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
- 作品数:104 被引量:473H指数:12
- 供职机构:宜兴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 超声引导下小剂量凝血酶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28例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经超声引导的小剂量凝血酶注射治疗经常规压迫法治疗无效的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iatrogenic femoral artery pseudoaneurysms,IF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8例经股动脉介入操作后经超声诊断明确为IFAP,常规压迫法治疗失败后,经超声引导行局部小剂量凝血酶注射治疗;记录治疗前后的瘤体体积、凝血酶用量、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并随访观察住院期间以及1个月后的临床症状。结果:平均凝血酶用量为(112.7±24.6)U;注射凝血酶前后IFAP瘤体体积、患侧足趾血氧饱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无远端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的小剂量凝血酶注射法治疗IFAP有效、安全,是常规压迫法治疗失败后的有效补充手段。
- 陈阳尤威张平阳杨松赵艳芳叶飞
- 关键词:超声凝血酶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 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常用降压药疗效的关联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3)基因的遗传变异对常用降压药物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服用复方利血平、降压片和珍菊降压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一般情况和临床生化指标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NOS3基因上所选3个位点多态性,运用一般线性模型统计方法分析服用不同降压药物后不同基因型间血压水平的变化。结果:在服用降压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rs1808593位点与舒张压的水平呈线性相关,TT基因型的患者舒张压水平高于TG、GG基因型患者,校正协变量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35)。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在服用降压片的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rs1808593位点与舒张压的水平呈线性相关,TT基因型的患者舒张压高于TG、GG基因型患者的舒张压(P=0.046);同时在服用降压片的≥55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rs1808593位点TT基因型的患者舒张压亦高于TG、GG基因型病人的舒张压(P=0.008)。结论:NOS3基因rs1808593突变可能与降压片的降压效果相关。
- 金岳龙王林红朱丽君梁伟段滢杨松陈燕春赵祥海沈冲姚应水
-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原发性高血压药物疗效
-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代谢异常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6年
- 杨松蒋建东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糖代谢异常高敏C反应蛋白ACS病变特征
- 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50mg30min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与安全性,并与50mg90min常规方案进行比较。方法将符合溶栓条件的15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rt-PA50mg30min方案为A组,共76例;rt-PA50mg90min常规方案为B组,共82例。两组均先予rt-PA8mgiv,A组继之42mg在30min内ivgtt;B组继之42mg在90min内ivgtt,所有病例均联合静脉肝素治疗。以溶栓开始后60min及90min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治疗中出血并发症及30d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病死率等为观察指标。结果溶栓开始后60minA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B组(81·6%与67·1%,P<0·05);溶栓开始后90minA组与B组的血管再通率无显著性差异(81·6%与80·5%,P>0·05);30d两组的LVEF比较A组显著高于B组(58·1%与54·0%,P<0·05);A组与B组出血发生率及30d内病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无显著性差异。结论rt-PA50mg30min方案治疗AMI安全有效,与50mg90min常规方案比较,能更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改善左心室功能,可为补救性PTCA或“易化PCI”至少多争取30min时间。
- 杨松蒋建东任军叶飞陈绍良
- 关键词:心肌梗死血栓溶解疗法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对老年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6~2017年在宜兴市人民医院住院并初次诊断为房颤的31例病人为房颤组,选取同时期入院的73例非房颤病人作为对照组。于入院后第2天检测并比较2组病人的血脂、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及Lp-PLA2、hs-CRP等炎症指标水平。结果2组年龄、脑梗死史、血清肌酐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Lp-PLA2、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p-PLA2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371,95%CI:1.898~80.648,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Lp-PLA2预测房颤的AUC为0.821(95%CI:0.727~0.914,P<0.05)。结论Lp-PLA2水平与房颤相关,是预测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 周维杨松蒋建东徐亮殷云杰孙俊翔陈燕春
- 关键词: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心房颤动超敏C反应蛋白
- 摩擦因数对多接触面轮胎定型硫化机主承载接触面微动行为的影响
- 2018年
- 以多接触面轮胎定型硫化机立柱与夹紧块主承载接触面为研究对象,考察接触表面质量即摩擦因数对主承载接触面之间微动行为的影响,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HyperMesh和Ansys对接触面微动情况和应力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当摩擦因数不大于0. 15时,硫化机立柱与夹紧块接触面之间的微动位移、接触点应力变化很小;当摩擦因数大于0. 3时,随着摩擦因数的增大,微动位移显著增大,但是接触点应力有所下降。硫化机立柱与夹紧块的主承载接触面之间摩擦因数应不大于0. 15。
- 刘志刚许晓静童浩张晓宇杨松宋丽群
- 关键词:轮胎定型硫化机接触面微动有限元分析
- 短程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糖和血脂代谢的影响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程服用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后对血糖和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8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20 mg/d)大剂量组和瑞舒伐他汀(10 mg/d)常规剂量组,每组41例。观察4周后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大剂量组下降程度更低,大剂量组治疗后PBG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短程大剂量瑞舒伐他汀能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hs-CRP水平,同时可能会升高餐后2 h血糖水平。
- 蒋建东赵祥海陈燕春杨松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瑞舒伐他汀血糖代谢
- DK Crush技术治疗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与经典Crush技术的对比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检验作者改良的DK Crush技术能否确保最终对吻扩张的成功。方法本研究属于连续、非随机和开放式研究,共入选了88例真性分叉病变(分支血管直径>2.0mm)的患者。其中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间入选的44例患者接受经典Crush技术治疗,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间入选的44例患者接受DK Crush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30d内的诸项参数。结果DK Crush组与经典Crush组比较,患者分支血管病变长度长(13.5±3.4mm比7.8±3.1mm,P<0.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需时短(44±12min比68±17min,P<0.05)、最终对吻扩张成功率高(100%比70%,P<0.01)、使用球囊数量少(1.6±0.4个比2.7±0.7个,P<0.05)及造影剂使用量小(102±38mL比176±46mL,P<0.05)。DKCrush组与经典Crush组患者的主干与分支血管之间的夹角[(57±18)°比(47±15)°],主干血管病变长度(24.3±8.6mm比21.1±7.3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典Crush组有两例(4.3%)最终对吻失败的患者出现亚急性血栓栓塞。DK Crush组术后即刻分支血管开口部位最小血管直径显著大于经典Crush组(3.01±0.13mm比2.74±0.12mm,P<0.01),而残余狭窄却显著小于后者(7.3%±8.6%比17.4%±11.2%,P<0.05)。经典Crush组有5例患者术后即刻分支血管开口残余狭窄>30%(对吻失败)。结论经典Crush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是导致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改良的DK Crush技术能显著提高对吻扩张的成功率,进一步的随机研究可以明确后者的有效性。
- 陈绍良方唯一魏盟何奔张瑞岩陈韵岱张俊杰叶飞朱中生林松单守杰杨松钱均DamrasMichael LeeTan HuaycheemTejas Patel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 中国汉族人群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联性分析
- 目的:一氧化氮合酶(NOS)为NO的合成限速酶,NO作为内皮衍生的舒张因子在体内发挥调节血管收缩张力、影响血流等生物学效应。目前有关研究表明NOS基因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而关于NOS3基因多态性对原发性高血压的遗传易感...
- 王林红郭道遐杨松金岳龙贺联平陈金凤赵祥海陈燕春周伟沈冲姚应水
- 双对吻挤压与经典挤压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前瞻性、随机、多中心研究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比较双对吻挤压(DK crush)和经典挤压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311例真性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入DK crush组(n=155)和经典挤压组(n=156),随访时间8个月。一级及二级终点分别为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肌梗死、心原性死亡和靶病变血运重建)和血管直径再狭窄及晚期丢失。结果DK crush组糖尿病患者较多。经典挤压组及DK crush组最终对吻扩张(FKBI)成功率分别为76%和100%(P〈0.001)。DK crush术式的不足包括造影剂用量大(P=0.04)、球囊数量多(P〈0.01)、手术时间长(P〈0.001),但是对吻扩张不满意率显著减少(27.6%比6.3%,P〈0.01)。临床随访率为100%,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率为82%。经典挤压组累计再狭窄率为32.3%,而DK crush组为20.3%(P=0.01),经典挤压组分支血管再狭窄率高(24.4%比12.3%,P=0.01),而两组间主干血管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典挤压组术后8个月时的累计MACE发生率为24.4%(FKBI失败组为35.9%,FKBI成功组为19.7%),显著高于DK crush组(11.4%,P=0.02)。经典挤压组血栓栓塞率为3.2%(FKBI失败组为5.1%,FKBI成功组为1.7%),而DK crush组为1.3%(P〉0.05)。经典挤压组术后8个月时无靶病变血运重建生存率为75.4%(FKBI失败组为71.2%,FKBI成功组为77.6%),而DK crush组为89.5%(P=0.002)。结论DKcrush可能是治疗冠状动脉分又病变的较佳术式。
- 陈绍良张俊杰叶飞陈韵岱吕树铮Tan HuaycheemTejas PatelKawajiri KenjiIsrael Tamari单守杰朱中生林松田乃亮李晓波刘志忠Michael Lee魏盟徐亚伟袁争白钱均孙学文杨松陈金国何奔Sumitsuji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R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