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在全

作品数:42 被引量:99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历史地理
  • 14篇政治法律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军事

主题

  • 11篇司法
  • 8篇民国
  • 8篇法官
  • 6篇司法官
  • 6篇清末
  • 6篇乡村建设运动
  • 5篇国共
  • 5篇法律
  • 4篇战时
  • 4篇中国共产党
  • 4篇孙中山
  • 4篇清末新政
  • 4篇辛亥革命
  • 4篇抗战
  • 4篇抗战时期
  • 4篇共产党
  • 4篇国民党
  • 4篇国民政府
  • 3篇日记
  • 3篇平教会

机构

  • 26篇中国社会科学...
  • 8篇中国政法大学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市社会科...

作者

  • 41篇李在全
  • 2篇郭世佑
  • 1篇茹静
  • 1篇金以林
  • 1篇游海华
  • 1篇王建伟

传媒

  • 6篇近代史研究
  • 4篇史林
  • 2篇兰州学刊
  • 2篇福建论坛(人...
  • 2篇抗日战争研究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历史档案
  • 1篇历史研究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党的文献
  • 1篇重庆社会科学
  • 1篇天府新论
  • 1篇北京党史
  • 1篇党史研究与教...
  • 1篇军事历史研究
  • 1篇嘉兴学院学报
  • 1篇比较法研究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7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法律界的交游网络与职业意识——以余绍宋为中心被引量:4
2017年
学界对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法制问题的研究,多从军阀干涉、财政窘境、人才难得等外部因素着眼,其实,法律界内部问题亦值得注意。以余绍宋日记为主要史料,大体可展现北京政府时期法律界的关系网络、日常交游、职业意识等面相。余绍宋之所以能进入司法系统,与党派政治、法科背景、人脉等因素密切相关。基于职业关联,余氏交游网络中,以法政新人为多,但不排斥律法旧人;通过多种组织与机构(如法学会)为交往平台,法界各方保持着事务、信息沟通与应酬交往。在此过程中,法界逐渐产生职业意识与"圈子"意识,亦逐渐形成相对独立、自治(或封闭)的内部生态,产生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络。当圈子外的"他者"侵入时,圈内者会防范、抵制、抗争。面对张勋复辟等引发国体变更时,法界中人群起辞职,由此可见法界对民主共和之认同;由直皖战争引发的政局变动时,司法中枢人事随之变动,但司法系统中下层变化不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李在全
关键词:法律界余绍宋
寻找革命之基础——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中的长辛店工人运动
2018年
纵览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工人运动,长辛店工人运动在时间上不是最早的,在规模上也不是最大的,却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起点与典范。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为实践革命理论,寻找革命基础,选定长辛店作为突破点,派遣组织成员深入到这一北京产业工人的主要聚集区,通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组建工会等方式,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启发了工人群体的阶级认同,培养输送了一批有思想、有能力、有热情的革命干部,夯实了革命基础。长辛店因此成为北方工人运动的重要摇篮,是党的组织在北京的重要孕育之地。
王建伟李在全
关键词:邓中夏
法治的守望者:中国司法官研究(1906—1928)
本文以1906-1928年中国司法官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司法官群体来透视现代中国法治的艰难历程,呈现法制移植(一种现代性)在中国展开的复杂状态。围绕这一主题,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说:司法官制度的创设与沿革、司法官...
李在全
关键词:司法官中国法治
文献传递
北伐前后的微观体验——以居京湘人黄尊三为例被引量:6
2018年
长期以来的北伐史研究,多从南方立论,以南北军政势力消长为主要内容。近年来,不少学者从更宽广视角,如南北地域、文化新旧、舆情互动等角度,重视"有形力量"之外"无形力量"的研究,大大推进了北伐史研究。以居京湘人黄尊三日记为主要史料,大体可展现一位涵括南北、新旧、舆情等复杂因素的微观人物对北伐之观感,战争中个体的纠结与抉择以及战争对非战区民众生活之影响。与普通北方人相比,黄氏对南方的观察,包含着南北地域交集复杂的立场与心态。作为北京政权的边缘人,黄氏对北京政府固无多少认同感,对南方政权亦无多少向往与欣喜。战争造成了黄氏"归则无家,留则无食"的两难窘境,在多半时间里,忧心、恐怖占据其心。在黄看来,南京国民政府名为"以党治国",实则"以国殉党"。黄尊三的微观体验表明,北伐前后的南方与北方,很难说存在相互转换、零和博弈的现象;用"南北新旧"诠释北伐史,效力与不足并存;在战乱与信息管控的年代里,报刊等现代舆情工具在提供讯息的同时,也带来了纷乱与谣言,而个体则倾向于在亲友言谈和信函中求取真相。
李在全
关键词:北伐战争北洋政府国民政府
清末修律制法述略被引量:2
2017年
清末新政中沈家本等人主持的修律变法改革,主要包括删改旧律、制定新法两部分内容。删改旧律,基本完成了传统中国律法的轻刑化、人道化、平等化的改造工作;制定新法,大体完成了刑法、民法、商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法院编制法等传统中国律法所没有的法律起草工作。经此改革,传统中国诸法合体的法律编纂体系基本被打破,初步建立包括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门组成的现代法律体系。从中国法律史角度而言,清末修律制法是中国传统法律现代转型的关键举措。
李在全
关键词:《大清律例》清末新政法制改革沈家本
民国初年司法官群体的分流与重组——兼论辛亥鼎革后的人事嬗变被引量:8
2016年
经由辛亥革命,中国实现了从清朝到民国的政权更迭。一般认为,"革命"更多的是妥协,故两个政权之间的承续性显而易见,人事系统尤为显著。事实上,并不尽然。在司法等强调专业性的领域,在承续的面相之下,隐性的"革命"悄然发生。民国初年司法改组主要在许世英任上推行,司法官任用资格为"法政三年毕业且有经验者",导致大批旧式司法官离职,大量法政新人成为司法官,人事变动甚巨。司法本为讲求实践经验之职业,由初出校门的法政青年掌理司法事务,问题丛生。为解决这一问题,许氏继任者梁启超、章宗祥等推行司法官甄别,意在拔用"合格而能胜任之人才",并取得一定成效。无疑,许世英改组举措有利于推进司法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现代法治国家,也符合鼎革后不"除旧"似难"布新"的时代语境。问题是,在新旧过渡年代,不宜操之过急。时代变迁对"旧人"自有其淘汰机制与转化办法,及至民国十年左右,司法"旧人"几无踪影,可见司法人事新陈代谢之速。考察辛亥鼎革后的人事问题,除关注"承续"与"断裂"面相外,尚需留意"专业"与"层级"因素。
李在全
关键词:辛亥革命民国政府法制改革司法官
国难中的乡村事业:抗战时期四川的乡村建设运动——以平教会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6
2006年
通过对抗战时期平教会在四开展的设立四川省设计委员会、进行全省社会调查、创办新都实验县、实施“新县制”和“行政督察区”实验以及创办“乡村建设育才院”等活动的梳理和考察,可以看出,在抗战这一特殊的历史境况下,由平教会主持或参与的乡村建设运动,促进了实验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治的改良,支持了抗战。平教会一方面在主观理论上试图保持自己处于独立超然的地位,另一方面,在客观实践中与政府合作,逐步被纳入国民党政治运作的轨道中。
李在全
关键词:乡村建设运动平教会抗战时期晏阳初
孙中山研究60年(1949—2009)被引量:1
2016年
1949年至2009年的孙中山研究,虽几经曲折,但总体上是不断深入、发展的,堪称近代史研究领域的"显学"。大体而言,孙中山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至"文革"前后,基本确立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指导,歌颂了孙中山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立下的丰功伟绩,但缺乏扎实、细化的研究。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大批史料整理面世,大量专著出版,大量论文发表,研究主要以专题形式呈现。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9年前后,一方面,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深入、拓展;另一方面,不再如此前那样热闹,学者云集,而变得相对沉寂,但这对学术研究而言,未必是坏事,可以说是回归学术本应有的冷静状态。
李在全
关键词:孙中山研究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学术史
抗战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以平教会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8
2008年
抗战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并未终结,而是在大后方进行,平教会的乡村建设运动就是一例。此间的平教会在湖南、四川等地开展了许多的乡村建设活动,梳理和考察这些活动,可以审视在抗战这一特殊的历史境况下,乡村建设运动如何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产生互动与影响,并探讨抗战时期民间团体与政府的关系及对双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重审和反思了目前学术界对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研究的既有结论。
李在全游海华
关键词:乡村建设运动平教会抗战时期晏阳初
司法官视野中的近代中国法治:路向与功用——以董康、许世英为中心被引量:4
2008年
以董康和许世英为个案的研究表明,近代中国法治的路向与功用是变动的,存在着"东西"之争与"左右"之辩。司法官们早年一般认为中国法治的路向是朝向西方的,但到了晚年则关注东方,认为建构中国法治离不开"汉家故物"因素的支撑。他们早年倾向于用法律来改造中国社会,作为追求富国强兵、实现民族复兴的总体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但到了晚年,则体认到法治的建构离不开对现存秩序的维护。这种变动是与司法官个人遭际、时代处境、国际格局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李在全
关键词:清末司法改革路向法治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