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振

作品数:34 被引量:148H指数:7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内燃机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动力工程及工...
  • 12篇机械工程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3篇汽油
  • 12篇汽油机
  • 8篇发动机
  • 7篇增压
  • 6篇柴油机
  • 5篇涡轮
  • 5篇进气
  • 4篇增压汽油机
  • 4篇燃机
  • 4篇内燃
  • 4篇内燃机
  • 4篇进气道
  • 4篇缸盖
  • 3篇低周
  • 3篇低周疲劳
  • 3篇优化设计
  • 3篇排气
  • 3篇排气歧管
  • 3篇燃烧
  • 3篇涡轮流量

机构

  • 29篇天津大学
  • 9篇天津市内燃机...
  • 3篇安徽江淮汽车...
  • 2篇安徽江淮汽车...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北汽黑豹(威...
  • 1篇天津经纬恒润...

作者

  • 34篇王振
  • 24篇祖炳锋
  • 21篇徐玉梁
  • 4篇郝长利
  • 4篇杜建秋
  • 4篇刘捷
  • 4篇张涛
  • 2篇孙立军
  • 2篇付光琦
  • 2篇李德胜
  • 2篇刘猛
  • 1篇丛玉坤
  • 1篇孟祥山
  • 1篇昂金凤
  • 1篇胡昌良
  • 1篇郑丹丹
  • 1篇徐英
  • 1篇潘栋超
  • 1篇王军
  • 1篇路明

传媒

  • 8篇内燃机工程
  • 8篇机械设计
  • 4篇天津大学学报
  • 2篇工程设计学报
  • 2篇汽车技术
  • 1篇计量学报
  • 1篇金属热处理
  • 1篇机械科学与技...
  • 1篇机械制造与自...
  • 1篇汽车实用技术
  • 1篇小型内燃机与...
  • 1篇内燃机与动力...
  • 1篇2010年A...
  • 1篇中国内燃机学...
  • 1篇中国内燃机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6篇2019
  • 10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模块化设计降低柴油机振动的开发与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为了提升某柴油机的整机振动性能,文中基于模块化设计的方法对柴油机飞轮壳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将组合式结构改为一体式结构,并对优化前后的两种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和多体动力学分析。在有限元分析中,通过对比计算和试验的自由模态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在多体动力学分析中,通过对比计算和试验的表面振动加速度验证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证明,模块化设计的方法有效降低了整机振动,飞轮壳顶部测点的振动加速度降低了53.3%,整机振动烈度降低了14.0%。
陈建明祖炳锋郝长利王振白杨
关键词:柴油机模块化设计多体动力学振动烈度
基于Sehitoglu理论的汽油机缸盖低周疲劳研究被引量:8
2019年
采用基于Sehitoglu理论的数值模拟方法对某小型强化汽油机缸盖的低周疲劳(LCF)问题进行了研究。利用流固耦合方法获得了缸盖温度场,计算了其在温度循环波动状态下的结构应力应变,根据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结果计算缸盖LCF寿命。研究结果表明,危险点机械和氧化损伤率分别为96.47%和3.42%,疲劳寿命结果为7 480次循环,此方法综合考虑了机械、氧化和蠕变损伤对疲劳寿命的影响,能够较为全面地预测缸盖LCF寿命。发动机顺利通过样机可靠性试验,证明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
徐玉梁刘伟祖炳锋王振王昊鹏刘强
关键词:汽油机缸盖应力应变场低周疲劳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曲轴润滑特性全局优化被引量:1
2018年
针对某增压柴油机缸内最大爆发压力提升后出现的曲轴润滑恶化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最优拉丁超立方实验设计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优化方法,通过建立弹性流体动力润滑近似模型,对曲轴各主轴颈的峰值总压、最小油膜厚度、峰值粗糙接触压力、摩擦损失、剪切率、轴心运动等参数进行全局寻优,以获取最优的轴承间隙、轴颈和轴瓦表面粗糙度、供油孔角度和大小以及供油压力的设计参数。对比最优方案与原机弹性流体动力润滑计算结果发现:优化方案18 MPa在总摩擦损失方面只比原机16 MPa高约1.5%,粗糙接触比略优,剩余评价指标结果接近原机,所有指标全面优于原机18 MPa,总体达到预期优化目标。
王振白杨郝长利杜建秋刘为刘丽娜李腾
关键词:BP神经网络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全局优化
高增压对柴油机主轴承工作性能的影响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运用有限元分析和基于虚拟样机的多体动力学计算方法,针对一款高增压强化的直列四缸柴油机,在标定工况下分析了曲轴主轴承的弹性流体动力润滑性能及瞬态结构动力响应。与中等增压状态下的柴油机主轴承进行对比,分析了高增压强化对主轴承工作性能的影响,探讨了提高曲轴单拐离心力平衡率对主轴承工作性能的改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柴油机强化升级后,各主轴承最小油膜厚度均减小,有些甚至超出许用值,其中第四、第五主轴承磨损较严重,其最大摩擦功耗分别增加了87%和133%;油膜压力主要激发主轴承沿气缸中心线方向的动力响应,高增压后各向动力响应幅值均增长;曲轴单拐离心力平衡率提高到50%后,主轴承润滑性能有所改善,结构动力响应也得到减弱。
陈新红祖炳锋徐玉梁王振杨跃滨
关键词:内燃机高增压主轴承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瞬态动力响应
基于双向流固耦合的柴油机缸盖温度场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基于双向流固耦合方法对发动机冷却水套流场和机体缸盖结构进行联合求解,研究流固耦合作用下的缸盖温度场分布。首先计算缸内工作过程,获得燃气壁面温度和换热系数;然后将其导入双向流固耦合模型进行联合求解,获得缸盖温度场。并分别将单、双向流固耦合得到的温度场与试验值对比。模拟结果表明:双向流固耦合获得的缸盖温度场分布更加合理,其平均误差为-12.9℃,较单向流固耦合的平均误差降低50%。研究结果为缸盖温度场的获得和冷却水套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徐玉梁高超祖炳锋白杨王振王昊鹏
关键词:内燃机缸盖冷却水套
基于流固耦合的国-Ⅴ柴油机缸盖稳态传热研究被引量:14
2014年
建立了某国-Ⅴ柴油机缸盖、缸垫和机体整机有限元模型,采用流固耦合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温度场分析。首先通过专业软件AVL-Fire对缸内工作过程和冷却水套进行三维数值分析,取得燃烧传热边界和冷却水套传热边界;然后将计算得到的传热边界映射至整机表面网格,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整机模型进行求解。模拟结果表明:缸盖最高温度为236.9℃,低于该强化机型缸盖材料的极限温度,各缸火力面的温度分布差异在3℃范围内,同时结合边界条件的试验验证,表明缸盖的热负荷满足设计要求。
方强祖炳锋徐玉梁王振刘捷刘猛
关键词:柴油机缸盖流固耦合传热
汽油发动机双回路冷却系统的研究被引量:7
2020年
汽油发动机双回路冷却系统由于其快速暖机以及减磨的优点,已逐渐被业界认可,但国内对其工程设计及应用尚属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应完善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为了满足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中国第六阶段)的要求以某1.5 T直列四缸汽油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对机体、缸盖双回路冷却系统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按经典公式计算的基础上,通过燃气侧对机体、缸盖散热量的计算,初步确定了机体、缸盖双回路冷却介质的流量分配比例。其次,通过一维流动传热和基于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计算流体动力学)的三维联合仿真,确定了最终冷却回路的流量分配。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维瞬态流动传热模型仿真对比了单回路和双回路冷却系统在暖机阶段的性能。结果表明:双回路冷却系统中机体的温度比单回路高10℃,缸盖的温度比单回路低9.6℃,双回路冷却可以显著加快发动机的暖机过程,使发动机在冷启动期间的磨损减小。最后,进行了流量分配验证试验和暖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暖机过程中,与单回路冷却系统相比,双回路冷却系统可以使机体温度上升更快,活塞与缸套摩擦减小;在此阶段,怠速工况下油耗降低20.2%,HC(碳氢化合物)排放量降低7.58%,常用工况点(2000 r·min^-1,200 kPa)下油耗降低8.5%,HC排放量降低10.03%。研究结果可为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徐玉梁陈利国白杨王振刘捷赵金旋
关键词:双回路热管理暖机仿真
汽油机横流冷却水套的优化设计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针对某小型增压强化三缸汽油机,通过采用挡板结构设计出了新型的横流式冷却水套,以加强对缸盖鼻梁区的冷却。采用三维流动数值模型对初步设计的横流水套结构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发现:整体横流水套的换热效果良好,但是横流冷却水套整体压力损失过大,缸体水套局部流速分布不均匀。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包括增加水套进出水口高度、布置导流结构及调整缸垫水孔和挡水板处水口等水套结构优化方法。改进后的水套整体压力损失减小为40.9kPa,各缸体上部冷却液流速分布更加均匀,从而为新型的横流式冷却水套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徐玉梁刘琳祖炳锋王振杜建秋
关键词:汽油机优化设计
基于双目立体光学测量法发动机排气歧管热应变试验研究
2016年
本文引入双目立体光学测量方法对排气歧管进行高温热应变测量,针对发动机台架搭建并标定三维数字图像相关变形测量系统,利用该系统监测排气歧管在发动机升温-停机-降温过程中的局部区域变形信息,结合数字图像处理算法计算出各测量点在不同温度下的高温热应变。
谈健王军胡昌良昂金凤王振
关键词:排气歧管热应变光学测量数字散斑
基于热机耦合的缸孔-活塞系统优化设计被引量:4
2018年
针对某款四缸柴油机搭建了活塞动力学模型。通过计算活塞温度场,分别得出活塞在温度应力与缸内燃气压力下的变形,同时计算得出缸孔在螺栓预紧力与热载荷下的变形量,得到热机耦合下的活塞型线与缸孔型线。在此基础上对缸孔-活塞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在额定工况(3 200 r/min,110 kW)下摩擦损失功率(P_f)降低了8.13%,活塞敲击动能降低38.6%,在最大转矩点工况下各性能也得到改善。
祖炳锋侯力玮徐玉梁王振李腾白杨
关键词:配缸间隙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