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宁

作品数:81 被引量:678H指数:24
供职机构: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科技厅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衡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5篇农业科学
  • 25篇生物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43篇紫色土
  • 39篇土壤
  • 35篇坡地
  • 32篇丘陵坡地
  • 25篇植被
  • 20篇植被恢复
  • 17篇微生物
  • 14篇土壤微生物
  • 11篇植物
  • 10篇群落
  • 10篇物量
  • 9篇不同恢复阶段
  • 8篇土地利用
  • 8篇不同植被
  • 7篇有机碳
  • 7篇种群
  • 6篇植物群
  • 6篇植物群落
  • 6篇土壤水
  • 5篇土地利用方式

机构

  • 68篇湖南环境生物...
  • 30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绥宁县林业局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作者

  • 75篇杨宁
  • 39篇杨满元
  • 20篇邹冬生
  • 19篇林仲桂
  • 9篇付美云
  • 9篇李建国
  • 7篇陈志阳
  • 7篇赵林峰
  • 6篇雷玉兰
  • 4篇宋光桃
  • 3篇邹芳平
  • 3篇刘作云
  • 2篇范适
  • 2篇陈盛彬
  • 2篇艾昱
  • 2篇郭锐
  • 1篇周卫军
  • 1篇胡利珍
  • 1篇文东新
  • 1篇姚先铭

传媒

  • 10篇草地学报
  • 9篇生态环境学报
  • 9篇湖南生态科学...
  • 3篇农业现代化研...
  • 3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西北植物学报
  • 3篇热带亚热带植...
  • 3篇湖南环境生物...
  • 2篇林业科学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天津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中国园艺文摘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4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7篇2016
  • 8篇2015
  • 9篇2014
  • 10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3
  • 1篇2002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植被特征与土壤性质的关系被引量:98
2013年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植被特征与土壤性质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理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从草坡、灌草、灌丛到乔灌恢复阶段,0~4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土壤容重显著减小,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变化不明显,土壤pH逐渐减小,但不同恢复阶段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生物量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组成,细菌和真菌数量与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放线菌数量与地上生物量相关性不显著;在各恢复阶段,土壤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蔗糖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弱,并与植物群落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
杨宁邹冬生杨满元胡利珍邹芳平宋光桃林仲桂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紫色土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土壤渗透性研究与评价被引量:4
2013年
以典型的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不同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坡恢复阶段(Ⅰ)、灌草恢复阶段(Ⅱ)、灌丛恢复阶段(Ⅲ)与乔灌恢复阶段(Ⅳ),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各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水分入渗特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饱和导电率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非毛管孔隙度呈现出极显著正相关(p<0.05),与粒径在2~0.25 mm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2)选取各植被恢复阶段的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平均渗透率和渗透总量4项参数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各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灰色关联度依次为乔灌恢复阶段(Ⅳ)(0.730 03)>灌丛恢复阶段(Ⅲ)(0.686 02)>灌草恢复阶段(Ⅱ)(0.596 09)>草坡恢复阶段(Ⅰ)(0.560 09)>裸露地(CK)(0.414 03),乔灌恢复阶段(Ⅳ)在所研究的区域内具有较好的水分入渗性能;(3)Horton水分入渗模型拟合的相关系数R2值≥0.774,对所研究的区域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图1,表6,参23.
杨满元杨宁陈志阳林仲桂
关键词:土壤水分入渗紫色土
贵州雷公山秃杉的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被引量:77
2011年
在贵州雷公山秃杉分布区域选择6类典型样地,运用相邻格子法,对秃杉种群进行生态学调查,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编制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与存活曲线,并应用均值(-X)、聚集度指数(I)、聚集指数(Ca)、扩散系数(C)、负二项分布指数(K)等聚集强度指数分析种群分布格局,为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的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秃杉种群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形,幼苗严重不足,成年阶段个体较为丰富,种群有衰退趋势;(2)秃杉种群的死亡率qx从Ⅰ龄级至Ⅶ龄级增大,其中在Ⅴ龄级与Ⅵ龄级有两次死亡高峰,存活曲线基本接近DeeveyⅡ型;(3)种群分布格局整体上呈聚集分布。
杨宁邹冬生杨满元邹芳平陈志阳林仲桂
关键词:秃杉珍稀濒危植物种群结构
贵州雷公山秃杉林不同林冠环境下箭竹分株种群结构特征被引量:45
2013年
通过对贵州雷公山秃杉林的4种林冠环境,即林下(FU)、中林窗(MG)、大林窗(LG)和林缘旷地(FEW)内的箭竹的分株种群结构(包括株高、基径、生物量、叶和分株数等)和年龄结构进行较系统对比研究。结果显示:(1)从林下→中林窗→大林窗,箭竹分株种群的株高(h)、基径(bd)与生物量显著增加。(2)在4种林窗环境中,箭竹各构件的生物量的百分比发生相应变化,枝和叶片生物量的百分比沿林下→中林窗→大林窗→林缘旷地的顺序显著减小,在林缘旷地,地下茎、粗根(d>0.5mm)和细根(d≤0.5mm)生物量的百分比显著高于其他3种林冠环境。(3)箭竹分株单位叶面积叶重沿林下→中林窗→大林窗→林缘旷地的顺序显著增大,单叶生物量与叶面积以中林窗最大,林缘旷地次之,二者与大林窗或林下差异显著;大林窗的单株叶片数显著高于其余3种林冠环境。(4)在4种林冠环境中,箭竹分株种群死亡率以林下最低,但各种群平均年龄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箭竹分株种群对林冠环境变化的响应主要体现在形态与生物量的分配上,而非种群的年龄。
杨宁陈璟杨满元郭锐赵林峰林仲桂陈志阳
关键词:箭竹分株种群种群结构秃杉
基于MATLAB研究油菜叶片的生长动态被引量:18
2008年
[目的]模拟油菜叶片的生长动态。[方法]以9个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记录油菜生育期内主茎叶片数累积情况并采用MATLAB编程语言对叶片生长动态进行模拟。[结果]各油菜品种出叶速度为春后>苗期>越冬期,各品种Logistic方程相关系数均大于0.9700,较好地反映了油菜叶片的生长动态。[结论]该研究为油菜智能化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对优质高产油菜的生产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杨宁李建国
关键词:油菜MATLAB
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主要植物群落生物量特征被引量:54
2009年
对湖南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植物群落进行研究,其生物量具有以下特点:1)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植物群落平均总生物量为5133.6kg/hm2,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936.7、1624.7、1400.8和171.4kg/hm2,分别占其坡地群落平均总生物量的20.9%、24.1%、50.6%和4.4%.2)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分别占乔木总生物量、灌木总生物量和草本总生物量的80.2%和19.8%,52.4%和47.6%,43.6%和56.4%.3)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在不同立地条件其大小顺序依次为:乔木层只在下坡存在;中坡灌木层大于下坡;中坡草本层和枯落物层高,上坡低.4)植物群落枝叶、枯落物、根系生物量占植物群落总生物量的比例其大小顺序是:上坡与中坡根系高、枯落物低,下坡枝叶高,枯落物低.5)草本层的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下部生物量比值从上坡至下坡逐渐增大.
杨宁邹冬生李建国
关键词:植物群落生物量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化学与微生物性质被引量:3
2015年
以典型的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坡阶段(Grassplot,GT)、灌草阶段(Frutex and grassplot,FG)、灌丛阶段(Frutex,FX)和乔灌阶段(Arbor and Frutex,AF),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对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植被恢复进行,4个恢复阶段植被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的平均值显著增加(P<0.05),在每个恢复阶段他们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2)4个恢复阶段植被被土壤细菌数量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AF>FX>FG>GT,AF细菌数量平均值显著高于其他3个恢复阶段(P<0.05)。真菌数量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FG>GT>FX>AF,AF真菌数量的平均值显著低于其他3个恢复阶段(P<0.05)。放线菌数量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GT>FX>FG>AF,AF放线菌数量的平均值显著低于其他3个恢复阶段(P<0.05)。在每个恢复阶段,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3)细菌数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真菌数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速效磷、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结果对于构建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技术体系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刘作云杨宁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微生物紫色土
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生活史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被引量:48
2012年
秃杉是一种珍稀濒危植物,以斑块状分布于雷公山东南面斜坡海拔800—1300 m之间的沟谷两侧。从年龄结构、生命表特征、存活曲线以及种群不同龄级个体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研究了雷公山秃杉种群生活史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秃杉的种群结构存在波动性,成年阶段个体较丰富,幼苗与老龄数目相对较少,秃杉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及环境因素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秃杉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出现2个死亡率高峰,一个出现在第6龄级阶段,另一个出现在第12龄级阶段,期望寿命单调下降;秃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为聚集分布,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秃杉种群,其分布格局随时间而发生变化,从幼龄期到中龄期再到老龄期,种群分布格局由聚集分布逐渐变为随机分布,秃杉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与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密切相关,同时受群落小环境的影响。
陈志阳杨宁姚先铭田小梅杨满元
关键词:秃杉种群结构静态生命表
基于模糊聚类法研究绥宁黄桑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多样性与邻近地区之间的关系被引量:13
2008年
通过对绥宁黄桑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与其相邻的其余的9个地区植物多样性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按与其区系关系的密切程度的大小进行排列,与绥宁县黄桑自然保护区的关系的密切从大至小的顺序为:台湾岛>井冈山>武夷山>大罗山>白云山>北山>北仑山>黄山>神农架,旨在对植物分类方法的研究作一个有益的尝试,探索一条植物分类的新方法,同时其结果对黄桑自然保护区的经营管理和保护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图1,表2,参14.
杨宁
关键词:模糊聚类植物多样性植物区系
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熵的变化被引量:29
2014年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河南省衡阳市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熵(qSMBC)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SMBC和qSMBC均显著增加;(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SMBC显著减小,而qSMBC显著增加;(3)草本群落阶段(Ⅱ)→灌木群落阶段(Ⅲ)→乔木群落阶段(Ⅳ),根际和非根际的SMBC显著增加,表现出根际>非根际的特点,阶段Ⅱ的根际与非根际SMBC比值明显高于Ⅲ与Ⅳ。根际和非根际的qSMBC均显著增加,表现出根际<非根际的特点,根际和非根际的qSMBC比值差异不显著;(4)相关分析表明,SMBC与qSMBC均与土壤有机碳、阳离子交换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杨宁邹冬生杨满元雷玉兰林仲桂付美云宋光桃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紫色土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