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庆璋
- 作品数:72 被引量:319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苏州市“科教兴卫工程”青年科技项目江苏省卫生厅医学科技发展基金苏州市“科教兴卫”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ABCD评分和ESSEN评分预测TIA发生脑梗死的比较被引量:14
- 2011年
- 目的:探讨ABCD评分系统和ESSEN评分法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进展为脑梗死中的效果。方法:按照ABCD评分、ABCD2评分、ABCDI评分和ESSEN评分,观察174例TIA患者7、90、180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比较4种评分系统的阳性预测值。结果:174例TIA患者,在7、90、180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2.64%、13.22%和14.37%。预测7 d内脑卒中风险时,ABCD评分、ABCD2评分、ABCDI评分和ESSEN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2、0.695、0.760、0.862;预测90 d内脑卒中风险时,4种评分法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1、0.684、0.754、0.844;预测180 d内脑卒中风险时,4种评分法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3、0.696、0.779、0.862。4种评分系统7天阳性预测值分别为:ABCD评分法28.6%,ABCD2评分法27.8%,ABCDI评分法28.6%,ESSEN评分法44.4%;90天:ABCD评分法28.6%,ABCD2评分法27.8%,ABCDI评分法28.6%,ESSEN评分法44.4%;180天:ABCD评分法35.7%,ABCD2评分法27.8%,ABCDI评分法33.3%,ESSEN评分法51.9%。结论:ESSEN评分法在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的阳性率上,明显高于ABCD评分系统。
- 李建平赵中程庆璋方琪赵合庆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ABCD2评分法
-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活化、聚集状态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9
- 2013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活化、聚集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梗死体积和卒中类型分别分为小体积和中-大体积脑梗死亚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和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O)亚组。在脑梗死患者发病48 h内(治疗前)和病程第12 d,采用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CD62P表达,用比浊法检测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A,MARADP);并与正常对照者(n=99)比较。结果脑梗死组发病48 h内血小板CD62P表达水平和MARAA、MARADP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且发病第12 d比发病48 h内明显降低(均P<0.01)。中-大体积脑梗死亚组、LAA亚组的血小板CD62P表达和MARAA、MARADP分别显著高于小体积脑梗死亚组和SAO亚组(均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血小板活化、聚集程度增高,脑梗死体积大、大血管病变的患者增高更明显。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活化、聚集状态,有助于对其病情的判断。
- 沈明强石冬敏程庆璋
- 关键词:脑梗死血小板活化梗死体积卒中类型
- 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在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0
- 2019年
-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在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并分析SAP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发病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住院后1 w内是否伴发肺部感染,将患者分为肺炎组和非肺炎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SAP的危险因素,进而评估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对SAP的预测价值。结果肺炎组与非肺炎组在年龄、吸烟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吞咽障碍方面差异显著;肺炎组血生化指标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更高,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高而CD3^+、CD4^+T淋巴细胞、CD4^+/CD8^+和NK细胞较非肺炎组显著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吸烟史是SAP的危险因素,外周血总T细胞、NK细胞、CD4^+/CD8^+是SAP的保护因素。结合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NIHSS评分对SAP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免疫功能下降可增加SAP的易感性,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检测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SAP。
- 侯晓夏徐勤荣桂千吴冠会沈明强朱伟程庆璋陆恽冯红选
- 关键词:T淋巴细胞NK细胞脑卒中相关性肺炎脑梗死
- 炎症因子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 <正>背景与目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反应与缺血性脑损伤相关,各种炎症因子在脑缺血再灌注的炎症反应及其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以及高...
- 桂千程庆璋
- 文献传递
- 红藻氨酸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及其与caspase-3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1
- 2004年
- 目的 研究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神经元凋亡及其与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 -3 (cysteinylasparate-specific proteinase,caspase-3 )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红藻氨酸 (kainic acid,KA)诱导大鼠癫痫模型 ,以原位末端标记 (TUNEL)及透射电镜检测癫痫发作后 6h及 1、3、7d海马神经元凋亡 ;半定量 RT-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 caspase-3 m RNA及 caspase-3阳性表达。结果 KA致痫后 1 d,海马 CA1、CA3及 CA4区开始出现凋亡细胞 ,3 d时明显增多 ,7d时最多。 3个时间组相应区域间凋亡神经元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0 1 )。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学改变。 RT-PCR结果显示 ,KA致痫后 6h,海马组织 caspase-3 m 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5 ) ,1、3、7d caspase-3 m RNA仍持续高水平表达 (P <0 .0 5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KA致痫后 1 d,海马 CA1、CA3、CA4区开始出现 caspase-3阳性表达 ,3 d时阳性表达进一步增强 ,7d时表达最强。结论 凋亡参与 KA致痫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神经元迟发性死亡过程 ,caspase-3可能在癫痫后神经元凋亡过程中具重要的作用。
- 李文包仕尧程庆璋
- 关键词:癫痫神经元凋亡CASPASE-3红藻氨酸
- 不同时间段发热与血清CRP水平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
- 2010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不同时间段出现发热及入院后即刻测得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发病时间<8 h),于入院时和入院后8、24、48、72 h及7 d内出现发热时再次进行NIHSS评分,对发热前后的评分进行比较。根据入院时的血清CRP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和高水平组,比较两组的NIHSS评分。结果患者发热后NIHSS评分较发热前有所升高,24、48、72 h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RP高水平组NIHSS评分较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热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发病后24~72 h发热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更加严重;CRP水平升高是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性的重要预测因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积极防治早期发热及降低血清CRP水平可明显改善其临床预后。
- 韩晓云程庆璋
- 关键词:神经功能缺损发热C反应蛋白
- 脑型猫抓病1例报告
- 2008年
- 桂千程庆璋
- 关键词:猫抓病病毒病淋巴结肿大
- 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检测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检测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4例脑梗死患者,设106例对照组,测定血清LP-PLA2和CRP水平,分别比较两组间二者水平的差异;脑梗死组完成颈动脉彩超和头颅MRI检查,依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依据头颅MRI结果,分为小面积梗死组、中面积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组,比较不同性质斑块组间、不同面积梗死组间LP-PLA2和CRP水平的差异;最后研究脑梗死组LP-PLA2水平和CR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LP-PLA2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清LP-PLA2和CRP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脑梗死患者面积越大,LP-PLA2和CRP水平越高(P<0.01),且脑梗死患者LP-PLA2和CRP水平呈正相关(r=0.334,P=0.001)。结论联合检测LP-PLA2和CRP水平有助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和梗死面积的判断。
- 桂千冯红选吴冠会程庆璋
- 关键词:脑梗死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C反应蛋白
-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Ia C807T基因多态性和血小板功能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GP)Ia C807T基因多态性及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LP)方法检测97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99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GPIa C807T基因型,采用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P选择素(CD62P)表达率,采用比浊法检测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A、MARADP)。结果:脑梗死组GPIa 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69,P<0.05);脑梗死组CD62P表达率、血小板MARAA、MARADP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TT+CT基因型CD62P表达率和MARADP高于CC基因型(P<0.05);脑梗死组TT+CT基因型CD62P表达率和MARAA、MARADP与CC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IaC807T可能是脑梗死发病的遗传危险因素。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功能增强可能是T等位基因促进脑梗死发病的机制之一。
- 沈明强石冬敏程庆璋戴兰
- 关键词:脑梗死血小板
- 脑微出血与非关键部位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MBs)与脑梗死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依据3.0T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磁敏感成像检查结果,选取2018年4月—2020年7月苏州市立医院本部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首发非关键部位脑梗死患者119例,收集CMBs等基本资料。根据CMBs灶数量分为0级(无CMBs)、1级(1~5个)和2级(≥6个)。根据CMBs部位分为单纯脑叶组、单纯深部组和混合组。3个月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定患者认知功能;比较不同程度CMBs组患者认知功能的差异,以及单纯脑叶组、单纯深部组患者认知功能的差异;比较认知障碍组与认知正常组各因素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非关键部位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0级、1级、2级CMBs患者的MoCA总分依次降低,视空间与执行功能领域评分依次降低,注意领域评分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纯脑叶组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领域评分低于单纯深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07)。与认知正常组比较,认知障碍组年龄较大、受教育时间较短、脑白质疏松(LA)程度较重、CMBs阳性率较高、CMBs灶数量较多、发生在脑叶区CMBs比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是否发生认知障碍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A程度(OR=2.050,P=0.005)、CMBs阳性(OR=34.476,P=0.008)、CMBs灶数量(OR=1.594,P=0.045)是非关键部位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CMBs及其程度与非关键部位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 桂千侯晓夏徐勤荣冯红选吴冠会卢艳丽程庆璋
- 关键词:脑微出血脑梗死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