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梅芬
- 作品数:30 被引量:147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技厅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四种保留器官的胰腺切除术式的指征、技术和疗效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 探索四种保留器官的胰腺切除术式在治疗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0年1月至2010年5月施行的72例保留器官胰腺切除术的手术经验及疗效,男性24例,女性48例,年龄15~68岁,平均46岁.其中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DPRHP)9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SPDP)29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11例,行胰腺头体部巨大肿瘤摘除术23例.结果 行DPRHP的9例患者中,术后并发胰瘘、胆瘘各1例,均经保守治疗愈合.行SPDP的29例患者中,术后并发胰瘘3例,未发生迟发性脾梗死.行胰腺中段切除的11例患者中,术后合并胰肠吻合口出血1例,经手术治疗治愈.行胰腺头体部巨大肿瘤摘除术的15例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患者中,术后并发胰瘘5例,3例于术后6、12、16个月出现肝转移;行肿瘤摘除术的8例黏液性囊腺瘤患者中,术后并发胰瘘2例.结论 保留器官的胰腺切除术可明显减轻手术创伤,疗效与传统术式相同,应作为胰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的首选术式.
- 郭克建宋少伟赵梅芬葛春林许元鸿马刚孟凡斌郭仁宣田雨霖
- 关键词:胰腺肿瘤手术胰腺切除术
- 腹膜后淋巴管瘤15例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总结腹膜后淋巴管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腹膜后淋巴管瘤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1988-01/2011-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例腹膜后淋巴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治疗过程及疗效.结果:15例均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定位,并行手术切除治疗.病理均诊断为淋巴管瘤,其中,囊性淋巴管瘤14例,海绵状淋巴管瘤1例.随访1mo-17年,1例复发,再次行手术完整切除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结论:腹膜后淋巴管瘤在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而容易漏诊和误诊.超声对其有筛查的效果,CT在其定位、定性诊断方面具有更重要价值.腹膜后淋巴管瘤需完整切除,预后良好.
- 王晓宇赵梅芬马刚龙锦郭克建
-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淋巴管瘤预后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管炎发生的危险因素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管炎(CFPD)的诊断和治疗,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1/2007-08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99例,其中CFPD患者26例,单因素分析CFPD发生的相关的因素,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引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CFPD发生率为26.3%(26/99),肝内胆管置管持续低压冲洗、调整抗生素、加用利胆药物可有效控制胆管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胆总管直径,术后输入袢梗阻及术前减黄对于CFPD的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OR=0.241,10.335,0.102,均P<0.05),CFPD与PD术后无并发症病例相比术后住院时间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Z=-2.947,P<0.05).结论:术前胆总管直径≤1.5cm,术后输入袢梗阻为CF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减黄可减少CFPD的发生,CFPD较PD术后无并发症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
- 朱相宇郭克建赵梅芬宋少伟许元鸿马刚
-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胆管炎减黄输入袢梗阻
- 胰腺大囊性浆液性囊腺瘤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 探讨胰腺大囊性浆液性囊腺瘤(MSAP)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999年10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5例MSA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1例,女性4例.结果 5例MSAP患者中,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3例,黄疸1例,无明显症状1例.超声和CT检查显示胰腺大囊性占位性病变;其中5例均边界清楚、有分隔、囊壁强化、未见囊壁结节及乳头状突起;4例囊壁光滑、较薄;3例病灶为分叶状,2例病灶为类圆形;2例伴胰管扩张,1例伴胆道扩张.5例MSAP中,肿瘤发生于胰头2例、胰体尾3例,肿瘤直径均大于5.0 cm,平均直径8.8 cm.5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2例发生胰瘘,均治愈.随访8~35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MSAP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超声和CT等影像学特征与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相似,肿瘤逐渐增长并产生压迫症状,手术切除后可治愈.
- 王艳良郭克建赵梅芬宋少伟许元鸿马刚
- 关键词:胰腺肿瘤
- 罕见胸腺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特点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胸腺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及治疗的特点。结果经超声引导下穿刺取病理,行免疫组化,获得组织学证据,诊断为胸腺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IV期)。结论 PNET属于高度恶性肿瘤,易发生远处转移,且预后差,因发病罕见,临床及病理医师对其认识不足,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 杜亚奇刘东屏孙明军赵梅芬
- 关键词: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急性胰腺炎
- 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 2010年
-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的价值。方法对2002年3月至2008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80例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减黄组与未减黄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判断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减黄的临床意义。结果8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中56例(平均血胆红素167.3μmol/L)术前未行减黄,其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2.9%(24/56);24例(平均血胆红素323.7μmol/L)术前进行了减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7%(16/24)。减黄组与未减黄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减黄组与未减黄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可能是由于减黄组减黄后胆红素水平降至与未减黄组接近,因此降低了其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我们主张对于血胆红素>170μmol/L,全身状态差,合并胆管炎的患者进行术前减黄。
- 吴兴达郭克建赵梅芬宋少伟马刚
-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并发症
- 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细菌感染的特点及致病菌谱的变化被引量:7
- 2003年
- 马志刚郭克建赵梅芬马刚廖海辉
-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细菌感染致病菌细菌谱
-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18例报告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9年10月—2010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8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者中,男3例(16.7%),女15例(83.3%)。肿瘤发生在胰体尾部12例(66.7%),胰头部3例(16.7%),胰颈部3例(16.7%),瘤体平均最大径6.5cm。肿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肿瘤体积越大,症状越明显。CT是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正确率为61.1%。18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胰体尾脾切除术5例,保脾胰体尾切除术5例,胰腺中段切除术3例,肿瘤摘除术2例。10例术后发生胰瘘(55.6%),均治愈。随访6~125个月,平均48.3个月,未见复发。结论CT是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伴有临床症状、难以定性的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应手术治疗。浆液性囊腺瘤手术切除后可治愈。
- 王艳良郭克建宋少伟赵梅芬马刚许元鸿
- 关键词:胰腺肿瘤囊腺瘤浆液外科手术
- 肝胆管囊腺癌被引量:2
- 2001年
- 肝胆管囊腺癌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有关其临床报道较少,人们对其认识还不够,经常将其误诊为其他疾病.为提高对本病的正确认识,本文对我院1985~2000年收治的6例肝胆管囊腺癌,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式的选择进行分析如下.
- 赵梅芬郭克建
- 关键词:肝胆管囊腺癌肝脏恶性肿瘤影像学检查根治性切除
-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28例报告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SPDP)的可行性和手术技巧,比较SPDP与胰体尾、脾切除术(D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胰体尾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58例,其中DP30例(A组),SPDP28例(B组),B组又分为B1(保留脾血管组)和B2(合并脾血管切除组)两个亚组。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Α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A、B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胰瘘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PDP组术后Α院时间明显较DP组短(P<0.05)。B1亚组较B2亚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胰瘘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术后Α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1组与B2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Α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而术后Α院时间缩短。保留脾血管㈦否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Α院时间无影响。
- 张贤文郭克建宋少伟赵梅芬马刚孟凡斌
- 关键词:胰体尾切除术胰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