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殷
- 作品数:6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自然病程进展与血清乙肝病毒复制载量关系的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背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清HBV-DNA载量水平与自然病程生存率关系的研究甚少。目的:研究血清HBV-DNA载量水平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自然病程的影响并评估3年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05年1月~2010年12月上海仁济医院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以HBV-DNA载量水平<1000、103~104、104~105、105~106、>106copies/mL分为A~E 5个队列,收集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行肝功能评分,随访至终点事件发生或研究终点(2012年2月29日)。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明确3年生存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依纳入排除标准共收入连续病例257例,中位Child-Pugh评分10(8,12)分,MELD评分14(11,18)分。A~E组之间人口学、生化、临床基线数据相比差异基本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4.7%、81.2%、60.7%、76.5%和71.3%(P=0.318),3年累积生存率依次为50.8%、52.4%、39.1%、44.2%和34.9%(P=0.2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HBV-DNA载量水平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年生存无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示年龄、肝性脑病、INR、总胆红素、血肌酐为其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和血清钠为保护因素。结论:血清基线HBV-DNA载量水平并不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自然进展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李淑婷高婷杨淑殷沈黎蔚周婷婷董小君曾菠李海
- 关键词:肝硬化失代偿期病毒载量
- 肝脏特异多器官功能衰竭评分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短期死亡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背景:近年,欧洲提出了非乙型肝炎肝硬化伴急性失代偿(AD)基础上慢加急肝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如慢性肝功能衰竭协会-器官功能衰竭评分(CLIF-C OFs)。目的:评估CLIF-C OFs对乙型肝炎肝硬化伴AD患者短期死亡的预测效能。方法:2005年1月-2010年12月上海仁济医院住院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伴AD患者890例纳入研究,264例90 d内接受肝移植术者中95.1%病理诊断为肝硬化。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按器官衰竭数量分组分析28 d和90 d累积生存率,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8 d死亡的影响因素,以ROC曲线比较CLIF-C OFs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s)、终末期肝病模型-钠评分(MELD-Nas)、肝功能分级评分(CTPs)对短期死亡的预测效能。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伴AD患者28 d和90 d累积生存率与器官衰竭数量密切相关(P<0.001)。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肌酐、肝性脑病和白细胞是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CLIF-C OFs预测28 d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3±0.021,最佳临界值为8,相应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分别为84.3%、64.9%、31.9%和2.4,预测效能与MELDs和MELD-Nas相似。结论:CLIF-C OFs能较好地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伴AD患者的短期死亡,可应用于临床实践。
- 曾菠陈柳莹张楠楠李淑婷杨淑殷尹珊李海
- 关键词:肝硬化急性失代偿多器官功能衰竭
- 乙型肝炎肝硬化基础上慢加急性肝衰竭及失代偿终末期患者肝内细胆管反应特点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及乙型肝炎肝硬化终末期患者肝组织内胆管增生的特点。方法选择20例HBV-ACLF和2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终末期患者移植前肝脏的病理标本,制成石蜡切片后进行HE染色和细胞角蛋白-7(CK-7)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HBV-ACLF组在大块或亚大块坏死带四周的汇管区有大量CK-7阳性的细胆管增生并向坏死带中心扩延,在增生的细胆管中可见较多已分化的中间型肝细胞。乙型肝炎肝硬化终末期组的肝组织内可见少量细胆管环绕在肝硬化结节表面,在灶状炎症坏死区域可见局部轻度的细胆管增生,中间型肝细胞则罕见或少见。结论 HBV-ACLF组和乙型肝炎肝硬化终末期组患者肝组织胆管增生的表现形式截然不同,进一步阐明了二者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差异。
- 董晓君陈萦晅周婷婷李淑婷栗雅杰杨淑殷薛峰李海王泰龄
- 关键词:肝炎乙型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胆管增生
- 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免疫失衡状态下单核细胞的研究
- 2012年
- 目的研究免疫失衡状态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单核细胞在凋亡和抗原提呈方面的改变。方法收集26例乙型肝炎ACLF患者、20例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18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标本。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凋亡和增殖(Ki67)的改变,以及单核细胞表面抗原提呈分子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和B7分子(CD86)的表达水平。结果ACLF组患者单核细胞膜联蛋白V的表达(64%)明显高于CHB组(28%)和健康对照组(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75和27.23,P值均〈O.01),提示单核细胞凋亡增加。ACLF组单核细胞Ki67的表达(32%)低于健康对照组(61%)和CHB组(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1和4.83,P值均〈O.05),提示活化的单核细胞减少。ACLF组患者单核细胞HLA—DR和CD86的平均荧光强度为22.85和11.63,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和CHB组,提示单核细胞抗原提呈能力受损。ACLF组死亡患者单核细胞膜联蛋白V阳性表达(63%)明显高于存活者(46%)。结论处于免疫失衡状态下的乙型肝炎ACLF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凋亡增加,活化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导致单核细胞抗原提旱能力的下降。
- 沈黎蔚王介非董晓君宫钰高婷周婷婷李淑婷杨淑殷李海
-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乙型肝炎单核细胞流式细胞术
- ConA重复给药建立ACLF免疫状态动态转变的小鼠模型被引量:1
- 2016年
- 背景: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我国常见的肝衰竭类型,目前尚缺乏能有效模拟ACLF免疫状态动态转变的动物模型。目的:通过刀豆球蛋白A(ConA)重复给药,建立模拟ACLF免疫状态动态转变的动物模型。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ConA重复给药组,ConA重复给药组小鼠给予球后内眦静脉丛注射ConA 15 mg/kg,每隔48 h一次,共5次,对照组给予等体积0.9%NaCl溶液。CBA法检测外周血IL-6、IL-10、IL-12、TNF-α、IFN-γ、MCP-1水平,并测定IL-10/TNF-α比值;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单核细胞HLA-DR表达、CD4^+T细胞数量及其比例以及PD-1表达。结果:随着给药次数增加,ConA重复给药组小鼠外周血细胞因子从促炎细胞因子为主转变成抗炎细胞因子为主。与对照组相比,ConA重复给药组外周血中单核细胞HLA-DR表达下降(P<0.05);CD4^+T细胞数量和比例下降(P<0.05),PD-1表达上调(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ConA重复刺激成功建立了模拟ACLF免疫状态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到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动态转变的动物模型。
- 张楠楠杨淑殷陈柳莹尹珊王十锦刘三海王蓓蓓汪铮李海
-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伴刀豆球蛋白A免疫状态细胞因子类
-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脓毒症的病理特征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合并脓毒症肝脏病理改变。方法选择50例HBV-ACLF肝移植患者的移植前肝脏标本,制成石蜡切片,经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和抗细胞角蛋白-7(CK-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镜下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 HBV-ACLF合并脓毒症的病理改变为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大块/亚大块坏死,部分肝硬化结节残留,结节边缘细胆管扩张,腔内有浓缩胆汁,细胆管上皮细胞萎缩甚至消失。结论 HBV-ACLF合并脓毒症时肝脏表现为残留结节边缘细胆管胆汁淤积,但需要注意与其他类型的胆汁淤积鉴别。
- 杨淑殷李淑婷薛峰王蓓蓓曾菠张楠楠陈柳莹王泰龄李海
- 关键词: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脓毒症胆汁淤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