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 作品数:6 被引量:7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中国东北温带3种木质藤本植物细根解剖和形态性状研究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研究温带木质藤本植物细根的功能性状及其潜在吸收能力。【方法】选取中国东北温带3种代表性木质藤本植物,即缠绕类藤本狗枣猕猴桃和北五味子、卷须攀援类藤本山葡萄为材料,研究了1~5级细根的解剖、形态、分支结构和吸收根组成。【结果】随着根序的增加,狗枣猕猴桃和北五味子的皮层厚度有增加趋势,而山葡萄则呈降低趋势。3种藤本植物的中柱直径均随根序增加而显著增粗,但是皮层厚度与中柱直径比值显著下降。皮层的存留状态显示,所有树种吸收根的比例均随根序增加而明显下降,1级根是典型的吸收根。从1级根至5级根,3种藤本植物比根长显著降低,直径显著增粗,组织密度增加,但是分支比仅在山葡萄中呈现单调的降低趋势。树种对各根系性状有显著的影响,但是与根序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与其他2个缠绕类藤本植物相比,卷须攀援类藤本山葡萄中柱直径较大,皮层厚度与中柱直径比值较低,而2、3级根的分支比明显更高。与本地区其他类群植物相比,3种藤本植物1级根的平均直径较粗、比根长较低,而平均组织密度介于草本蕨类和其他木本植物之间。【结论】细根解剖和形态性状在3种藤本植物间存在明显差异,但是这些性状随根序变化的规律与其他木本植物较一致。与本地区其他类群植物相比,藤本植物1级根形态特征表现出了较为独立的特点。
- 王元敏王燕王思远高国强谷加存
- 关键词:木质藤本细根功能性状
- 哈尔滨市区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植物富集被引量:43
- 2012年
-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哈尔滨市区不同绿地功能区土壤重金属( Zn,Cu,Cd,Pb) 污染状况和重金属在旱柳等 7 种植物体内富集特征,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哈尔滨市区绿地土壤 4 种重金属存在不同程度污染,其中以镉污染最为严重,达到了重污染。工业区排放的含锌、铜、镉、铅的废弃物,机动车辆尾气的排放以及轮胎橡胶的磨损等是造成哈尔滨市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哈尔滨市区不同绿地功能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由重到轻的顺序为工业区绿地 > 市区公路两旁绿地 > 松花江沿岸绿地 > 城市公园绿地 > 农业用地 > 森林与苗圃绿地; 哈尔滨市区主要绿化树种中,小叶杨对锌、铜、镉 3 种重金属富集系数较大,可作为哈尔滨市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重点选用树种,红松、旱柳、花盖梨对锌、铜、镉 3 种重金属富集系数其次,可作为备选树种。
- 卢德亮乔璐陈立新胡斌周健平王展超王燕
-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植物富集城市绿地
- 细根皮层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3年
- 皮层是细根初生结构的组成成分,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与运输产生重要影响。近些年来,对皮层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内外皮层中凯氏带与木栓对离子吸收、运输的阻碍作用以及通道细胞对离子吸收转运的影响。本文从内皮层、外皮层以及通道细胞等方面,对皮层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皮层对物质吸收与运输的影响,为深入开展皮层的研究工作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 王燕王洪峰
- 关键词:细根内皮层
- 氮有效性增加对细根解剖、形态特征和菌根侵染的影响被引量:20
- 2016年
- 氮(N)有效性增加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影响.细根作为树木地下最为活跃的组分,其对N有效性增加的响应已成为森林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对N有效性增加条件下细根解剖构造、形态和菌根侵染的响应趋势及潜在机制进行了综述.N有效性增加导致细根皮层厚度、皮层层数和皮层细胞直径下降,外皮层上通道细胞数量减少,而中柱和木质部横截面积,以及导管(或管胞)直径、数量和壁厚度均增加,根解剖构造的响应与植物激素浓度变化有关;N有效性增加后菌根侵染率下降,比根长(单位根干质量的长度)在外生菌根树种中普遍下降,而在内生菌根树种中增加;根直径和组织密度的变化趋势则表现出较大的种间差异.这些个体根和树种水平上的结果对于理解森林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碳和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根据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与问题.
- 王文娜王燕王韶仲王政权谷加存
- 关键词:细根根形态菌根
- 胡桃楸和黄波椤根尖导水率及影响因子被引量:2
- 2014年
- 以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和黄波椤(Phellodendron amurense)的根尖(典型吸收根)为材料,研究了根尖解剖特征并估计了理论导水率,以及二者之间的潜在联系。结果表明:黄波椤根尖的理论导水率(即轴向导水率)比胡桃楸高出近2倍。两树种根尖的理论导水率均与根解剖特征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其中导水率与平均导管直径、最大导管直径、导管数目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P<0.05),但是与根直径、中柱直径相关性较弱。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解剖特征可分别解释导水率72%(胡桃楸)和83%(黄波椤)的变异。
- 王燕王韶仲董雪云王政权谷加存
- 关键词:根形态胡桃楸
- 森林管理对东北次生林植被碳密度及其分配的影响
- 2024年
- 以东北东部山区4种管理梯度下相同演替年龄的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包括天然次生林(WB)及在其冠下人工更新红松(Pinus koraiensis)的混交林(MA),并对MA进行透光抚育形成的择伐红松林(SK)和对SK适时疏伐形成的疏伐红松林(KT),其管理程度依次增强。采用样地清查结合异速生长方程法量化植被碳密度(VC)及其各组分碳密度;测定多样性、针阔比等群落特征和土壤氮、磷等养分特征,探究森林管理对植被碳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演替先锋优势种(PI)、演替后期优势种(LT)和林下植被层(UC)的碳密度在4种管理措施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LT由WB的9.39 t/hm^(2)增加到KT的107.02 t/hm^(2)。但是,伴生种的碳密度在4种管理措施间差异不显著,其碳密度波动范围为8.41—14.89 t/hm^(2)。VC随森林管理强度显著提升,其波动范围为96.34—135.40 t/hm^(2),VC年平均增长量波动范围为1.50—2.11 t hm-2 a-1,且在管理措施间存在显著差异。PI、LT和UC占植被总碳密度的比例在4种管理措施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PI的占比随着上述管理措施逐渐降低,而LT的占比显著升高(由WB的14.0%提升到KT的82.2%);植被残体与活体生物量碳密度之比以及地下与地上的生物量碳密度之比在4种管理措施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比值的波动范围依次分别为0.05—0.13和0.24—0.30。乔木层碳密度与树种多样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而林下植被层碳密度与树种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并且VC与土壤氮储量、磷储量无显著相关性。这表明,在同一气候条件下,群落特征和树种组成是决定植被碳密度分异的重要因素,并且通过提升后期优势种占比的积极森林管理提升了东北次生林植被的碳密度和碳固持能力。
- 郭万桂张全智王传宽王传宽
- 关键词:温带森林森林管理碳密度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