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强辉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油层
  • 3篇火烧油层
  • 2篇纳米
  • 2篇纳米流体
  • 2篇结焦
  • 2篇焦炭
  • 1篇电导
  • 1篇电导率
  • 1篇油藏
  • 1篇油基
  • 1篇原油
  • 1篇渗流阈值
  • 1篇碳纳米管
  • 1篇图像
  • 1篇图像处理
  • 1篇能量利用
  • 1篇热损失
  • 1篇注空气
  • 1篇纳米催化剂
  • 1篇纳米管

机构

  • 5篇清华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5篇许强辉
  • 5篇史琳
  • 3篇昝成
  • 2篇马德胜
  • 2篇江海峰
  • 1篇江航
  • 1篇李辉
  • 1篇许然
  • 1篇张强
  • 1篇陈希
  • 1篇黄佳
  • 1篇李阳

传媒

  • 2篇工程热物理学...
  • 1篇石油学报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粉体技术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油基纳米流体的电导率被引量:1
2014年
以1种典型成品油和2种典型原油为基液,采用两步法制备油基纳米流体,研究含不同质量分数的球形氧化铁纳米颗粒与大长径比碳纳米管对油样电导率的影响,分析油基纳米流体电导率变化的主要机理.结果表明:氧化铁油基纳米流体电导率没有明显增大,碳纳米管油基纳米流体电导率均显著增大;碳纳米管成品油基纳米流体的渗流阈值(质量分数,以下同)为0.27%,添加质量分数为2%的碳纳米管分散液的成品油基纳米流体电导率增大5.83×1010倍;2种添加碳纳米管的原油基纳米流体与成品油基纳米流体的电导率变化规律类似,渗流阈值为0.1%~0.3%,添加质量分数为0.5%的碳纳米管分散液的原油基纳米颗粒电导率增大近1 000倍;大长径比碳纳米管通过在原油中建立电桥,有效增大了原油电导率.
昝成江海峰张强李辉许强辉史琳
关键词:纳米流体原油电导率渗流阈值碳纳米管
α-Fe_2O_3/水纳米流体分散稳定性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本文针对α-Fe_2O_3/水纳米流体分散稳定性开展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根据不同分散机理,选择了两种分散剂:柠檬酸铵AC及阿拉伯树胶GA;通过两步法可控制备纳米流体;采用目视沉降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粒度分析以及Zeta电位分析对纳米流体分敞稳定性进行实验评价;并总结实验规律,研究了不同分散体系的特征及分散剂的作川机制,形成金属纳米流体分散稳定性理论分析体系.
许强辉昝成江海峰史琳
关键词:纳米催化剂纳米流体分散剂
两种注气开采技术的油藏能量利用效率比较研究
2015年
本文针对中温氧化生热(MICO)和高温火烧油层(ISC)技术开展了油藏能量利用效率比较研究。通过氧化反应区的能量守恒估计燃料消耗量,建立变边界条件的无量纲导热方程并通过数值方法计算氧化前缘推进过程中的油藏热损失量,结合采收率-已燃体积法预测产油动态,发展了一套反五点注采单元.MICO和ISC的生产和能量利用的评价方法,评价了MICO技术的狭义能油比(EOR)的优势。本案例分析表明:MICO的狭义能油比与ISC相比可降低42%~47%。
许强辉昝成马德胜史琳
关键词:火烧油层热损失
基于显微CT技术的结焦砂3维孔隙结构精细表征被引量:4
2016年
结焦带的结焦情况是影响稠油火烧油层技术开发成效的重要因素。目前该领域对于焦炭分布情况和结焦量的研究停留在2维表面观察和宏观实验参数测定,无法深入描述稠油火烧过程作用机理和进行较准确的数值模拟。显微CT技术作为一种无损获得材料内部微观结构信息的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石油地质领域。该文利用油层高温高压反应模拟实验装置在实验室环境下获得结焦砂样品,并利用显微CT技术得到结焦样品孔隙尺度的3维重构图像。该研究通过选择适当的扫描参数获得相对较高对比度的灰度图,再通过分水岭分割法和Chen-Vese模型算法对CT灰度图进行图像分割,得到表征孔隙、焦炭和模拟砂的3维重构图。为了验证图像的真实性,采用TGA热重分析仪和真密度计进行实验验证,并通过建立表征函数证明显微CT3维重构图像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该研究为稠油火烧油层领域结焦量、结焦量与孔隙度关系以及多孔介质渗流模拟研究提供基础。
史琳许然许强辉须颖郑立才
关键词:火烧油层焦炭图像处理
注空气开采过程中稠油结焦量影响因素被引量:17
2016年
通过建立油藏高温、高压反应模拟实验装置,物理模拟了稠油注空气开采过程中焦炭的生成过程,研究了反应气氛、温度、压力以及空气通风强度对稠油生焦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空气气氛下,原油低温氧化显著促进了焦炭生成,5 MPa反应压力下,每克稠油最高焦炭生成量为0.375g,是氮气气氛下最高生焦量的2.5倍,焦炭初始生成温度受低温氧化影响比氮气条件降低了近200℃。随压力升高,加剧的低温氧化反应提高了焦炭生成量,但是5 MPa后压力影响不再显著。随空气通风强度增加,生焦量并非持续增加,而是在33.4 N·m3/(m2·h)附近存在极值。进一步对比分析了焦炭的高温氧化消耗与原油组分蒸馏失重对焦炭生成量的影响。其结果表明,焦炭氧化是空气气氛下温度自225℃升高至300℃过程中焦炭净生成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在氮气气氛下,随温度升高至450℃,加剧的原油热解缩聚反应增加了生焦量,但温度进一步升高引起焦炭自身热解失重,生焦量降低。另外,实验还发现,当温度超过200℃时,反应管内油砂中心温度超过外壁面加热控制温度。分析表明,超温现象由原油组分的低温氧化和部分活性较强的焦炭高温氧化引起,因此该稠油存在油层自燃点火的应用潜力。
江航许强辉马德胜谭闻濒黄佳李阳陈希史琳
关键词:火烧油层焦炭高温氧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