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雪松
- 作品数:38 被引量:51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 论“中国新诗派”诗学
- 20世纪40年代,一群热爱现代诗歌艺术的年轻人自发地组成了在中国新诗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中国新诗派”。“中国新诗派”以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穆旦、唐祈、唐湜、袁可嘉,辛笛、郑敏等九人为核心诗人群,而马...
- 邱雪松
- 关键词:中国新诗派诗歌本体诗歌艺术
- 文献传递
- “新性道德论争”始末及影响
- 1925年1月,商务印书馆旗下《妇女杂志》推出的"新性道德专号",引发了一场以主编章锡琛和周建人为代表,与昔日新文化运动盟友陈大齐的论争。这场论争预示了五四启蒙知识分子在妇女问题上的分歧,间接促成了章锡琛离职于商务印书馆...
- 邱雪松
- 关键词:性道德一夫多妻《妇女杂志》
- 文献传递
- 一份被忽视了的准同仁副刊——《大公报·星期文艺》论
- 2007年
- 天津版《大公报》抗战后创刊的的文学副刊《星期文艺》,沈从文、冯至、袁可嘉先后担任了这个副刊的编辑,编辑的权力使得“中国新诗派”的作品得以大量发表,“中国新诗派”由此得以发展壮大。本文在考据查证的基础上,从编辑人员构成、作品登载情况入手,还原这个副刊的历史真相,并提升其诗史地位。
- 邱雪松
- 关键词:大公报副刊
- 1930年《开明英文读本》官司考述
- 2018年
- 1927年,林语堂与开明书店合作编撰初中英文教科书。翌年出版的《开明英文读本》获得了巨大成功。开明书店的成功为世界书局所袭用,1930年两社就此引发了一场轰动各界的官司。本文以新闻报道、时论、广告为基本史料,还原双方在出版界、新闻业、法庭、教育主管部门的博弈过程,揭示其新文化力量分化的实质。
- 邱雪松
- 关键词:开明书店
- 诗人之死:朱湘自沉的舆论背后
- 2022年
- 1933年,诗人朱湘自沉引发热议。上海知识分子以《申报·自由谈》为平台,责问事件背后隐伏的社会病灶。与之不同,在天津《益世报》集结的作家认定自杀是性格使然。北平的文艺人士则以同人刊物进行文学的闭环讨论。1934年,赵景深在其主编的《青年界》组织纪念号,通过怀人文字塑造诗人形象。因刊物的性质,"诗人之死"演变为"青年之死",全国各地学生自办刊物中随之出现大量共情习作。同时,官方的《中央日报》《人民周报》等参与其中,讨论更趋分裂。朱湘自杀事件的舆论风潮及其后续,寓意着后五四时期出版市场重心的转移,表征了左翼力量在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预示着代际更替的发端,社会剧变即将到来。
- 邱雪松
- 关键词:诗人之死舆论
- 启蒙、生意与政治的张力——以开明书店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2
- 2021年
- 五四运动后,"新书业"成长为出版领域崭新的行业分支,它既传达了代际更替、行业变迁、思想嬗迭等多重内涵,亦重塑了文化呈现形态,在1949年以后更成为新出版体制的结构性因素之一。开明书店作为"新书业"的代表,集聚了一群具有相同理念的"五四"知识分子。出版社做教材"生意",以新文学"启蒙"。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政治属性被强调,开明书店陆续切割两项业务,选择与青年出版社合并组建为中国青年出版社。同时,开明人一系列关于出版的制度设想,被新中国吸纳与落实。开明书店的案例启示我们,研究现代出版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应立体化地审视"启蒙""生意""政治"的内在张力,以此激活此路径的分析能量。
- 邱雪松
- 关键词:开明书店出版体制现代出版出版领域
- 论《创业史》“叙述”的意义与突破被引量:2
- 2011年
- 1960年,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后,获得了来自读者的巨大赞誉。可不少专业研究者却对这部作品提出了批评,严家炎的《关于梁生宝形象》堪称代表,他认为《创业史》存在“三多三不足”:“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政治上成熟的程度更有点离开人物的实际条件);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
- 邱雪松
- 关键词:《创业史》性格刻画
- 从“新诗主体论”到“新诗二次革命论”
- 2011年
- 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了"新诗主体论",目前有人对此表示怀疑,说什么"‘新诗主体论’可以休矣!"邱雪松认为,对毛泽东所说的"新诗"要有清晰的理解,要明白诗歌发展至今的困境由来以及可取的应对态度。罗文军认为,新诗主体论表达了对新诗未来发展的思考和预期,今天吕进先生的"三大重建"与此形成了良好的契合,正是时代所需。肖显惠认为,从吕进先生"三大重建"中的传播方式重建角度来思考新诗的主体地位,可以对"新诗主体论"获得更明确的认识。
- 邱雪松
- 关键词:新诗主体论旧体诗词新诗二次革命
- 制造“新青年”:“五四”前后的郑振铎
- 2019年
- "新青年"登上舞台既是时代的产物,亦是个体从知识体系到心理结构巨变的结果。本文通过郑振铎讨论作为个体的"新青年"形成的内外动因。郑振铎北京求学之初,仅是一名嗜读古籍的普通学生。在目睹"五四运动"后,他的思想与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同年11月他受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之邀,与朋友一道创办《新社会》,宣传基督教色彩的社会服务思想。以1920年8月创办的《人道》为起点,郑振铎开始寻求"社会问题唯心的解决",个人重心转向了文化批评与文学译介,成长为学生翘楚。在积累了足够人脉与资本后,1921年,郑振铎奔走倡导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并当选为书记干事,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实现了由"五四"前的"少年"向社会"提灯人"的角色转变。
- 邱雪松
- 关键词:五四运动新青年
- 《寒夜》人物塑造中的阴影——论巴金创作的男权意识被引量:2
- 2005年
- 文章运用女权批评,通过阐释在《寒夜》女性人物塑造中的不同,以及小说叙述中的文本失真,分析出作家创作中潜藏的男性意识。
- 邱雪松
- 关键词:女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