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双志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建筑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文学
  • 1篇德国人
  • 1篇德国文学
  • 1篇身份
  • 1篇时节
  • 1篇世界文学
  • 1篇情结
  • 1篇主义
  • 1篇文化
  • 1篇文化背景
  • 1篇文学创作
  • 1篇文学经典
  • 1篇乡土
  • 1篇乡土经验
  • 1篇写作
  • 1篇历史记忆
  • 1篇美学
  • 1篇民族
  • 1篇民族情结
  • 1篇民族主义

机构

  • 6篇南京大学
  • 1篇柏林工业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柏林自由大学

作者

  • 6篇李双志
  • 1篇易鑫

传媒

  • 2篇当代外国文学
  • 1篇德语学习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国际城市规划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语言、身份与写作——试论卡夫卡、策兰和赫塔·穆勒创作的文化背景被引量:3
2010年
20世纪德语文学的三个重要代表卡夫卡、策兰和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穆勒都是在多语言、多文化交织的文化空间里生活并从事创作的。他们深刻体察到自己的文化身份与集体身份之间的脱离,由此产生了一种寻找或塑造自己独特身份的焦虑。这种焦虑既表现为他们对语言的高度敏感,也成为了他们创作的一个重要动力:他们以文学创作来探索体现个人存在价值的个性化语言。这让他们的文学作品始终包含着对语言的反思,同时也表现出了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成为现代德语文学乃至现代世界文学中焕发着夺目异彩的瑰宝。
李双志
关键词:保尔·策兰赫塔·穆勒身份
临界的渺然之美
2008年
李双志
关键词:时节混沌
乡土经验与世界文学——试论莫言与赫塔·米勒的文学创作的异同被引量:2
2013年
同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中国作家莫言和德国作家赫塔.米勒都以自己的乡土经验为主要创作源泉,大力开掘各自故土负载的历史创伤和苦难记忆,借助彼此迥异而强度相似的美学想象,构建出了与现实世界若即若离的文学空间。他们的乡土叙事无疑包含了一定的政治批判,但其魅力所在却是对残酷历史境遇中人类存在体验的特殊美学表达,其中折射出了文学自身对现实压迫和精神困境的反抗力量。他们书写的乡土图景从内容到形式都瓦解了19、20世纪的浪漫想象和革命叙事,对立于以城市诗学为表征的现代文明及现代美学,表现出对文明与野蛮交错的复杂人性的重新探问。在丰富多元的世界文学中,两位作家恰恰依仗经他们美学改造而意蕴深厚的乡土经验占有了特定的地位。
李双志
关键词:乡土经验世界文学
家族史与当代德国文学的历史记忆叙述模式被引量:3
2013年
在1945年以来的德国文学中,对二战及大屠杀历史的再现和反思是一个常见主题。近20年来兴起的家族史叙事则是其中具有现实性和美学创新意义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家庭叙事空间里,德国20世纪上半期的战争记忆通过后代对前代人的追忆得以重现,并塑造了后代人的现实生活。此时小说具有了记忆文本的功能,是对历史的重新建构,也是对现实的批判反思。多位作家在对记忆的追溯中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文本实验,探索新的叙事形式。本文以四位当代德国作家的小说为例,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展示家庭史这一历史记忆叙述模式的文学特性。
李双志
关键词:家族史历史记忆
柏林市中心的“批判性重建”被引量:8
2016年
柏林在1980年代提出了"批判性重建"的城市设计纲领与实践,在批判现代主义城市设计原则的基础上,致力于在考虑现代生活要求的基础上,重现历史古城的格局,发展差异化的公共、半公共和私人空间。作为1990年代欧洲城市设计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将美学和历史空间维度作为引导城市更新和城市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大力强调公众参与,引导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发展。
哈罗德.博登沙茨李双志易鑫
关键词:城市设计公众参与美学
荷尔德林与德国人的民族情结被引量:2
2013年
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与德意志民族这个"想象的共同体"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荷尔德林的生前创作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想象,呼应了民族国家范式在欧洲兴起之初德国人的失落和憧憬。而荷尔德林在20世纪的经典化又与德国作为迟来的民族国家急剧膨胀的民族情绪息息相关。打造民族诗人神话的工程在纳粹时期走向了极端,荷尔德林的诗歌作品遭到误读和滥用,沦为极端民族主义和非正义战争的宣传工具。战后这种解读的流毒逐渐被肃清,荷尔德林作为现代诗人的经典地位得到重新确认。本文梳理荷尔德林的文学作品及其接受与德国民族情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这个案例透视德国特殊的国家发展道路上文学经典与民族认同之间的互动和异化。
李双志
关键词:荷尔德林民族主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