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轶
- 作品数:22 被引量:52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在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过程中作用的临床及体外研究
- 刘畅沈轶周荣妹姚进颜标蒋沁
- 曲安奈德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 TA)注射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的疗效并进行分析。方法:检眼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证实的由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患者42例42只眼,玻璃体内注射40g/L的TA0.1ml,随访3~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晶状体、炎症反应、眼底情况,OCT观察视网膜厚度改变,FFA观察眼底毛细血管渗漏情况,对视力和视网膜厚度进行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治疗前视力为0.15±0.16,治疗后3个月,平均视力为0.40±0.27,视力提高3行以上者33眼,提高3行以内者5眼,不变者4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视网膜厚度平均值为(745±241)μm,治疗后为(259±129)μ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例患眼中,3例治疗后出现眼压一过性升高,未行药物或手术治疗,眼压降至正常范围。因3个月后黄斑水肿复发,再次注药者3眼,其中1例并发白内障,行白内障手术。FFA提示渗漏明显减轻。无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和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TA4mg可以明显减轻由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并提高患者视力,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缺血型患者黄斑水肿易复发,可以考虑玻璃体腔内重复注药,但其远期疗效和并发症需进一步观察。
- 沈轶姚进蒋沁
- 关键词:黄斑水肿视网膜静脉阻塞曲安奈德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三个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08年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是一种损伤视力及致盲性眼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基因变异及遗传在POAG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知的POAG相关基因有20余种,包括3种明确的POAG致病基因:myocilin(MYOC),optineurin(OPTN)和WD repeat domain 36(WDR36),本文就这3种POAG致病基因研究作一综述。
- 沈轶曹国凡蒋沁
- 关键词: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基因变异
- 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观察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接受23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硅油填充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患者21例22眼纳入研究,其中10眼联合白内障手术。术眼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Log MAR视力、眼压、OCT、视网膜复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接受23G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者20眼占90.91%;一次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者7眼占31.82%;术眼Log MAR视力由术前的1.95±0.44增加到术后的1.57±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短期低眼压者5眼占22.73%;随访中发生高眼压者8眼占36.36%;并发黄斑前膜1眼占4.55%;并发晶体混浊6眼占27.27%。结论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行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视网膜复位率较高,但黄斑裂孔闭合率相对较低,无严重并发症,手术安全有效。
- 孙光丽徐向忠沈轶姚进
- 关键词:玻璃体切除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
- Ultra Q:YAG与传统Nd:YAG激光对视网膜内界膜下出血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通过多模式影像联合对比观察Ultra QYAG与传统NdYAG激光对视网膜内界膜下出血患者积血引流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为视网膜内界膜下出血的患者共18例18眼的临床资料,接受Ultra QYAG激光内界膜切开引流术者9例9眼为A组,接受传统NdYAG激光内界膜切开引流术者9例9眼为B组。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底照相、B型超声及OCT检查,无全身禁忌证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 h、1 d、1周、2周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结果治疗后1周,A组患眼视网膜内界膜下出血均已完全吸收;治疗后2周,B组患眼视网膜内界膜下出血均已完全吸收。治疗前及治疗后1 h、2周,A组与B组患眼间BCVA及CM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1 d、1周,A组患眼BCVA、CMT均较B组改善更明显,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NdYAG激光,Ultra QYAG激光内界膜切开引流术治疗视网膜内界膜下出血更为安全有效。
- 赵玥王杨宁致王成虎沈轶蒋沁
- 持续性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
- 目的 尽管玻璃体腔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和(或)激素的注射可以减轻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但往往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容易复发,造成慢性持续性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严重影响患者的中心视力.
- 姚进蒋沁沈轶徐向忠
- 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后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无血管区面积及微血管密度的变化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后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黄斑中心凹与旁中心凹浅层、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分析,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就诊且经OCT确诊的黄斑前膜患者26例26眼,所有患者均行常规23 G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术后检测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应用OCTA检测患眼CMT、黄斑FAZ面积及黄斑中心凹与旁中心凹浅层、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患眼BCVA(logMAR)为0.69±0.28,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BCVA(logMAR)分别为0.51±0.40、0.48±0.37、0.42±0.89、0.43±0.38、0.37±0.37,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CMT分别为(401.04±63.53)μm、(408.49±58.94)μm、(406.67±63.75)μm、(378.80±38.93)μm和(384.72±37.11)μm,均显著低于术前的(458.14±82.13)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患眼术前与术后各时间黄斑FAZ面积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仅在术后3 d,黄斑中心凹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从术前的(37.52±8.34)%升至(44.78±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视网膜微血管密度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结论应用OCTA可以对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黄斑前膜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术后患眼视网膜形觉功能恢复较快而黄斑区结构及血流恢复缓慢。
- 杨天静蒋沁沈轶
- 关键词:黄斑前膜视网膜厚度血管密度
- 无色素性脉络膜黑色素瘤1例
- 2008年
- 患者,男,56岁,因'右眼视力下降3月余'就诊,全身体检未见明显异常。视力:右眼LP,左眼为0.3。眼压:右眼16mmHg,左眼15mmHg。右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中等深度,晶状体清。视网膜后极部视盘上方可见实质性隆起占位,呈蕈状,黄白色,无明显色素,
- 沈轶袁松涛蒋沁
- 关键词:脉络膜黑色素瘤无色素性病例报告
- 长链非编码RNA-MIAT在糖尿病微血管功能异常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 基本原理:病理性新生血管为众多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眼科疾病、癌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等,其通常由异常生理过程引起,例如异常的细胞活动和增殖,免疫以及炎症应答。长链非编码RNA已被认为是这些生理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素...
- 沈轶
- 关键词:血管生成抑制剂长链非编码R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巩膜瓣下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联合部分睫状体分离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 目的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属于难治性青光眼,尤其是青年人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在小梁切除术后或者在Ahmed阀植入手术后,往往由于滤过通道的瘢痕化或阀体周围的机化包裹而导致引流失败.
- 蒋沁姚进沈轶曹国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