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林波
- 作品数:13 被引量:67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一种复合生物滤池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生物滤池,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其顶部一侧为配水渠和进水渠,顶部另一侧为出水集水渠和反洗排水渠。配水渠的外侧壁设有原水进口。进水渠的底部设有混合液进水管连接口。出水集水渠的外侧壁设有出水口。反洗排水渠的...
- 张鸿涛吴春旭程林波宁涛管硕
- 一种复合生物滤池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生物滤池,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其顶部一侧为配水渠和进水渠,顶部另一侧为出水集水渠和反洗排水渠。配水渠的外侧壁设有原水进口。进水渠的底部设有混合液进水管连接口。出水集水渠的外侧壁设有出水口。反洗排水渠的...
- 张鸿涛吴春旭程林波宁涛管硕
- 文献传递
- 水解-复合生物滤池工艺处理盐化工工业废水被引量:8
- 2013年
- 采用水解酸化池和两级复合生物滤池工艺处理盐化工工业废水。挂膜在启动29 d后成功。在水力负荷为0.37~0.74 m/h(不包括回流)、回流比为100%以及气水比为3∶1的条件下,COD、NH3-N、TN和SS的出水浓度(去除率)分别为78 mg/L(60%)、1.05 mg/L(93.4%)、18.9 mg/L(63.8%)和4.9 mg/L(94.5%),达到设计标准,实现了对盐化工工业废水的二级生物处理。装置具备一定的抗负荷能力,在实验范围内水力负荷(0.37~0.74 m/h)的增加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通过工艺沿程水质记录,分析了COD、NH3-N、TN和SS在水解酸化区、一级缺氧/好氧区及二级缺氧/好氧区的贡献。
- 管硕张鸿涛吴春旭程林波宁涛
- 关键词:复合生物滤池可生化性
- 聚丙烯酰胺降解研究初探
- 程林波
- 关键词:聚丙烯酰胺聚合物驱采出水生物降解混凝沉淀
- 诸暨污水厂扩建工程应用改良UNITANK工艺被引量:1
- 2008年
- 介绍了改良UNITANK工艺在诸暨污水厂二期扩建工程中的设计及应用情况,这种工艺的改进主要体现在运行方式、增加内回流和加装填料等方面。推荐采用机械曝气方式,相关经济分析显示使用复叶液下曝气搅拌两用机的投资少、调控灵活、运行费用低。工程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出水水质好,运行费用低,能广泛适用于小型城市污水处理。
- 张鸿涛黄伟飞程林波钱雪均徐昊旻金建华
- 关键词:机械曝气
- 磁混凝—FBSC组合工艺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9年
- 福州市琴亭河黑臭水体治理中,针对大水量、短期内难溯源实现清污分离的暗涵出水,采用磁混凝-FBSC(固定床生物海绵填料工艺)组合工艺进行分散式处理,处理后的尾水直接补充河道,达到活水提质的目的。该工艺投产运行后,COD、BOD5和氨氮去除率分别达到71.4%、81.1%和95.2%,出水主要水质指标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地表Ⅴ类标准。
- 王卓艺李枞林程林波汪诚文张鸿涛黄守斌阎敏牛慧玲
- 废水中聚丙烯酰胺的生物降解试验研究初探被引量:53
- 2004年
- 聚合物驱在油田三次采油中的广泛应用使得聚合物驱采油废水中含有越来越多的聚丙烯酰胺(PAM),由于PAM本身具有很高的稳定性,现有的油田废水处理工艺无法有效去除,给油田采出水的处理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对实验室配制废水中PAM的生物降解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初次在试验系统中引入了硫酸盐还原菌,结果表明硫酸盐还原菌对PAM有着某种特殊的降解作用,水解工艺可以获得35%~45%的去除效率,为进一步的生物降解去除PAM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 程林波张鸿涛
- 关键词:聚丙烯酰胺生物降解三次采油硫酸盐还原菌聚合物驱油
- 污水处理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所述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滤池,所述滤池内具有过滤腔,所述过滤腔具有净水出口,所述过滤腔内填充有滤料且所述滤料上附着有反硝化微生物;和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一端适于与污水源相连,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
- 张鸿涛曾如婷黄黛诗程林波吴春旭
- 活性滤料滤池的应用探讨被引量:1
- 2013年
- 随着我国污水排放标准的提高,活性滤料过滤技术越来越多地用于污水的深度处理和提标改造工程。介绍了活性滤料过滤技术的工作原理,对目前主流的活性滤料过滤设备进行了总结,分析了不同类型活性滤料滤池的优缺点和性能。
- 曾如婷张鸿涛程林波高磊黄黛诗孙漠晗
- 关键词:移动床深度处理
- 活性滤料滤池气提系统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为了研究气量、水深和提砂管规格对活性滤料滤池提砂系统性能的影响,本实验以石英砂作为活性滤料滤池的提升介质,在恒定水头状态下,测量了不同管径下被提升的水和砂的体积和质量随压缩空气流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气量的增大,提升系统的提砂量和提砂效率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提砂管管径是最大提砂量的限制因素,但提升的砂水体积比与管径无关;相同气量条件下,单位空气提砂量与水深呈线性关系.因此,在活性滤料滤池提砂系统的设计应用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提砂管径,尽量增加浸水率,并注意控制气量以提升系统能效.
- 曾如婷张鸿涛程林波高磊黄黛诗张建伟宁涛
- 关键词:气量管径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