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璐
- 作品数:12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 “存在”(Being)之伦理向度——列维纳斯对亚里士多德的批判被引量:1
- 2019年
- 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将亚里士多德哲学传统作为他所要批评的对象,特别是其将认知作为思维之主导活动的做法。通过分析列维纳斯对西方传统中的"第一哲学"的颠覆和重构以及构成他对此批判的核心对象的自我之反思同一性与亚里士多德的关联的讨论,可以解释列维纳斯自己之作为伦理学的"第一哲学"是如何与存在和形而上学结合在一起的。
- 江璐
- 关键词:列维纳斯亚里士多德本体论第一哲学
- 道德行为归责的可能性——评聂敏里《意志的缺席——对古典希腊道德心理学的批评》被引量:4
- 2019年
- 本文审视了聂敏里《意志的缺席——对古典希腊道德心理学的批评》一文中提出的几个基本观点,即古希腊意志概念的缺席、康德意志概念的优越性、行为之道德属性应归责于意志以及赖尔对意志概念的消解之无效性,并对其各自做了回应。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考量,本文提出如下观点:(一)与狄勒"古希腊无意志"一说中所发现的、在古希腊哲学中缺席的意志概念,对应的是康德的自由抉择(Willkür)概念,而非其意志(Wille)概念——康德将道德的善恶归责于自由抉择,而非作为实践理性的意志;(二)康德也认识到了赖尔所批评的身心间因果作用的问题,而重视赖尔所提出的问题,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康德将意志限制到道德领域的做法。
- 江璐
- 关键词:自由意志道德赖尔
- 康德之人格性概念的形而上维度被引量:4
- 2019年
- 对康德哲学中"Person"和"Pers?nlichkeit"概念加以清晰区分是必要的。以康德文本为基础对这两个概念加以界定和阐述,目的是从关于人格性之实在性问题的探讨出发来展现它是如何为伦理学中的"义务""道德"和"归责"这些核心概念提供一种形而上的奠基的。
- 江璐
- 关键词:实践哲学元伦理学
- 康德的意志概念的两个方面:实践理性和自由抉择被引量:3
- 2015年
- 意志之实在性的奠基、自由之因果性的根据,是理解康德意志概念的关键。分析康德文本中关于"意志"和"自由抉择"的解释和阐述,并以此来梳理意志概念的不同意义层次及其在康德实践哲学中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勾勒出康德实践哲学中人的理性行动的结构。在人的行动中,目的性和因果性结构是其主要方面。康德目的性模式和传统的关于行动的目的论模式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康德的实践理性自身即为其行动的目的,而不是像亚里士多德伦理学那样以一个外在对象为目的。
- 江璐
- 关键词:意志自由目的论因果性
- 《名理探》中对逻辑作为一门科学的讨论
- 2019年
- 本文以《名理探》之《五公卷之一》中对逻辑之名称、内容、地位、内部划分等的讨论为对象,对照了其蓝本科因布拉亚里士多德逻辑注疏,结合当时文艺复兴的知识和教育背景,分析了《名理探》中关于逻辑作为一门科学的论述,由此而发也指出关于逻辑学之界定的思索也是一个省思中国古代逻辑是否能与西方逻辑汇通的这个基础问题的出发点。
- 江璐
- 关键词:逻辑史
- 古希腊德育中的友爱与团结之现代思索被引量:2
- 2020年
- 现代的教育观偏重个人能力和思维的培育,往往忽视了生活实践中鲜活的一面。古希腊的教育核心却是性格的养成和培育,这不仅是家庭的任务,也是政治共同体中立法者所需关注之处。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在强调公共的善的同时也强调了个人的善或幸福。城邦与家庭一样都是人得以幸福生活的共同体,友爱将人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家庭、伙伴关系和城邦。友爱作为一种德性需要通过共同生活的经历和训练习得,而友爱的缔结和维持使得城邦保持和平和稳定。城邦中的政治友爱是其成员间达成的一致,也就是城邦中成员的团结。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为现代社会所需的团结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 江璐
-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友爱伽达默尔
- 探寻波爱修斯之人格概念的法哲学维度
- 2023年
- 波爱修斯使用了古希腊哲学概念“ousia”和“hypostasis”来界定拉丁词“persona”。在他的《论位格和两个本性》中,“persona”常被译作“位格”,却是法权学和关于人的哲学中“人格”概念的基本出发点,因为此概念同时蕴含了三个核心内容,即个体性、理性和自存性,在这三个方面上“persona”均具有法哲学维度以及现实意义。波爱修斯对“persona”的定义和阐述,不仅延续了罗马法传统中对法律实体“人格”的用法,并且将人格概念与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人之本性相结合,使得人格成为了法学理性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和基础,为通往康德的理性主义法权学铺垫了道路。
- 江璐
- 关键词:人格本性罗马法
- 亚里士多德的矛盾律:逻辑原则还是形而上原则?
- 2014年
-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四卷中用反证法阐述了经典的矛盾律。其中,他第一个论证里作为核心概念的"τοειναι"颇有争议。一般而言,"ειναι"都被仅仅作为一个系词,但是实际上,它通过对某一特定本体的所指,表达了本体的存在。在现代哲学和逻辑学中,矛盾律通常被认为是纯粹的逻辑学则,但它在形而上学方面的意义也应予以重视。现代哲学对亚里士多德的矛盾律过于简化,从而无法阐明这条原理的基础。
- 江璐
-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矛盾律本体论
- 作为亚里士多德注疏者的波爱修——其对《解释篇》第九章的注疏和发展被引量:1
- 2017年
- 从波爱修对亚里士多德《解释篇》第九章的注疏,特别是从他处理未来偶然事件问题的方式上,可看出他是位忠实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者。他沿用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解决方案,而非斯多亚派的方案:他与亚里士多德传统一同将此问题视为一个逻辑决定论的问题,而斯多亚派则将此问题视为因果决定论问题。本文在揭示波爱修之亚里士多德传承的同时,也将揭示他如何在《哲学的慰藉》中将柏拉图关于永恒和时间的理论融入他对此问题的讨论之中,从而得以优雅地解决亚氏所提出的两个关于未来偶然事件的悖论。
- 江璐
-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模态逻辑
- 人格——戴着面具的自我被引量:2
- 2019年
- 塞普以人格和面具这两个词源学上相近的概念间的辩证关系为出发点,通过对古希腊戏剧理论的分析,讨论了人格概念在欧洲文明史中的转型。作者阐述了面具在戏剧的空间的具体定位,以及文明史中戏剧舞台与观众间关系的转化,揭示了人格概念的外在化和内在化的两个历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指出人格之逃逸客体化、对象化的基本存在模式。
- 汉斯.莱纳.塞普江璐
- 关键词:人格自我古希腊戏剧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