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赵晓涛

赵晓涛

作品数:4 被引量:37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术后
  • 2篇内固定
  • 2篇骨折
  • 2篇骨折固定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紧张
  • 1篇血管紧张素
  • 1篇血管紧张素转...
  • 1篇血管紧张素转...
  • 1篇药物敏感
  • 1篇药物敏感实验
  • 1篇抑制剂
  • 1篇肢体
  • 1篇肢体骨折
  • 1篇制剂

机构

  • 4篇北京大学

作者

  • 4篇赵晓涛
  • 2篇张晓萌
  • 2篇郁凯
  • 2篇张殿英
  • 1篇杨剑
  • 1篇王艳华

传媒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华肩肘外科...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02
  • 1篇199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解脲脲原体的临床检测研究
该文建立的PCR-微孔板杂交法检测Uu的PCR产物.首先选取生物素标记的Uu脲酶基因引物进行PCR扩增,然后使带有生物素的扩增产物结合在链霉亲和素包被的微孔板上,经碱变性后与标记地高辛的内部寡核苷酸探针进行杂交.通过标记...
赵晓涛
关键词:解脲脲原体药物敏感实验
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特点及其原因分析被引量:20
2021年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特点并根据“杠杆-平衡-重建”理论分析可能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1999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43~92岁[(74.1±11.5)岁]。髓外固定17例(髓外固定组),髓内固定23例(髓内固定组)。记录内固定并发症类型(内固定切出、髋内翻畸形、内固定退出、股骨颈短缩和内固定断裂等)。基于“杠杆-平衡-重建”理论,固定术前、术后的力臂变化和支点外移,测量术前、术后和内固定失效后股骨近端的动力臂和阻力臂长度。结果40例患者中,发生内固定切出18例,髋内翻畸形37例,内固定退出29例,股骨颈短缩37例,内固定断裂3例。髓外固定组:正常股骨近端动力臂长度为(8.0±1.0)mm,阻力臂长度为(59.4±10.9)mm;内固定后动力臂长度为(72.7±21.7)mm,阻力臂长度为(8.9±7.4)mm;内固定失效后动力臂长度为(50.3±14.9)mm,阻力臂长度为(33.6±17.6)mm。髓内固定组:正常股骨近端动力臂长度为(6.7±0.6)mm,阻力臂长度为(49.8±9.9)mm;内固定后动力臂长度为(51.5±7.0)mm,阻力臂长度为(19.8±5.9)mm;内固定失效后动力臂长度为(41.6±9.6)mra,阻力臂长度为(32.4±7.7)mm。各组内正常股骨近端与内固定后的动力臂、阻力臂长度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及其失效后股骨近端的动力臂、阻力臂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后髓外固定组动力臂长度显著大于髓内固定组(P<0.05),内固定失效后髓外固定组动力臂短缩大于髓内固定组(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外、髓内固定术后重建支点发生外移,内固定失效后动力臂均发生短缩。“杠杆-平衡-重建”理论有助于分析并发症原因。髓外固定后力臂比髓内固定更长,因此也更容易发生内固定失效。
张晓萌郁凯王艳华杨剑赵晓涛居家宝张殿英
关键词:髋骨折骨折固定术内固定器术后并发症
重视骨折固定与骨内、外在因素的关系被引量:25
2018年
骨折治疗的历史悠久.1902年在埃及Naga ed Der出土的木乃伊中发现了最早治疗骨折的证据,距今已有2400余年[1].公元100年,阿拉伯外科医生发明了用面粉和鸡蛋清包裹固定骨折肢体,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较早的骨折外固定方式.直至1852年,荷兰军医Mathijsen首次将石膏绷带用于肢体骨折的治疗[2].1967年,Sarmiento使用了石膏与支架相结合的方法治疗骨折,此后各种石膏材料和热塑支具被广泛应用于临床[3].骨折的手术治疗始于19世纪上半叶,由于受到消毒措施的制约,仍处于萌芽时期.随着外科消毒剂的发明[4],无菌术得到长足发展,骨科手术也广泛开展.1840年, Malgaigne首次发明并使用经皮外固定架治疗长骨骨折[5].1870年,法国军医Bérenger Féraud总结了400多例骨科手术后编写了第一部关于接骨术的教材[6].1875年,Franz Konig首次报道使用螺钉固定方式治疗骨折[7].1886年,Carl Hansmann首次使用金属接骨板钉固定治疗骨折[8].1927年, Martin Kirschner发明了用克氏针治疗骨折[9].1938年,Robert Danis使用丝攻和皮质骨螺丝钉对骨折进行双皮质加压固定[10].1958年,瑞士成立AO小组,并于2年后提出了骨折治疗的经典基本原则[11].此后,骨科内固定的种类和方法飞速改进,但这些内固定方式是否都符合相应部位骨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值得我们去思索.
张殿英张晓萌郁凯赵晓涛
关键词:骨折固定骨内内固定方式手术治疗骨科手术后肢体骨折
肾上腺素β3受体基因W64R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及苯那普利疗效之间的关系
目的:分析中国南方汉族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血压、血糖、血脂、体重指数)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苯那普利的疗效与相关候选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探讨胰岛素抵抗的遗传机制,寻找高血压病及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
赵晓涛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基因多态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