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恩泽
- 作品数:29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技哲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自然科学总论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理学更多>>
- 中国重视坂田昌一科学思想方法的研究——兼谈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性的重要性
- 1993年
- 日本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坂田昌一(1911—1970),历来重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与运用,并在科学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富有成效的科学思想方法。他的闪耀着自然辩证法光辉的独特思想方法,在中国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兴趣与极大重视,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一事实表明,自然辩证法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与重要性。下面,根据笔者掌握的情况及其认识,作以简要的介绍与分析,仅供参考。 1.坂田昌一的论著被广泛地介绍到中国。
- 解恩泽
- 关键词:科学思想方法理论物理学家自然科学家科学技术哲学
- 略论日本战前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被引量:1
- 1986年
- 日本的自然辩证法研究有较长的历史,并表现出自己的特色,本文仅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基本状况、主要经验及其成果,予以简略的分析和评述,以供深入开展我国自然辩证法研究参考。
- 解恩泽
- 关键词:辩证唯物论自然辩证法研究形式逻辑阶级性
- 岩崎与宫原“科学问题论”述评
- 2002年
- 岩崎与宫原的“科学问题论”思想 ,包括科学问题的定义、价值、状态、多样性以及科学问题提出与解决的基本过程。这些思想既不乏其启发性 ,又有其不足之处。对这些思想进行述评 ,在开展中日学术交流与探讨上是一种尝试。
- 张富国解恩泽刘东
- 关键词:多样性
- “三阶段论”与“三场相说”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 1999年
- 本文对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武谷三男确立的“三阶段论”与中国潜科学学者提出的“三场相说”的异同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就潜科学认识演进模式加以深刻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见解。
- 解恩泽刘永振
- 关键词:潜科学
- 潜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被引量:1
- 1990年
- 自本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广大学者在自己开辟的“潜科学”研究领域里,精心细作,积极创造,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这些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和高度评价。但是,“潜科学”作为一个新的独立研究领域,尚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其理论体系还没有完整的建立起来.为了促进潜科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这里仅就潜科学的含义、研究历程、基本形态、主要特征、产生演进规律、向显科学的转化机制以及什么是潜科学学等几个问题,作以初步的分析,以期引起更广泛的探讨。
- 解恩泽
- 关键词:潜科学
- 中日科技哲学比较研究
- 2003年
- 中日两国同处世界的东方,受东方文化传统的影响,在科技哲学研究上有许多共同点,但由于国情不同,因而也有不少差异之处。中日两国在科技哲学研究上,如果能互为借鉴,取长补短,那么,各自必有更大的发展。
- 解恩泽张富国
- 关键词:科技哲学民族文化
- 地洼学说的再认识——广义进化综合理论对地洼学说的启示
- 1992年
- 用E·拉兹格在广义进化综合理论中所提供的新思想,新方法进一步说明了地洼学说关于地壳进化的原理,动力,探讨了地壳进化过程中的层次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等问题。并对广义进化综合理论和地洼学说中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把组织层次的思想引入了地洼学说之中。认为在同一地区.地壳从地台层次向地洼层次的进化.并不表明地台层次的消失,它亦然存在.只是地洼层次有选择地忽略了地台层次单元的细节动态.强调了偶然性在方法论意义上的重要作用.在广义进化综合理论的启示下,对地洼学说进行了再认识和新的表述.
- 解恩泽阮丹生
- 关键词:地洼学说地壳
- 中日数学哲学比较研究
- 2002年
- 本文认为 ,中日数学哲学之共同点在于双方都十分重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著作与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 ,而异同点主要表现在 :经典著作认识上的哲学价值观与科学史观 ;研究成果上的理论性与实用性 ;开展活动上的计划性与灵活多样性。如果双方能互为借鉴 ,取长补短 ,则各自必有更大发展。
- 张富国解恩泽
- 关键词:数学哲学经典著作价值观科学史观
- 邓小平科学技术观的形成与发展被引量:1
- 2004年
- 邓小平科学技术观是他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邓小平科学技术观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根本属性、巨大功能与产生发展规律 ,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继承与发展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学习与研究邓小平科学技术观 ,对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进步道路 ,造就一支世界一流的科技队伍 ,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 ,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 解恩泽
-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
- 数学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
- 1991年
- 本文通过讨论数学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首先引入数学认识客体的三个层次:即现实世界的量及其关系可以看作外在于人的较原始的认识客体;作为思想事物的纯的数学研究对象是内在于人的较高层次的认识客体;界于这两个层次之间中间层次的认识客体是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的生理——心理结构。接着在分析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继承与发展,阐述了在数学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是怎样相互作用的。最后以上述的思想观点为指导,分析了数学哲学中争议较多的一些问题。
- 解恩泽王前
- 关键词:数学哲学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