件下的反应十分吻合。这说明通过花药培养,从特定的组合培育出所需要的光敏/光温互作或温敏型的核不育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凌定厚陈梅芳马镇荣陈宝源梁承邺吴永忠陈琬瑛
关键词:花药培养光敏感雄性不育水稻
光敏感雄性不育水稻的体细胞与花药培养及再生植株性状表现研究被引量:15
1991年
对8个光敏感雄性不育籼稻杂种一代及其亲本花药培养的研究发现,光敏不育粳稻虽然为雄性不育,但其愈伤组织诱导率与植株再生能力不在一般正常粳稻品种之下,为籼稻“新会粘”的28倍。绝大多数光敏不育之籼粳杂种的花药培养能力也是十分高的。在起源于体细胞及花药的光敏不育水稻之再生植株共1146株试管苗中,发现少数在5月下旬及6月上旬抽穗的已表现为完全雄性不育。这些材料之幼穗的第二枝梗分化时(4月下旬至5月上旬)之日长尚不足13小时,远在农垦58S的临界日长14小时之下。在8个组合的籼粳光敏杂种一代花粉植株中,有的组合完全表现为粳型(组合4及7,表2),有的完全表现为籼型(组合2及6),多数则两者兼有。在全部80个愈伤无性系中,单倍体20个,二倍体58个,多倍体2个。58个二倍体无性系申不育的为20个,占34.5%。其中在晚造短日照条件下能转变为可育的有11个,占二倍体的19%,占二倍体不育的55%。所有光敏不育花粉植株,在早造条件下I-KI之花粉染色率与结实率均为0%,在晚造(9月份之后)条件下,能转换为可育。但不同组合、不同无性系之间育性转换的频率与稳定性差异颇大。
凌定厚陈梅芳马镇荣梁承邺陈宝源
关键词:水稻光敏雄性不育花药培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