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珊珊 作品数:11 被引量:45 H指数:4 供职机构: 徐州市肿瘤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A2B腺苷受体在6%羟乙基淀粉130/0.4降低脓毒症大鼠肺毛细血管通透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A2B腺苷受体(A2BAR)在6%羟乙基淀粉(HES)130/0.4降低脓毒症大鼠肺毛细血管通透性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5组(n=10):假手术组(s组)、脓毒症组(CLP组)、低剂量HES组(H.组)、中剂量HES组(H:组)和高剂量HES组(H3组)。CLP组、H.组、地组和H1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模型,s组仅开腹后缝合。盲肠结扎穿孔术后4h时,H2组、H2组及心组分别经2h输注6%HES130/0.47.5、15.0、30.0ml/kg,CLP组给予生理盐水30ml/kg。CLP后6h时处死动物,取肺组织,测定肺毛细血管通透性、A2BAR表达、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结果与s组比较,其余各组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和A2BAR表达上调,CLP组肺组织cAMP、IL-6和TNF.Ct含量升高,H1组、H2组和H1组肺组织cAMP、PKA、IL-6、IL-10和TNF-α含量升高(P〈0.05或0.01);与CLP组比较,H1组、H2组和地组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均降低,A2BAR表达均上调,肺组织cAMP、PKA和IL10含量升高,而肺组织IL-6和TNF—α含量降低(P〈0.05或0.01);6%HES130/0.4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及上调A2BAR表达的效应呈剂量依赖性(P〈0.05或0.01);6%HES130/0.415.0ml/kg升高肺组织cAMP和PKA含量及抑制炎性反应的效应最明显(P〈0.05或0.01)。结论6%HES130/0.4可上调脓毒症大鼠肺组织A2BAR表达,从而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 胡婷婷 孙晓迪 谭珊珊 苗晓蕾 段满林 徐建国关键词:羟乙基淀粉 脓毒症 毛细血管通透性 鞘内注射γ-氨基丁酸转运体抑制剂NO-711在骨癌痛大鼠脊髓水平抑制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的上调 2011年 目的探讨脊髓水平脊髓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regulated kinase1/2,ERK1/2)活化在大鼠骨癌痛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实验1:雌性SD大鼠48只,体重160g-200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每组24只),A组(对照组)、B组(模型组)。采用胫骨上段骨髓腔接种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方法制备大鼠骨癌痛模型。于术前1d、术后1、3、5、7、10、14、21d测定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自由行走痛行为学评分(arabulatory-evoked painscores,APS),术后第7、14、21天取大鼠腰段脊髓,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RK1/2的表达。实验2: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2只):S组、N1组、N2组、N3组和N4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S组)、骨癌痛+生理盐水(N1组)、骨癌痛+NO-71110ug(N2组)、骨癌痛+NO-71120ug(N3组)、骨癌痛+NO-71140ug(N4组)。于术后第14天鞘内分别给予生理盐水(S组、N1组)、γ-氨基丁酸转运体(γ-aminobutyric acid transporter-1,GAT-1)抑制剂NO-711 10 ug(N2组)、NO-711 20ug(N3组)、NO.711 40ug(N4组)。最后一次给药后0.5、1、2、4、8、12、24h观察大鼠MWT和APS,于给药后4h取腰段脊髓,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脊髓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pho-extracellular regulated kinasel/2,p-ERK1/2)的表达。结果实验1:与A组和手术前比,从术后第7天开始,B组MWT(8.02±0.30)显著降低(P〈0.01),APS(0.88±0.22)和p-ERK1/2表达显著升高(P〈0.01)。实验2:与给药前相比,N1组大鼠MWT和APS在鞘内给予生理盐水(NS)后无明显改变。与给药前和N1组相比,NO-711可显著提高骨癌痛大鼠MWT(P〈0.05),其作用时间可分别达8h(N2组,6.49±0.64)和12h(N3组12.40±1.37、N4组11.48±0.69),但不能改善骨癌痛大鼠APS。免疫蛋白印� 来珊珊 谭珊珊 曾因明关键词: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右美托咪啶联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4 2019年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联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TAP)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拟行单侧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全麻组(G组)、罗哌卡因组(R组)和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啶组(RD组),每组20例。G组行全身麻醉喉罩插管控制呼吸,R组和RD组患者均在术前行超声引导下TAP阻滞,R组给予0.45%罗哌卡因30 ml,RD组给予0.45%罗哌卡因30 ml+右美托咪啶1 μg/kg。阻滞后两组均实行静脉全身麻醉保留自主呼吸喉罩通气。记录比较三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拔除喉罩时间、麻醉药量、术中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和SpO2,记录三组患者肌松满意度评分、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及恶心、呕吐和嗜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RD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R组与G组(P<0.05),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R组与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D组患者肌松满意度评分低于G组,高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患者T1时点的MAP与HR均明显低于T0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D组T1-T4时点的MAP与HR均明显低于T0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D组T2-T4时点的MAP与HR均明显低于同时点的G组。RD组术后首次追加镇痛药物的时间较R组和G组延长,追加镇痛药量较R组和G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啶TAP阻滞技术用于腹股沟疝修补,可以减少患者手术中麻醉药量,缩短复苏时间,提供较好的术后镇痛,不增加相关不良反应,在临床中可以选用。 谭珊珊 朱诗瑶 朱珊珊 王飞关键词:右美托咪啶 罗哌卡因 腹肌 神经传导阻滞 多巴胺持续输注防治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低血压的效果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持续泵注多巴胺防治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低血压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ASAⅠ~Ⅱ级的单胎足月行剖宫产术的产妇60倒,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多巴胺组,在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注药后,多巴胺组以5~8μg/(kg·rain)的速率持续经静脉泵入多巴胺,对照组则泵入生理盐水。监测和记录麻醉前、麻醉后3min、5min、10min、15min、20min、25min时产妇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比较低血压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新生儿娩出后1min和5min行Apgar评分,并抽取脐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与麻醉前的基础值相比较,对照组产妇麻醉后的各时间点均出现血压下降(P〈0.05)。多巴胺组产妇麻醉后各个时段的血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低血压和术中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新生儿娩出时的脐动脉血pH值、1min Apgar评分和5min Apgar评分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持续输注多巴胺可有效防治剖宫产术蛛网膜下腔阻滞后的低血压。 陈平 谭珊珊 朱珊珊关键词:蛛网膜下腔 右美托咪定在全麻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在喉罩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下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术应用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患者随机分为二组,A(对照组)和B(右美托咪定组).观察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各项生命体征及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手术时间、苏醒... 谭珊珊 衡垒 王飞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 一种牙垫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牙垫,涉及医疗辅助器械领域,包括牙垫本体,牙垫本体为透明柱体,牙垫本体上一相对侧开有两个贯穿轴向的圆弧槽,其中一个圆弧槽的一侧边沿处中部设有一排若干个凸起,圆弧槽的另一侧边沿处中部设有一根绷带,绷带的自... 谭珊珊 朱珊珊文献传递 清醒气管插管摆放俯卧位后诱导全身麻醉的研究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俯卧位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在其清醒气管插管白行摆放俯卧位后再行伞身麻醉诱导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选择30例需行全身麻醉下俯卧位手术的患者,分别采用纤维是气管镜引导清醒气管插管后,患者根据自身的舒适度配合医务人员摆放俯卧位。记录患者基础状态(TO)、插管过程(T1)和摆放体位(T2)时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牢(HR),并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及参数的变化范同。结果30例患者中28例均能顺利配合完成整个过程,成功28例(93.3%)。在T1、T2时相SBP、DBP、HR和RPP数据比较rm均有增加,但仅有T1DBP[(92.2±11.6)mmHg(1mmHg=0.133kPa)]增高较T0[(78.1±12.7)mmHg]雄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PP最大值均小于22000,T1、T2两个时相SBP、DBP、HR最大值较T0时相变化率均小于30%。结论全身麻醉下俯卧位手术的患者,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清醒气管插管后患者自行摆放俯卧位是可行的。 衡垒 王明玉 朱珊珊 常华 孙厚亮 谭珊珊关键词:全身麻醉 清醒插管 俯卧位 血流动力学 加波沙朵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对脊髓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 探讨皮下注射γ-氨基丁酸(γ aminobutyric acid, GABA)A型受体激动剂加波沙朵对神经病理性痛(neuropathic pain, NP)大鼠痛阈和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方法 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sciatic nerve, CCI)法建立NP模型。雄性SD大鼠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S组)、CCI组(C组)和CCI+加沙波朵组(G组)。术后10~14 d,S组和C组分别皮下注射生理盐水,G组皮下注射加波沙朵10 mg/kg,1次/d。每组随机选取8只大鼠,分别于术前,术后3 d,术后10 d给药前,术后14 d给药后 0.5、1、2、4、8、12 h,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 PWMT)。每组取4只大鼠,于术后14 d给药后2 h处死,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染色情况。 结果 与S组比较,C组大鼠术后3 d PWMT[(13.46±1.67) g比(4.65±0.46) g]开始降低,持续到术后14 d给药后12 h(P〈0.05),术后14 d给药后2 h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数明显增加[(103±7)个比(402±20)个](P〈0.05);与C组比较,G组大鼠术后14 d给药后0.5 h PWMT[(2.73±0.57) g比(7.31±0.55) g]明显升高,持续到给药后8 h(P〈0.05),术后14 d给药后2 h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数明显减少[(251±20)个](P〈0.05)。 结论 皮下注射GABAA受体激动剂加波沙朵可减轻大鼠NP,其机制与抑制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谭珊珊 李春伟 王晨晨 朱珊珊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 Γ-氨基丁酸A受体 脊髓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腹腔内雾化及切口注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复合罗哌卡因腹腔内雾化及切口注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80例择期行LC手术患者,根据随机双盲法分为Ⅰ、Ⅱ、Ⅲ组及C组,每组20例。各组均于术毕前将15 ml药液雾化喷洒术野周围腹腔,9 ml药液行切口注射;C组药液含0.3%罗哌卡因,Ⅰ组药液含0.5μg/kg右美托咪定+0.3%罗哌卡因,Ⅱ组含1.0μg/kg右美托咪定+0.3%罗哌卡因,Ⅲ组含1.5μg/kg右美托咪定+0.3%罗哌卡因。观察各组手术时间、术后苏醒时间、拔除喉罩拔管时间;术后1、4、8、12和24 h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各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术后苏醒时间、拔除喉罩拔管时间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除喉罩拔管时间较C组延迟(P<0.05)。各组患者术后24 h 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者术后1 h HR较其他三组降低(P<0.05);C组患者术后4、8、12 h VAS评分高于术后1 h,Ⅰ、Ⅱ、Ⅲ组患者术后4、8、12 h VAS评分低于同时间C组患者(P<0.05);Ⅱ、Ⅲ组患者术后24 h VAS评分低于同时间C组患者(P<0.05);C组患者术后4、8、12 h的Ramsay评分低于术后1 h(P<0.05),Ⅲ组患者术后12、24 h的Ramsay评分低于术后1 h(P<0.05),Ⅱ、Ⅲ组患者术后1、4、8、12 h的Ramsay评分高于同时间C组患者(P<0.05)。Ⅰ、Ⅱ、Ⅲ组患者首次使用镇痛药物时间较C组延长(P<0.05);Ⅰ、Ⅱ、Ⅲ组患者术后24 h内镇痛药物使用总量少于C组(P<0.05)。C、Ⅰ、Ⅱ、Ⅲ组患者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25%(5/20)、10%(2/20)、5%(1/20)、5%(1/20),Ⅰ、Ⅱ、Ⅲ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C组(P<0.05),Ⅰ、Ⅱ、Ⅲ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 谭珊珊 胡婷婷 姚泽明 朱珊珊关键词:罗哌卡因 胆囊切除 术后镇痛 脊髓背角γ氨基丁酸转运体-1在大鼠骨癌痛中的作用 2011年 目的评价脊髓背角γ-氨基丁酸转运体-1(GAT-1)在大鼠骨癌痛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雌性SD大鼠80只,体重150~18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5组(n=16):假手术组(Ⅰ组);骨癌痛组(Ⅱ组)采用胫骨上段骨髓腔接种Walker-256乳腺癌细胞的方法制备大鼠骨癌痛模型;假手术+GAT-1选择性抑制剂NO-711组(Ⅲ组)和骨癌痛+NO-711(Ⅳ组)于术后第14天鞘内注射NO-71120μg,1次/d,连续3d;骨癌痛+生理盐水组(V组)于术后第14天鞘内注射10μl生理盐水,1次/d,连续3d。于术前1d、术后第3、5、7、10、14、16天时测定大鼠机械痛阈,术后第16天机械痛阚测定后处死大鼠,取腰段脊髓,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脊髓GAT-1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Ⅰ组和Ⅱ组大鼠患侧脊髓GAT-1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共表达。结果与Ⅰ组和Ⅲ组比较,Ⅱ组、Ⅳ组和Ⅴ组术后第7—16天机械痛阈降低,Ⅱ组和V组术后GAT-1表达上调(P〈0.05);与Ⅱ组和V组比较,Ⅳ组术后第16天鞘内给药后机械痛阈升高,脊髓背角GAT-1表达下调(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患侧脊髓GFAP和GAT-1共表达增加(P〈0.05)。结论脊髓背角GAT-1的表达上调参与了大鼠骨癌痛的形成与维持,该作用可能与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有关。 朱珊珊 谭珊珊 曾因明关键词:Γ-氨基丁酸转运体 骨肿瘤 疼痛 脊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