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兴安

作品数:16 被引量:192H指数:9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地球化
  • 7篇地球化学
  • 7篇锆石
  • 5篇花岗岩
  • 4篇地质
  • 4篇地质意义
  • 4篇年代学
  • 3篇大兴安岭中段
  • 3篇岩石
  • 3篇中段
  • 3篇火山
  • 3篇二叠世
  • 2篇地球化学特征
  • 2篇岩石地球
  • 2篇岩石地球化学
  • 2篇岩体
  • 2篇中二叠世
  • 2篇山岩
  • 2篇石地
  • 2篇同位素

机构

  • 16篇吉林大学
  • 3篇东北师范大学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陕西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吉林省区域地...
  • 1篇吉林省地质调...

作者

  • 16篇王兴安
  • 14篇刘正宏
  • 12篇徐仲元
  • 6篇李世超
  • 6篇张超
  • 6篇朱凯
  • 6篇王挽琼
  • 2篇李永飞
  • 2篇董晓杰
  • 2篇李刚
  • 2篇时溢
  • 2篇蒋孝君
  • 2篇范志伟
  • 1篇李廷栋
  • 1篇赵庆英
  • 1篇耿树方
  • 1篇沙茜
  • 1篇彭媛媛
  • 1篇李春锋
  • 1篇陈旭

传媒

  • 5篇吉林大学学报...
  • 3篇岩石学报
  • 2篇地学前缘
  • 2篇地质通报
  • 1篇地质与资源
  • 1篇2012年全...
  • 1篇第六届地质构...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海西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SHRIMP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1
2012年
对乌拉特中旗德尔斯地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相学、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岩石成因及研究区晚海西期构造演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发育两期:早期为中粗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晚期为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岩石中的锆石大部分具核-边结构:边部震荡环带发育,Th/U值为0.16~0.50,反映了岩浆成因;核部呈浑圆状,多数具岩浆环带,个别弱分带-无分带,Th/U值为0.06~0.44,表明核部大部分属岩浆型残留锆石,个别为变质型残留锆石。测年结果显示:边部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早、中二叠世((279±3)Ma、(266±3)Ma),代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时代;核部残留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1 972±63)Ma、(1 962±43)Ma,代表源岩的形成时代。岩石属于亚碱性系列,REE配分形式呈右倾型,LREE/HREE为5.86~22.81,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Nb,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显示活动大陆边缘火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属性反映了早、中二叠世古亚洲洋向华北板块北缘的俯冲作用及古亚洲洋消亡的演化历史。
王挽琼刘正宏王兴安张超范志伟时溢朱凯
关键词:I型花岗岩活动大陆边缘
吉林勇新海西期花岗质岩石的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被引量:9
2013年
吉林省龙井市勇新海西期花岗质岩石的锆石LA-ICPMS年龄为252.77±0.66Ma,形成于晚二叠世.岩石地球化学表明,SiO2含量在57.60%~76.50%之间(平均值为68.50%),A/CNK小于1.1,Na2O含量大于3.2%,K2O/Na2O普遍小于1,具有典型的Ⅰ型花岗岩特征.在(Na2O+K2O)-SiO2岩石类型分类图中勇新岩体落在二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区.微量元素标准化具有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Ba富集,高强场元素Nb、Ta亏损的特点;在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中,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整体分配模式具有同碰撞花岗岩的特征.在R1-R2构造环境判别图上,样品点大部分也落在了同碰撞-碰撞抬升花岗岩区.通过构造环境的综合判断,勇新海西期花岗质岩石的形成时间代表了华北板块与佳木斯地块汇聚碰撞的时间.
时溢刘正宏徐仲元王兴安张超刘万臻陈旭
关键词:地球化学晚二叠世
扎兰屯地区塔木兰沟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
本文通过对大兴安岭中段扎兰屯市柴河地区塔木兰沟组火山岩的锆石年代学及地球化学性质研究,认为扎兰屯地区的塔木兰沟组火山岩的成岩年龄为146.7Ma,晚于大兴安岭北段塔木兰沟组火山岩的最初成岩年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塔木兰...
李世超刘正宏徐仲元王兴安张超
关键词:火山岩锆石年代学地球化学
文献传递
内蒙古大青山高级变质岩中熔体线理特征被引量:5
2011年
熔体线理由浅色部分熔融物质形成长的集合体或杆状体沿着应变椭球体X轴方向定向排列构成,是高级变质岩特有的一种线状构造。熔体线理发育在深部构造层次韧性变形带中,与矿物拉伸线理一样具有运动方向指向意义。熔体线理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中,是变形作用、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伸展构造变形导致岩石部分熔融,是熔体线理形成的主要机制。其内保留大量深部地壳岩石流变信息,对探讨地壳深部岩石流变机制和早期地壳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刘正宏李世超徐仲元董晓杰王兴安
关键词:高级变质岩部分熔融
弓长岭铁矿蚀变岩及富矿成因被引量:7
2016年
弓长岭铁矿床是鞍山-本溪地区最典型的BIF型铁矿床之一,而且是该地区最大的富铁矿产区。从野外产出关系来看,弓长岭矿区的富铁矿与蚀变岩密切相关,蚀变岩与富铁矿基本上是形影相随。蚀变岩具有分带性,由富铁矿向外依次为镁铁闪石岩-石榴石岩-绿泥石岩-弱蚀变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岩。弱蚀变岩保留了蚀变原岩的岩貌特征,矿物的蚀变并不完全,可见残余的原生矿物。强蚀变岩的蚀变较彻底,基本无原生矿物残留。将蚀变岩与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弱蚀变岩、石榴石岩、绿泥石岩与斜长角闪岩的痕量元素特征基本一致,而镁铁闪石岩的痕量元素特征更接近磁铁石英岩。再结合镜下特征、野外接触关系、主量元素特征等证据,认为除了镁铁闪石岩是由磁铁石英岩蚀变形成,其余蚀变岩都是由斜长角闪岩蚀变形成。根据各类蚀变岩中主要矿物的(Fe+Mg)/Si值以及蚀变岩的SiO2和Fe2OT3含量变化规律可以发现,在蚀变岩和富矿形成过程中发生了Mg、Fe以及Si的迁移。对本次取样的样品进行原岩恢复和构造环境判别投图,投图结果表明,绿泥石岩和弱蚀变岩的最初原岩都是形成于弧后盆地的玄武岩。
朱凯刘正宏徐仲元王兴安刘杰勋
关键词:蚀变岩富铁矿地球化学弧后盆地
大兴安岭中段晚更新世炭质层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2012年
大兴安岭中段莫克河地区发现一层位于玄武岩下部烘烤成因的炭质层,经加速器质谱测年技术(AMS)14C测定,该炭质层的年龄为(41 925±340)a BP,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更新世。由此可以确定此期火山喷发为晚更新世,而非前人认为的渐新世;依据炭质层所在地质剖面,反演莫克河地区晚更新世后的火山活动过程,将大兴安岭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分为新近纪中期和第四纪晚期2期。该炭质层年龄的确定为大兴安岭中段晚更新世以来气候、环境变迁、大兴安岭隆升史等科学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
李世超李廷栋刘正宏徐仲元耿树方王兴安彭媛媛
关键词:晚更新世火山
大兴安岭中部柴河林场地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王兴安刘正宏徐仲元李世超王挽琼
文献传递
大兴安岭中部柴河地区钾长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背景: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的制约被引量:37
2012年
对大兴安岭中部柴河林场地区钾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并对其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柴河林场地区钾长花岗岩中锆石具有典型的岩浆振荡生长环带和较高的Th/U比值(0.44~1.42),反映了岩浆成因特征。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33±3Ma。岩石具有富硅、稀土元素含量较高、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的特征,Eu负异常较为明显,稀土元素配分图解具有右斜"V"字型的特征,并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以上特征表明,柴河林场地区钾长花岗岩为铝质A型花岗岩,是地壳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具有典型A1型(裂谷或板内)花岗岩的特征,代表了伸展的构造环境。
王兴安徐仲元刘正宏朱凯
关键词:钾长花岗岩年代学A型花岗岩
华北板块北缘中段早古生代—泥盆纪构造演化
华北板块北缘中段作为中亚造山带的核心部位,经历和记录了古亚洲洋构造域的形成、发展和消亡,是研究中亚造山带地质演化历史问题的关键部位。本文以板块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利用锆石U-Pb同位素LA-...
王兴安
关键词:华北板块北缘板块俯冲弧后盆地
文献传递
鞍山地区东鞍山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鞍山地区位于华北地台东北部辽宁省,区内保留有3.8~2.5Ga连续的地质记录。对位于鞍山市南侧的东鞍山花岗岩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分析、白云母Ar-Ar同位素分析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SHRIMP测年结果为3004±7Ma,代表岩石的形成年龄,Ar-Ar测年结果为2545±16Ma,代表岩石受到构造热事件扰动的时间。岩体地化特征为富硅(Si O2=72.95%~75.37%,平均值为74.18%)、富碱(K2O+Na2O=7.05%~8.45%)、富铝(Al2O3=12.95%~15.44%),低钙(Ca O=0.13%~0.66%)。在稀土元素配分图上,曲线呈明显的右倾趋势,且有较明显的负Eu异常,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在微量元素洋中脊玄武岩标准化蛛网图上可以看出,东鞍山花岗岩强烈亏损Nb、P、Sr、Ti,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Nd和高场强元素Th、U。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东鞍山花岗岩岩浆来源为壳源,残留相可能由石榴石+辉石+角闪石+斜长石组成。将鞍山-本溪地区3个3.0Ga花岗岩(东鞍山花岗岩岩体、铁架山二长花岗岩岩体以及弓长岭片麻状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三者的地球化学存在较大差异,为三个独立的岩体。三个岩体最初可能发育在一个陆块之上,然后在25.5亿年左右分离开来,最后在25亿年左右再次拼贴到一起。
朱凯刘正宏徐仲元王兴安
关键词:SHRIMP锆石U-PB岩石地球化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