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成洲

作品数:69 被引量:744H指数:17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支气管
  • 16篇气管
  • 16篇结节
  • 15篇血管
  • 14篇肺癌
  • 14篇肺结节
  • 12篇支气管动脉
  • 11篇孤立性肺
  • 11篇孤立性肺结节
  • 11篇成像
  • 10篇血管造影
  • 10篇造影
  • 10篇肿瘤
  • 9篇血流
  • 7篇恶性
  • 7篇X线
  • 7篇CT血管造影
  • 7篇磁共振
  • 6篇多层螺旋CT
  • 6篇胸部

机构

  • 66篇第二军医大学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 1篇空军总医院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市徐汇区...
  • 1篇武警浙江总队...
  • 1篇解放军第88...
  • 1篇解放军22医...

作者

  • 66篇李成洲
  • 61篇刘士远
  • 59篇肖湘生
  • 52篇李惠民
  • 22篇于红
  • 19篇张沉石
  • 16篇李慎江
  • 9篇杨春山
  • 6篇徐雪元
  • 5篇陶志伟
  • 5篇陶晓峰
  • 4篇丁娟
  • 4篇杨春山
  • 3篇周康荣
  • 3篇刘会敏
  • 3篇李玉莉
  • 3篇萧湘生
  • 3篇董伟华
  • 3篇王桂芳
  • 2篇张庆华

传媒

  • 13篇临床放射学杂...
  • 10篇中国医学计算...
  • 9篇中华放射学杂...
  • 8篇第二军医大学...
  • 4篇放射学实践
  • 4篇中国肺癌杂志
  • 3篇中国医学影像...
  • 3篇2006年华...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放...

年份

  • 2篇2009
  • 4篇2008
  • 11篇2006
  • 14篇2005
  • 6篇2004
  • 17篇2003
  • 2篇2002
  • 3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5
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孤立性肺结节CT容积灌注成像定量参数与大小的关系被引量:6
2009年
背景与目的孤立肺结节是肺部的常见病变,有关孤立肺结节最大层面的血流灌注模式的研究已有报道。但是这些研究只是评价了结节有限一部分的血流灌注模式,不能代表结节容积的血流灌注模式。评价整个结节的血流灌注模式应该更理想。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16层及64层螺旋CT评价孤立性肺结节容积灌注成像定量参数与大小的关系。方法65例孤立肺结节(直径≤3cm,42例恶性,12例活动性例炎性,11例良性)患者行多层螺旋CT同层动态扫描。分别计算肺结节有效层面的强化值、血流量、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平均通过时间,有效层面参数的平均值作为肺结节的容积灌注成像定量参数。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价孤立性肺结节CT容积灌注成像定量参数与大小的关系。结果结节容积强化值(32.15±14.55)Hu、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13.20±6.18)%、血流量(29.79±19.12)mLmin-1100g-1及平均通过时间(12.95±6.53)s与大小无统计学相关(r=0.081,P=0.419;r=0.089,P=0.487;r=0.167,P=0.077;r=0.023,P=0.880。结论孤立性肺结节CT容积灌注成像定量参数与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李慎江肖湘生刘士远李成洲张沉石
关键词:灌注成像影像诊断
支气管动脉与肺外体循环动脉CTA分析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对支气管动脉与肺外体循环动脉肺供血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 16层CT胸部增强发现肺外体循环动脉参与供血的不同肺疾病患者39例,(男24例,女15例,平均年龄63.4岁;范围,20-82岁);采用容积...
于红肖湘生刘士远李惠民李成洲
文献传递
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被引量:74
2002年
目的 用CT、MRI评价肺癌胸膜凹陷间隙内容物的性质 ,并探讨CT、MRI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周围型肺癌 38例 ,影像、手术及大体病理均显示胸膜凹陷征。分别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 ,MRI横断及冠状面T1WI、T2 WI及脂肪抑制成像。测量胸膜凹陷间隙内容物的CT值 ,分析MRI信号特点 ,并与手术及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典型胸膜凹陷征 2 1例 ,凹陷间隙内CT值为 7.5 3± 6 .91HU ,符合水样密度。MRI上呈水样信号 ,脂肪抑制后T2 WI仍呈高信号 ;线状胸膜凹陷征 11例 ,仅 2例CT值示水样密度 ,MRT2 WI上 6例胸膜凹陷区见小三角形水样信号 ;叶间裂胸膜凹陷 4例 ,仅见于CT肺窗 ,局部无喇叭口状阴影形成 ,MRT2 WI上局部无水样信号改变 ;复合型胸膜凹陷 2例 ,其表现与以上所述相同。上述各型均于手术及大体病理显示脏层胸膜凹陷 ,局部胸膜光滑无增厚、无脂肪及软组织充填。CT、MRI对胸膜凹陷征内水的总显示率为 85 .3% ,与病理结果对照无显著差异 (χ2 =0 .2 0 6 ,P >0 .0 5 )。结论 CT及MRI进一步证实肺癌胸膜凹陷间隙内为水 ;CT及MRI基本能够反映胸膜凹陷的病理实质。
肖湘生吴华伟李惠民刘士远李成洲
关键词: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病理对照影像学表现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
咯血患者的胸部16层CT血管造影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研究咯血患者相关血管影像学。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因反复或大量咯血行胸部增强的病例,包括支扩或慢性炎症31例,原发性肺癌11例,肺内血管畸形4例,采用16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容积显示、多平面重建和最大强度投影进行CTA重建观察与分析,其中10例有同期DSA对照。结果:肺癌和支气管扩张或慢性炎症均显示支气管动脉异常,其中13例表现为支气管动脉主干明显扩张、迂曲,19例支气管动脉主干及分支均扩张增粗,多支支气管动脉供血时远端相互吻合成丰富的血管网,10例支气管动脉与肺外体循环动脉向同一病灶供血。血管畸形表现为瘤样扩张的血管团并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3例)或丰富的支气管动脉血管网(1例)。结论:咯血患者常见支气管动脉异常,并有不少合并肺外体循环动脉异常供血,少数为肺内血管畸形,16层CTA能安全、清晰地评价咯血相关血管特征,指导相关介入治疗。
于红李惠民沈策刘士远李成洲肖湘生
关键词:咯血支气管动脉肺动脉血管造影
孤立性肺结节的CT动态增强模式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9
2000年
目的:分析孤立肺结节的CT动态增强的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13例孤立性肺结节行CT动态增强扫描后,观察其增强表现及动态变化,对周边增强,在开始注入造影剂后不同时刻测量病灶周边部分和中心部分CT增强率,然后计算出周边部分和中心部分CT增强率的比值(R值),对肺癌和结核球的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癌以不均匀增强或周边增强为主,增强的实体部分厚薄不一,周边增强区的内缘不规则。结核球以不增强或内缘规则的薄壁周边增强为主。炎性结节以不均匀增强为主。对周边增强,注入造影剂后6min和7min时肺癌和结核球的R值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CT动态增强表现可以较好地反映瘤体的内部结构,对诊断很有帮助。内缘规则的薄壁周边增强是结核球的一个特点。
李相生肖湘生李惠民李成洲刘士远
关键词:孤立性肺结节CT
肺外恶性肿瘤患者肺内孤立性结节的鉴别诊断(附103例报告)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探讨肺外恶性肿瘤患者肺内孤立性病灶 (EPM- SPN)定性诊断的可能性 ,评价 CT对此类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证实的 EPM- SPN病例 10 3例 ,通过对年龄、性别、吸烟史、肺内外病灶的平均时间间隔、肺内结节或肿块的 CT形态学特征等多因素分析 ,探讨 EPM- SPN定性诊断的相关因素。 结果 :10 3例病例中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孤立性转移瘤、良性病灶分别为 4 8、4 8和 7例 ,平均年龄为 (5 7.6 9± 15 .77)岁 ,男女之比为 1.78∶ 1。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和孤立性转移瘤组的平均年龄和男女比分别为 (6 3.5 0± 11.91)岁、1.88∶ 1和 (5 3.4 8± 16 .88)岁、1.89∶ 1;原发性肺癌组的平均发病年龄显著大于孤立性转移瘤组 (t=3.34,P=0 .0 2 )。各组吸烟率无显著性差异。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和孤立性转移瘤组的两瘤平均时间间隔分别为(6 6 .78± 75 .2 )个月和 (2 8.4 0± 37.0 )个月 ,后者显著短于前者 (P<0 .0 5 ) ;时间间隔≥ 2 4个月 ,原发性肺癌例数明显增多(P<0 .0 5 )。原发性肺癌和孤立性转移瘤两组间“毛刺”和“光整”的显示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P<0 .0 0 1) ;而“分叶”和“清楚边界”显示率无显著性差异。原发性肺癌组和孤立性转移瘤组肺部病灶的最大径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在病灶最?
李成洲肖湘生刘会敏刘士远何金李惠民董伟华
关键词:孤立性肺结节计算机断层扫描
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三维解剖学研究被引量:91
2006年
目的评价CT血管成像(CTA)对支气管动脉(BA)的显示能力及三维影像解剖特征。方法对443例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胸部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强度投影(M IP)进行三维重组,观察BA特征。结果有359例在VR中至少1支BA肺外段能清晰显示。右侧BA主要起源于右肋间动脉(213/436支,48.85%)及降主动脉(207/436支,47.48%),左BA主要起源于降主动脉(363/371支,97.84%)。起源于降主动脉的右BA以右壁最多(95/207支,45.89%),其次是前壁(88/207支,42.51%),起源于降主动脉的左BA以前壁最多(272/363支,74.93%)。起源于降主动脉的共干动脉以前壁最多(57/77支,74.03%)。60.11%(223/371支)的左BA走行于左主支气管上缘,少数在下缘(95/371支,25.61%)和后缘(53/371支,14.28%)。49.31%(215/436支)的右BA走行于右主支气管后缘,35.55%(155/436支)走行于下缘。BA分布类型共11种,左右各1支(R1L1)者最多见(192/359例,53.48%),右2支左1支(R2L1)其次(63/359例,17.55%)。结论BA解剖学特征复杂,CTA三维成像能予以较好的评价。
于红李惠民肖湘生刘士远李成洲陶晓峰
关键词:支气管动脉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解剖学
支气管动脉与肺外体循环动脉CTA分析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对支气管动脉与肺外体循环动脉肺供血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6层 CT胸部增强发现肺外体循环动脉参与供血的不同肺疾病患者39例,(男24例,女15例,平均年龄 63.4岁:范围,20-82岁);采用容积显...
于红肖湘生刘士远李惠民李成洲
文献传递
孤立性肺结节质子磁共振波谱的初步研究
2005年
目的研究孤立性肺结节氢质子波谱(1H MRS)的特征及其代谢物变化规律,探讨MRS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iemensVision1.5T超导磁共振机对69例孤立性肺结节行常规MRI检查和MRS测量,观察记录所有孤立性肺结节MR波谱特征及各代谢物参数值。10例手术标本行MRS检查,并将其结果与术前结节的MRS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恶性结节组患者胆碱含量(Cho)、胆碱与肌酸比值(Cho/Cr)及乳酸含量(Lac)明显高于炎性结节、结核球及错构瘤组(P<0.01,P<0.05,P<0.01)。10例手术标本MRS检测结果与术前MRS检测结果行配对t检验,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ho升高、Cho/Cr值的增加和出现异常Lac峰是恶性结节的波谱特征,其对良恶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杨春山肖湘生刘士远周康荣李惠民李成洲李慎江
关键词:孤立性肺结节磁共振成像
孤立性肺结节MRI动态增强血流模式及其定量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M R动态增强对孤立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83例孤立性肺结节行M R动态增强,绘制MR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测量病灶的强化峰值(PH)、最大线性强化斜率(SS)、最大强化率(Emax)及1、2、3、4、5、6min时的信号强化率(E1、E2、E3、E4、E5、E6).结果:恶性结节及炎性结节的强化程度明显高于良性结节,恶性结节及炎性结节的PH、SS、Emax、E1~E6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1).恶性结节与炎性结节均强化明显,但两者之间的PH、SS、Emax、E1~E6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R动态增强能反映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杨春山李惠民肖湘生刘士远周康荣李慎江李成洲
关键词:孤立性肺结节MRI血流模式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