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丽娟

作品数:9 被引量:120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水资源高效利用创新团队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植物
  • 3篇土壤
  • 2篇梭梭
  • 2篇荒漠
  • 2篇古尔班通古特
  • 2篇古尔班通古特...
  • 1篇地统计
  • 1篇地下水
  • 1篇堆积体
  • 1篇旋回
  • 1篇幼苗
  • 1篇淤地坝
  • 1篇早春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指纹
  • 1篇指纹识别
  • 1篇指纹识别技术
  • 1篇融雪
  • 1篇融雪水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新...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甘肃省水利科...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威海圣航水产...

作者

  • 9篇王丽娟
  • 6篇赵成义
  • 3篇寇思勇
  • 3篇朱宏
  • 3篇李君
  • 2篇周涛
  • 2篇孙栋元
  • 2篇盛钰
  • 2篇李菊艳
  • 2篇苏正安
  • 1篇吴志昊
  • 1篇刘刚才
  • 1篇王俊杰
  • 1篇王锋
  • 1篇尤锋
  • 1篇周天河
  • 1篇俞永祥
  • 1篇胡金伟
  • 1篇吴桂林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5
  • 2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基于稳定氢氧同位素的胡杨与柽柳幼苗水分来源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通过测定不同地下水埋深下胡杨和柽柳的幼苗茎干水和各潜在水源(土壤水、地下水)的δD和δ18 O同位素组成特征,利用IsoSource模型和平均深度模型,研究了胡杨和柽柳的幼苗对各潜在水源的利用比例和根系吸水的平均土壤深度。结果表明,单一种植条件下胡杨和柽柳的幼苗具有相似的水分利用特征,在30,80cm地下水埋深下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是其主要水分来源,利用比例超过80%;在130,180cm地下水埋深下浅层土壤水为其主要水源,直接利用地下水的比例很小;在180cm埋深时胡杨幼苗不能直接利用地下水,对0—80cm土壤水的利用比例高达79.9%,柽柳幼苗利用地下水的比例仅为12.9%,对0—80cm土壤水的利用比例达到62%;混合种植下对水分的竞争作用使柽柳幼苗主要利用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胡杨幼苗主要利用浅层土壤水;柽柳幼苗利用水分的平均深度显著深于胡杨幼苗,表明柽柳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优于胡杨。
周天河赵成义俞永祥吴桂林王丽娟
关键词:地下水稳定同位素
桑干河流域淤地坝沉积泥沙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2024年
[目的]为查明桑干河流域的泥沙主要策源地和侵蚀产沙变化。[方法]选取阳原县高墙乡典型淤地坝沉积泥沙为研究对象,利用复合指纹识别技术,测定沉积泥沙及其源地的土壤粒径、SOC、TN、137 Cs、低频质量磁化率等9种指纹因子,研究了不同淤积阶段的泥沙策源地及坝控小流域侵蚀产沙演变规律。[结果](1)沉积泥沙中137 Cs平均含量较低,与沟壁土壤无显著差异(p>0.05),但极显著小于林草地和耕地的137 Cs含量(p<0.01),这指示淤地坝沉积泥沙主要来源于沟壁;(2)由于沟壁中大部分137 Cs含量低于检出限,137 Cs较好地指示泥沙主要来源沟谷地中的沟壁,但难以用于小流域多种策源地的判别,经Kruskal-Wallis H非参数检验和多元逐步判别分析筛选,确定TN+X lfb+SOC构成最佳指纹因子组合,有效地判别小流域2006—2017年泥沙源地的平均贡献率为沟壁(82.68%±8.20%)>耕地(15.36%±8.46%)>林草地(1.96%±0.33%);(3)在小流域侵蚀产沙过程中,沟壁长期是主要的泥沙贡献区,林草地对侵蚀性降雨的响应较弱,耕地在极端暴雨发生时其泥沙贡献率显著上升。[结论]137 Cs核素示踪技术有效地适用于该区小流域主要泥沙策源地判别,复合指纹技术则可以更好地厘定多元泥沙策源地。沟蚀引起的沟壁崩塌是桑干河流域土壤侵蚀严重的主要原因。
谢骁健苏正安周涛王丽娟王丽娟
关键词:泥沙来源淤地坝沉积旋回
阜康北部梭梭荒漠早春物种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通过对梭梭荒漠2种植物群落早春的物种组成、垂直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对比研究发现: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群落和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群落具有结构简单、群落优势度高、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较低、旱生性植物占绝对优势及短生植物成为群落重要组成部分等特征。同时,二者存在以下差异:①物种多样性差异,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及优势度指数梭梭群落(0.74,0.08和0.81)均高于白梭梭群落(0.61, 0.06和0.77);②主要伴生种不同,前者以草本植物为主要伴生种,后者以灌木为主要伴生种;③短生物种丰富度差异分别占前者的64.7%(11种)及后者的60%(15种)。2种梭梭群落的特点与差异可能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早春适宜的水热配置、群落生境的沙土含水量、沙面稳定程度及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等因素有关。
王丽娟赵成义李君朱宏寇思勇
关键词:早春物种多样性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融雪后梭梭林地土壤水的多尺度空间异质性被引量:16
2006年
运用ANOVA方法和地统计学原理、从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Bge.)个体、群落和样带尺度定量研究了融雪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表层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异,结果表明土壤水的空间异质性随空间尺度变化而表现不同.在梭梭个体尺度上,土壤含水量从冠下、经冠缘至灌木间地梯度递减.在群落尺度上,融雪水空间分布具有高度自相关性,其变异函数符合球状模型,结构性变异占89.6%,最大自相关距离为4.02m,Kringing插值显示灌木斑块的格局与融雪后表层土壤含水量的空间格局具有高度一致性.在典型沙丘-丘间地样带上,土壤水分布呈丘间地高、沙丘低的空间格局,其空间变异符合高斯模型,结构性变异高达95.8%,空间自相关非常显著;最大自相关距离为66.16m,与地貌分异尺度吻合,表明在典型断面上,地貌格局影响融雪水的空间格局.由此可见,梭梭林地融雪后表层土壤含水量在不同尺度上具有不同的异质表现、受控于不同的地表过程.不同尺度上的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有利于提高荒漠植被的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李君赵成义朱宏王锋王丽娟寇思勇
关键词:地统计空间异质性融雪水梭梭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荒漠植物构型研究进展被引量:28
2011年
基于植物构型的内涵,评述了植物构件研究现状、荒漠植物构型研究现状和荒漠植物构型模型及可视化方面的研究,并指出和归纳了荒漠植物构型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荒漠植物构型的研究趋势。指出在未来荒漠植物构型研究中应加强与土壤学、气象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探讨荒漠植物构型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规律,揭示植物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与适应机理。构建荒漠植物生长的构型模型,从而为荒漠地区种群、群落、甚至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孙栋元赵成义王丽娟盛钰李菊艳
关键词:荒漠植物构型可视化
工程堆积体典型生态修复措施对土壤侵蚀水动力过程的影响被引量:11
2022年
为探究龙门山断裂带工程堆积体典型生态修复措施下土壤侵蚀产沙和水动力的时间变化特征,并筛选出水土保持效益最佳的生态修复措施,该研究以成兰铁路杨家坪隧道2号横洞弃渣场为研究对象,选取该区典型的生态修复植物(苜蓿(Medicago sativa)、燕麦(Avena sativ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生态修复材料(羊粪、PVAc(聚醋酸乙烯酯,Polyvinyl Acetate))进行交互搭配,利用模拟放水冲刷试验,研究不同生态修复措施下工程堆积体坡面的径流含沙量和水动力学参数(径流流态、径流流速、径流阻力系数和径流功率等)的变化。结果表明:1)试验条件下,工程堆积体坡面径流含沙量随冲刷时间的增加呈前期波动变化,后期逐渐稳定的趋势;径流流态始终处于紊流状态,径流流速、径流功率随冲刷时间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于稳定的趋势,径流阻力系数则呈逐渐减小-趋于稳定的趋势;2)各生态修复措施在放水冲刷试验初始阶段的减沙效应最大,且苜蓿、燕麦、燕麦+PVAc和刺槐+苜蓿+羊粪处理能够显著增加径流阻力系数,降低径流流速和径流功率(P≤0.05);3)在工程堆积体生态修复1~2 a后,草本层的水土保持效果最优,乔木的保土效应难以得到有效体现,羊粪和PVAc等的添加并不能发挥有效的增幅效果。该研究区工程堆积体在生态修复初期宜采用黄壤+紫苜蓿、黄壤+燕麦的修复措施。
周涛苏正安苏正安刘刚才王俊杰伍佐王丽娟
关键词:径流
大菱鲆三倍体人工诱导条件优化及规模化诱导被引量:1
2019年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种,三倍体诱导对其种质改良、产业提升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价值。目前有关大菱鲆三倍体的人工诱导虽已有报道,但对其诱导条件缺乏细致的研究。本文采用冷休克法抑制第二极体排放,通过对诱导处理起始时刻、温度和持续时间3个主要因素的单因子实验,筛选其最佳诱导条件。结果显示,在受精和孵化水温为15.0±0.5℃条件下,受精后6 min,用2~1℃处理25 min可获得较好的诱导效果,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诱导率可达100%。随后在最适条件下进行了规模化诱导,获得鱼苗200万尾以上,其诱导率高于98%。跟踪观察发现,三倍体诱导组胚胎的形态及孵化时间与二倍体对照组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可为大菱鲆三倍体的产业化应用提供基础。
宋宗诚吴志昊王丽娟王丽娟岳新璐胡金伟
关键词:大菱鲆三倍体冷休克规模化
塔里木河干流荒漠河岸林植物群落多元分析及其土壤环境解释被引量:13
2009年
应用对应分析(CA)与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方法,对塔里木河干流荒漠河岸林植物群落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并给出各群落类型的土壤环境定量解释。结果表明:塔里木河干流荒漠河岸林地区多数物种出现频次不高,物种丰富度低;CCA排序结果显示出土壤含水率、总盐、HCO3-是决定植物群落分异的主导土壤环境因子,得到CCA第一轴、第二轴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并将样地划分为4种群落类型,定量地揭示研究区植物群落类型的分布与土壤环境之间的关系。
寇思勇赵成义李君朱宏王丽娟
关键词:荒漠河岸林CCA排序环境解释
准噶尔盆地梭梭、白梭梭植物构型特征被引量:37
2011年
荒漠植物构型是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最终产物,其与功能的相互作用与互馈关系决定了荒漠植被的发展与演替。选择准噶尔盆地天然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天然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和人工种植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天然梭梭、天然白梭梭和人工梭梭分枝率、分枝角度、分枝长度和枝径比等构型特征,对比研究了天然生境梭梭和人工种植梭梭构型差异,探讨了荒漠植物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与适应机理。结果表明:天然梭梭、天然白梭梭和人工梭梭的总体分枝率及逐布分枝率(SRB1∶2、SRB2∶3)均差异显著(P<0.05),且总体分枝率均较低,分别为0.35±0.23、0.50±0.42和0.15±0.05。天然梭梭、天然白梭梭和人工梭梭的分枝角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从第1级到第4级均有减小趋势,角度均小于90°。天然梭梭、天然白梭梭和人工梭梭分枝长度从第1级到第4级排序为天然白梭梭>天然梭梭>人工梭梭,且天然梭梭、天然白梭梭和人工梭梭枝条伸展能力从第1级到第4级呈现相对减弱的趋势。天然梭梭、天然白梭梭和人工梭梭枝径比平均值分别为0.66、0.68和0.69。总体上,天然生境中梭梭、白梭梭构型为不同宽窄的"V"型,而人工梭梭呈现椭球形构型。
王丽娟孙栋元赵成义李菊艳盛钰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