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红
- 作品数:24 被引量:79H指数:5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病因分析和预防性治疗在复发性早期自然流产中的价值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探讨病因分析与预防性治疗在复发性早期自然流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复发性早期流产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免疫学、内分泌检查、B超以及染色体分析,并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性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夫妻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正常,56例(68.29%)患者存在内分泌异常,27例(32.93%)患者存在免疫学异常,17例(20.73%)患者存在生殖道感染,7例(8.54%)患者存在生殖道疾病,10例(12.20%)患者丈夫精液异常,6例(7.32%)患者原因不明。结论:复发性早期流产影响因素较多,多数患者多种因素同时存在,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感染性疾病以及丈夫精液异常等因素均可导致复发性早期流产,在系统筛查病因分析后实施预防性治疗价值明显。
- 陈一红
- 关键词:复发性早期流产病因分析
- 福建地区早期自然流产结局与子宫动脉血流频谱、血栓弹力图的关系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福建地区早期自然流产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动脉频谱、血栓弹力图变化情况及妊娠结局改善情况,试图通过子宫动脉频谱、血栓弹力图来预测早期流产发生的可能性,并对其进行及时治疗。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就诊的早期自然流产的孕妇10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期在笔者所在医院健康体检的正常孕妇10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子宫动脉血流指数、免疫功能,并对比两组孕妇子宫动脉频谱及血栓弹力图参数,分析研究组孕妇在实施相应治疗后的妊娠结局。结果:研究组入院时RI、PI及S/D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同组孕27、36周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同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入院时K值、R值高于对照组,MA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α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27、36周末K值、R值、MA值均有改善,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入院时hCG、P、E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与同组孕27、36周末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CD4+/CD8+、CD4+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27、36周末与入院时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00例早期自然流产孕妇经过对应治疗干预后,95例继续妊娠并成功分娩,占比95.0%,其中剖宫产60例(63.2%),自然分娩35例(36.8%);早产20例(21.1%),低体重儿13例(13.7%),正常新生儿62例(65.3%);另外5例在治疗两周后自然流产终止妊娠,占比5.0%。结论:早期自然流产患者可出现子宫动脉血流指数、内分泌状态、免疫功能及血栓弹力图参数异常改变,在临床治疗中应对以上指标进行检测,并给予相应治疗方案。
- 陈一红
- 关键词:早期自然流产血栓弹力图
- 27例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妊娠及产褥期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关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2006年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7例孕产期合并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DVT患者中,9例发生在妊娠期,17例发生在产褥期,1例发生在人流后;2例合并肺栓塞。经治疗,25例痊愈;9例妊娠期DVT患者中,1例引产,8例孕期顺利,均剖宫产结束分娩,无足月低体重儿、窒息儿及畸形。结论孕产期是DVT高发期,给予抗凝、溶栓、降低血液粘滞度等治疗多能治愈,对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应积极预防,早期诊治可减少并发症及远期后遗症的发生。
- 陈一红陈丽红胡继芬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妇幼卫生疾病控制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可溶性受体表达水平与复发性自然流产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可溶性受体(sflt-1)表达水平在复发性自然流产(RSA)中的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入选本院就诊的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38例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正常妊娠要求人工流产的妊娠妇女40例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组患者血清及绒毛组织中VEFG及sflt-1表达水平。结果试验组血清VEFG及sflt-1水平分别为(2248.8±1456.8),(11656.8±2421.6)ng·L-1,显著高于对照组(945.8±601.2),(3012.5±1891.2)ng·L-1(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VEGF(73.7%vs 45.0%)及sflt-1(94.7%vs 70.0%),试验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发性自然流产者血清及绒毛中VEGF与sflt-1表达异常,可能是导致复发性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 陈一红胡继芬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溶性受体复发性自然流产
- 妇科急腹症159例临床分析
- 2007年
-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妇科急腹症的临床表现特点提高临床鉴别诊断水平,减少误诊率。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7年8月间收治的159例妇科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妇科急腹症的常见病因依次是异位妊娠,急性盆腔炎,卵巢肿物蒂扭转和黄体破裂等。159例中误诊7例,其中4例为内外科疾病,出血性输卵管炎误诊率高达100%。结论:根据病史,体征,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后穹隆穿刺等,妇科急腹症多能得到明确诊断,但要提高对出血性输卵管炎的认识及与内外科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
- 吴建波郑秀陈一红王金华
- 关键词:妇科急腹症误诊
- IL-18、NF-κB、iNOS在早期自然流产患者中的表达
- 目的:检测早期自然流产妇女、正常早期妊娠妇女外周血、绒毛及蜕膜中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kappa B,NF-kB)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 陈一红
- 关键词:早期自然流产白细胞介素-18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免疫组织化学SP法
- 文献传递
- 白细胞介素-18与核转录因子以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早期自然流产患者中的表达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8(IL-18)、核转录因子(NF-κB)以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与早期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早期自然流产组(31例)、人工流产组(30例)患者的外周绒毛及蜕膜中IL-18、NF-κB、iNOS的表达情况,用ELISA和硝酸酶还原法检测血清中IL-18和iNOS的含量。比较2组患者上述标本中IL-18、NF-κB、iNOS的表达水平有无差别。结果 IL-18、NF-κB和iNOS在早期人工流产组和早期自然流产组的绒毛及蜕膜中均有表达。与早期人工流产组相比,早期自然流产组绒毛中IL-18、NF-κB和iNOS呈过度表达(P<0.05),蜕膜中iNOS呈过度表达(P<0.05)。血清中IL-18、iNOS的含量早期自然流产组明显高于早期人工流产组(P<0.05)。结论 IL-18、NF-κB和iNOS的过度表达可能与早期自然流产有关。血清中IL-18、iNOS过度表达可能是早期自然流产的预测分子。
- 陈一红陈丽红胡继芬陈虹陈余朋
- 关键词:早期自然流产白细胞介素-18核转录因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 社区育龄妇女重复流产原因调查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社区育龄妇女重复流产原因及主要人口学特征。方法:应用自制问卷调查表选取重复流产的育龄妇女500例,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包含姓名、学历、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既往人工流产史、本次妊娠原因、避孕措施、对手术的了解等,并将统计所得数据进行汇总应用统计软件分析重复流产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主要原因。结果:不同年龄、学历、职业、婚姻状况研究对象重复人工流产比例不同,其中学历在初中及以下、职业为工人或服务业、年龄在20~29岁之间,婚姻状况为未婚的重复流产率相对较高。避孕套是人们选择应用最多的避孕方式,而无避孕措施是导致重复流产的主要因素,其他影响因素主要有药物流产,不重视围术期护理,术后恐惧、紧张、害怕心理以及对手术了解程度较低。结论:未婚妇女人工流产率较高,应适当增加育龄期生殖健康与避孕知识教育,做好围术期护理,降低意外妊娠流产率。
- 陈一红
- 关键词:重复流产育龄妇女意外妊娠人口学特征
- CA125及AFP同时升高的卵巢胚胎性癌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胚胎性癌具有多向分化能力潜能,既可分化为上皮或间叶样组织,也可形成卵黄囊内胚层或绒毛膜滋养叶细胞的结构。原发于卵巢的胚胎性癌极少见,好发于年轻女性,很早就浸润周围器官组织,或通过淋巴途径转移至主动脉旁淋巴结,晚期可经血液转移到远处器官,预后差。而以血癌抗原125(CA125)及AFP均显著升高的胚胎性癌目前未见报道。我科2009年收治1例CA125及AFP均显著升高的罕见胚胎性癌患者,现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治方法。
- 陈一红韦娟冰江忠清
- 关键词:胚胎性癌卵巢CA125AFP
- 输卵管肉瘤样癌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输卵管肉瘤样癌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输卵管肉瘤样癌1例,光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肉瘤样癌CK、EMA、S-100蛋白、Desmin、SMA、Leu-7、CD68、actin及Vimentin等的表达情况,并结合文献探讨该肿瘤的病理学表现及临床生物学行为。结果光镜下肉瘤样成分与癌成分共存,瘤体多以肉瘤样成分为主,肉瘤样组织中未见明确的骨、软骨、横纹肌肉瘤等异源成分。免疫组化检测表明:CK7、EMA和Vimentin表达均呈强阳性;S-100蛋白、SMA、Leu-7、CD68和actin表达呈部分阳性。结论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术前诊断困难;B超、CT、MRI对分期有帮助,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测。输卵管肉瘤样癌极为少见,该肿瘤早期就可发生血行转移,预后极差,早期发现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 吴桂珠郑秀陈林莺陈一红邹亦庐江忠清
- 关键词:肉瘤样癌输卵管癌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