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岩龙 作品数:15 被引量:51 H指数:5 供职机构: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电刺激健康成人小腿前外侧皮肤腰髓功能磁共振成像特征研究 2014年 目的通过基于快速自旋回波的功能磁共振序列,检测电刺激健康成人小腿前外侧皮肤时引起腰髓内神经元活动的激活特征;同时,对比横轴位与矢状位的激活信号特征,验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腰髓方面研究的可行性及重复性.方法使用GE1.5TSignaMR扫描仪及八通道标准脊髓(CTL)线圈用于发射和接受射频(RF)脉冲.12名健康志愿者,男性、女性各6名,年龄23~27岁,平均(25.00±1.13)岁.使用电针刺激仪,以断续脉冲(20Hz),刺激右侧小腿前外侧区皮肤,采用组块设计方法,即R1-S1-R2-S2-R3-S3-R4.利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分别采集横轴位与矢状位的功能磁共振图像.使用SPM8软件获得静息态和刺激态图像差异间的t检验图,阈值P=0.01,设置激活聚类数为0.对矢状位不同脊椎节段内激活像素数及信号强度变化百分比改变使用非参数K相关样本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用非参数Wilcoxon配对检验对矢状位轴位上分别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除2名志愿者因运动幅度过大被排除外,余下10名志愿者相应脊髓节段内均检测到激活信号.矢状位上,激活信号主要位于T12(10/10)椎体水平,且信号强度变化百分比主要集中于0.0% ~2.0%,T11(2/10)、L1(3/10)椎体水平亦检测到少许激活信号.横轴位上,激活信号主要位于刺激同侧脊髓灰质背侧区(7/10),对侧脊髓灰质背侧区(5/10)及双侧脊髓灰质腹侧区(3/10)也可观察到少许激活.T12椎体水平,横轴位与矢状位的平均激活像素数间比较(Z=-1.825,P〉0.05)及横轴位与矢状位的平均信号强度变化百分比间比较(Z=-1.376,P〉0.05)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1.5T超导MR研究腰髓功能磁共振成像是可行的,且激活信号存在一定的特征,主要位于T12椎体水平,并具有一定的重复性;不同方位腰髓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具有一致性. 贾岩龙 沈智威 聂婷婷 章桃 耿宽 吴仁华关键词:脊髓 磁共振成像 电刺激 电刺激小腿前外侧皮肤的腰髓功能磁共振研究 目的 通过基于快速自旋回波的功能磁共振序列检测电刺激小腿前外侧皮肤时引起腰髓内神经元活动的激活特征;比较两组P值(p=0.05和p=0.01)相应脊髓节段内激活信号间的差异;同时对比横轴位与矢状位的激活信号,验证功能磁共... 贾岩龙 沈智威 章桃 聂婷婷 耿宽 吴仁华7.0 T MR γ-氨基丁酸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的新技术研究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γ-氨基丁酸是大脑内最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作者运用一种基于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EST)的MRI新方法对γ-氨基丁酸进行成像。材料与方法实验在安捷伦7.0 T动物MR扫描仪上完成,配制不同浓度γ-氨基丁酸及其他代谢物溶液(谷氨酸、肌醇、肌酸及胆碱)的试管模型,在温度与酸碱度统一的情况下,分别获得γ-氨基丁酸及其他代谢物Z谱图,并通过收集CEST图研究γ-氨基丁酸的CEST效应与浓度的关系及其他代谢物对γ-氨基丁酸CEST效应的潜在贡献。结果通过谱线分析,在偏离水峰2.75 ppm处可以明显地观察到γ-氨基丁酸的CEST效应。改变B1值后获得的Z谱非对称曲线显示γ-氨基丁酸的CEST效应随着B1值的增大而增加,在6.0μT(255 Hz)下达到最大值。体外试管CEST成像显示γ-氨基丁酸的图像信号随其浓度升高而升高,在2.75 ppm处获得的大脑中其他代谢物CEST图示除谷氨酸外其他代谢物几乎不显影。结论实现了γ-氨基丁酸的特异性成像,在本实验条件下获得了最优预饱和能量B1值为6μT,提供了一种无创、无放射性及高时空分辨率的成像方法,有望获得在体的γ-氨基丁酸浓度分布结构图。 章桃 贾岩龙 聂婷婷 易美芝 戴卓智 延根 吴仁华关键词:Γ-氨基丁酸 磁共振成像 代谢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组织学等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证实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2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CT、超声)、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特征及治疗方案进行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12例患者(女性7例,男性5例)均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直径约0.5~3.7 cm,其中9例为颈部淋巴结肿大,1例右侧颌下淋巴结肿大,1例左侧腋窝淋巴结肿大,1例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12例患者中9例伴发热且其中1例伴发四肢皮疹。影像学表现:8例行CT扫描直径约1 cm以上肿大淋巴结中央见斑点状、线条状坏死灶,无钙化;4例行超声检查示肿大淋巴为实性结节回声,无坏死、钙化。实验室检查:7例WBC计数减低,5例WBC计数正常,9例血沉加快,2例EB病毒衣壳抗体(EBV-VCA-IgA)阳性、EB病毒早期抗体(EBV-EA-IgA)阳性。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淋巴结结构破坏,皮质及副皮质区见灶性组织细胞及免疫母细胞增生,有核分裂,见片状或灶状碎屑性坏死灶,无中性白细胞;免疫组化多为LCA+,CD3部分+,CD20部分+,CD68+。治疗措施:增强免疫力、使用糖皮质激素、伴病毒感染者加抗病毒药和对症支持治疗。结论对不明原因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并发热的青年患者(尤其女性),当影像学(CT)发现肿大淋巴结中央出现少许点状坏死灶、无钙化,再结合临床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可做出疑似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诊断,但最终结果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的综合诊断。 柯岩 冯海凤 郑义 赵志伟 贾岩龙关键词: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7.0 T MRI体外标记Gd-DTP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研究MRI对比剂钆-二乙烯三胺五乙酸(Gd-DTPA)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5)的可行性及标记之后体外MR成像示踪的可能性。材料与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SD大鼠双侧股骨骨髓中获取,培养、传代并纯化细胞,采用临床通用Gd-DTPA增强剂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标记情况,并用台盼蓝染色方法及噻唑蓝(MTT)法测定标记细胞的活力及增殖能力;对标记的细胞进行体外7.0 T MR成像。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可清晰观察到Gd-DTPA颗粒大部分存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浆中,少许贴附于细胞膜上。台盼蓝染色方法证实标记之后细胞的存活率没有受到影响,MTT法证实标记之后对BMSCs增殖能力没有影响。体外试管扫描示标记细胞呈高T1WI信号强度,并且持续时间较久。结论 Gd-DTPA标记细胞之后,BMSCs的活性及增殖能力没有受到影响,并且透射电镜结果证实Gd-DTPA颗粒存在于细胞胞浆内,在细胞胞膜上也有Gd-DTPA颗粒存在。标记的BMSCs在体外检测到明显的MRI信号强度改变。Gd-DTPA可以作为一种示踪剂用来MRI示踪研究。 耿宽 贾岩龙 黄得校 易美芝 杨忠现 林艳 吴仁华关键词:间质干细胞 钆DTPA 评估量化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间窗的研究 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利用高场MR多模态成像序列评估及找出脑卒中的早期迹象影像证据,为早期rt-PA溶栓治疗时间窗提供直观和个体化的影像学信息。材料与方法利用线栓法栓塞右侧大脑中动脉,制备MCAO大鼠模型10只,在不同的时间点采用DWI、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常规T2WI评估MCAO大鼠模型脑缺血性病变区域的特性。通过MRS、并应用LCModel后处理来绝对定量在不同的时间点病灶内局部特异性代谢物浓度的变化。结果 10只MCAO大鼠,6 h内T2WI均未显示明确病变灶;而大脑中动脉梗塞10 min后,DWI均能在大脑中动脉供血相应纹状体区及顶叶皮层区显示出异常的高信号,与DWI相应病变区ADC图均显示有异常的低信号。MRS研究发现,大脑中动脉梗塞1 h后病变中心区对比相应对侧正常区Lac峰明显增高,NAA峰明显下降;谷氨酸和牛磺酸绝对浓度2 h内逐渐上升达峰值,随后3 h段明显下降。结论 MR多模态成像序列,特别是利用T2WI、DWI及1H MRS可定性诊断超早期缺血性脑卒中,并能评估及量化超急性脑卒中发病时间窗,为筛选适合rt-PA溶栓治疗者提供客观和个体化的影像学信息。 延根 赵大威 戴卓智 贾岩龙 耿宽 玄英花 吴仁华关键词:脑血管意外 磁共振波谱学 基于MRI的类淋巴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21年 类淋巴系统是依赖于星形胶质细胞终足上水通道蛋白4(AQP4)介导的脑脊液(CSF)-脑组织液(ISF)对流及液体沿静脉旁间隙流出的液体运输系统。类淋巴系统在脑内代谢物质的清除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笔者现对类淋巴系统的构成、功能调节以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阐述,着重介绍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类淋巴系统中的研究贡献,同时介绍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EST)分子影像技术在这一领域发展中的潜力,旨在使读者了解MRI在类淋巴系统研究中的贡献及最新进展。 徐亮 陈源锋 贾岩龙 林佳特 丘金铭 吴仁华关键词:水通道蛋白4 MRI 分子影像学 分子影像学:前沿技术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2 2021年 近年来,随着纳米生物医学的进步和光学成像技术的兴起,分子影像学呈现出与材料学、化学、医用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和基因组学等多个学科紧密融合的发展态势,基于纳米技术的新型分子显像剂迅速发展,以小分子、肽、抗体和适体修饰的纳米粒子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转化,分子影像技术在临床诊疗中有重大突破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多模态分子成像技术在精准诊疗中崭露头角,新一轮成像技术的升级能获取更多组织和分子层面的信息,进一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本文着重从光学和光声分子影像、磁共振分子影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分子影像3个方面的前沿技术和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林盼盼 贾岩龙 黄淮栋 黄恺 黄恺关键词:分子影像学 Cuprizone诱导的C57BL/6小鼠脱髓鞘模型的T2加权成像及DTI研究 聂婷婷 贾岩龙 章桃 延根 吴仁华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脑屏障损伤的时空演化及相关脑代谢物变化研究 延根 戴卓智 聂婷婷 章桃 贾岩龙 吴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