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磊
- 作品数:9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四川省科学城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五种穿刺入路化学溶解术造影剂分布情况的比较
- <正>目的:比较五种化学溶解术穿刺入路注药后的药物分布情况,筛选出化学溶解术的最佳方案。方法:采用5种腰椎间盘化学溶解术穿刺入路,穿刺成功后注射造影剂,通过 CT 扫描观察分析造影剂的分布。
- 吴云松白国强杨磊巨辉李京霞
- 文献传递
- 胶原酶髓核溶解术和椎间孔镜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对比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比较胶原酶髓核溶解术和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TED)治疗单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在四川省科学城医院疼痛科住院的68例单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髓核溶解术组和PTED组,各34例。髓核溶解术组采用胶原酶髓核溶解术,PTED组采用椎间孔镜进行腰椎间盘切除,术前、术后3 d、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进行疗效评价;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1个月PTED组优良率显著高于髓核溶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及6个月两组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与胶原酶髓核溶解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PTED在短期内快速缓解腰腿痛方面明显优于胶原酶髓核溶解术。
- 巨辉白国强杨磊刘丽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溶解术腰椎间盘切除术
- CT引导下经椎板间孔穿刺化学溶解术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探讨在CT定位下经椎板间孔穿刺行腰椎间盘化学溶解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100例腰椎平片及CT的影像学研究,观察椎板间孔最大横径与相应椎间盘的位置关系,测量椎板间孔最大横径、硬膜囊及硬膜外侧腔的宽度,设计椎板间孔穿刺的途径。经椎板间孔穿刺化学溶解术治疗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L5-S1所有病例和L4-5的男48、女47例椎板间孔最大横径与相应椎间盘在同一横截面上,其余5例腰椎椎间盘均位于相应椎板间孔最大横径上方。硬膜外侧腔宽度由上至下逐渐增宽,L2-3、L3-4、L4-5、L5-S1硬膜外侧腔宽度,分别为:男-0·28±1·58、1·73±1·80、4·64±2·00、7·31±1·69,女-0·85±1·49、0·88±1·47、3·70±1·65、6·28±1·42。经椎板间孔穿刺时,穿刺针可直接通过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进入椎间盘内,根据不同病变类型,可将药物注射到椎间盘或突出物内。穿刺成功率达99%,治疗优良率达92%,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椎板间孔穿刺化学溶解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 杨磊吴云松巨辉白国强
- 关键词:CT引导化学溶解术
- 5种穿刺入路化学溶解术造影剂分布情况的比较
- 2007年
- 目的比较5种化学溶解术穿刺入路注药后的药物分布情况,筛选出化学溶解术的最佳方案。方法采用5种腰椎间盘化学溶解术穿刺入路,穿刺成功后注射造影剂,通过CT扫描观察分析造影剂的分布。结果①经椎板外切迹入路[1]盘外注射造影剂集中在病变椎间盘上方层面的外上方硬膜外侧腔、前腔和神经根管,突出物周围及硬膜外前腔分布少。②经小关节内侧缘入路[1]盘外注射,造影剂集中在病变椎间盘突出物周围、硬膜外侧腔、前腔和神经根管。③经椎间孔入路[2]盘外注射,造影剂集中在突出物周围、椎间孔和神经根管,部分患者穿刺针可通过突出物进入椎间盘内。盘外注射均受体位的影响。④经后外侧入路[2]行盘内注射造影剂均匀分布在椎间盘内。对突出物较小的患者可见造影剂扩散至突出物内,对于突出物较大的患者造影剂很少进入突出物内。⑤经椎板间孔入路[3]突出物及盘内注射造影剂分布情况:突出较小、纤维环未破裂的患者,造影剂大部分分布于椎间盘中后部(病变侧居多)及突出物内。对于突出物较大或巨大的突出物脱垂于椎管内的患者,造影剂大部分分布在突出物内,仅见少量的造影剂进入椎间盘后半部分。结论对于椎间盘膨出和突出物较小的患者以及远外侧型患者,应选择后外侧入路;对于椎间孔型突出的患者可选择椎间孔入路;对于外侧型突出的患者可选择小关节内侧缘入路或椎板间孔入路;对于突出物较大或巨大的突出物脱垂于椎管内的患者,应选用椎板间孔入路。
- 白国强吴云松杨磊巨辉李京霞
- 关键词:化学溶解术穿刺入路造影剂药物分布
- 经椎板间孔穿刺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孔入路穿刺行腰椎间盘突出化学溶解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5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358例,采用经椎板间孔入路穿刺,在突出物内注射胶原酶;B组94例,采用经小关节内侧缘、椎板外切迹和椎间孔行盘外注射;经后外侧入路行盘内注射胶原酶。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穿刺成功率A组高于B组,A组均可直接刺入突出物内注药。治疗优良率A组(91.3%)明显高于B组(66%),P〈0.001;有效率A组(96.4%)高于B组(87%),P〈0.01。腰腿痛的发生率A组(61.5%)稍高于B组(45.2%),P〈0.01;尿潴留及肌力下降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椎板间孔入路可准确地将胶原酶注入突出物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其他穿刺入路;尤其适合于巨大的腰椎间盘突出。成功地解决了因髂棘位置过高造成的后外侧入路L5~S1穿刺困难的问题,穿刺成功率高。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化学溶解术较为理想的穿刺入路,但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类似于盘内注射。
- 杨磊吴云松巨辉白国强李京霞
- 关键词:化学溶解术腰椎间盘突出
- CT引导下穿刺造影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术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经小关节内侧缘穿刺,应用造影剂观察药物分布,准确行靶位注射胶原酶[1]治疗术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10例经临床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患者,在CT引导下经小关节内侧缘入路将穿刺针直接刺入突出物内,注射欧乃派0.5ml,观察药物分布情况后,注入胶原酶600u。临床观察患者术后6~12个月的治疗效果,用改良的Macnab方法评价疗效。结果:10例患者穿刺针均顺利准确刺入突出物,造影剂均匀分布在突出物及盘内。治疗优、良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穿刺造影,观察造影剂的扩散后,再行靶位注射胶原酶对于术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巨辉吴云松杨磊白国强李京霞
- 关键词:造影靶位注射胶原酶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 体表标记CT三维重建引导下臭氧联合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手术失败综合征58例疗效观察
- 2014年
- 目的:分析体表标记CT三维重建引导下臭氧联合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手术失败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腰椎间盘手术失败综合征患者58例,接受臭氧联合胶原酶溶解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3个月疗效优14例,良21例,优良率60.3%,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优良率逐渐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表标记CT三维重建引导下臭氧联合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手术失败综合征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巨辉白国强杨磊刘丽
- 关键词:CT三维重建臭氧胶原酶溶解术腰椎间盘突出症
- 锁骨骨折术中颈臂丛联合麻醉和单一臂丛麻醉的效果比较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比较锁骨骨折术中颈臂丛联合麻醉和单一臂丛麻醉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四川省科学城医院收治的58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锁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单一臂丛麻醉,观察组采用颈臂丛联合麻醉,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麻醉后观察组的平均心率、平均呼吸频率及平均动脉压改变显著低于对照组[(72±4)次/min比(78±5)次/min,(15.2±2.3)次/min比(16.7±2.1)次/min,(71±6)mmHg(1mmHg=0.133kPa)比(79±7)mmHg](P〈0.05),但麻醉后两组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臂丛联合麻醉的麻醉效果优于单一臂丛麻醉,对生命体征影响更小,是锁骨骨折理想的麻醉方式。
- 巨辉程智白国强杨磊
- 关键词:锁骨骨折
- 经椎板间孔穿刺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 <正>目的:探讨经椎板间孔入路穿刺行腰椎间盘突出化学溶解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5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成 A、B 两组。A 组358例,采用经椎板间孔入路穿刺,在突出物内注射胶原酶。B 组94例,采用经小关节内侧缘...
- 吴云松杨磊巨辉白国强李京霞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