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宝珊

作品数:5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COMFA
  • 2篇三维定量构效...
  • 2篇构效
  • 2篇构效关系
  • 2篇分子
  • 2篇3D-QSA...
  • 1篇电子吸收
  • 1篇电子吸收光谱
  • 1篇药物
  • 1篇药物设计
  • 1篇药效团
  • 1篇药效团模型
  • 1篇原子
  • 1篇原子簇
  • 1篇皂甙
  • 1篇生物活性
  • 1篇脱颗粒
  • 1篇吸收光谱
  • 1篇细胞
  • 1篇细胞脱颗粒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福...

作者

  • 5篇曾宝珊
  • 3篇陈敏伯
  • 2篇董喜城
  • 2篇陈海峰
  • 1篇郑崇直
  • 1篇粟永萍
  • 1篇冯传莉
  • 1篇吴克琛
  • 1篇孙仁山
  • 1篇俞飙
  • 1篇潘荧
  • 1篇董喜成
  • 1篇李巧红
  • 1篇刘新泳
  • 1篇袁身刚
  • 1篇刘荣卿
  • 1篇程天民
  • 1篇刘彩萍
  • 1篇惠永正
  • 1篇谷妍

传媒

  • 4篇化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6
  • 2篇2003
  • 1篇2001
  • 1篇200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3D-QSAR的方法研究和应用
分子设计是一门将理论化学与计算机实验相结合的科学.该论文的主要工作就是围绕着分子设计中的3D-QSAR展开的.3D-QSAR在未知受体结构的情况下是当今药物设计的主流方法.论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描述了...
曾宝珊
关键词:分子设计三维定量构效关系计算方法
一类五核平面开口型过渡金属原子簇电子吸收光谱和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TDDFT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运用TDDFTB3LYP/LanL2DZ方法,研究了一类具有非中心对称的五核平面开口构型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MoS4Cu4(py)6X2](X=Br,I)的电子吸收光谱和静态二阶非线性极化率,估算了晶体的宏观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电子吸收光谱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比较符合;碘系簇合物的静态二阶非线性极化率大于溴系.详细讨论了该类金属簇合物电子吸收光谱的归属及其相关联的电子跃迁方式;在微观水平上阐述了其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起源.研究结果表明外围无机卤素配体4p/5p轨道到簇芯[MoS4]杂化轨道的电子转移对静态二阶非线性极化率的贡献大于有机配体的贡献;而过渡金属簇芯内的电子转移也有较大的贡献.这对于理解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内的电子转移对光学激发的作用以及用来设计新的无机-有机杂化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有较大的帮助.
潘荧刘彩萍曾宝珊李巧红吴克琛
关键词: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过渡金属簇合物电子吸收光谱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皂甙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被引量:7
2000年
针对目标分子柔性大的特点,在比较分子场分析(CoMFA)方法中采用交叉验证相关系数平方R^2引导的构象选择法.对12个皂甙分子的生物活性进行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探讨了几种探针对构效关系结果的影响,并选择了一种较合理的“复合”探针方案.应用该复合探针构建CoMFA模型,发现影响药效的立体场与静电场的贡献分别为40%和4O%,其它能量项的贡献为20%.该模型交叉验证的相关系数平方R^2为0.653,非交叉验证的R^2为0.991,方差比F(4,7)值130.195(即置信度99%以上),活性预计的标准偏差与极差比(s/Δγ)为4.2%,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根据该模型,预计在指定位置添加位阻较大的基团活性值提高将会比较明显.
谷妍陈敏伯董喜城陈海峰曾宝珊冯传莉俞飙惠永正
关键词:三维定量构效关系COMFA生物活性皂甙
q^2引导构象选择CoMFA方法研究HIV-1 RT抑制剂被引量:6
2003年
对未知受体结构的药物设计其主导方法CoMFA来说,柔性目标分子的多种构象造成了问题的复杂性.本文介绍交叉验证参数R^2(q^2)引导的构象选择CoMFA方法,选择化合物的最佳构象.将一组47个HIV-1 RT抑制剂进行有、无构象选择的CoMFA分析来作评价.根据化合物的活性、毒性、选择性指数(毒性/活性比)等实验数据构建得到的模型,其交叉验证参数q^2为0.7以上,非交叉验证的相应参数为0.94以上,最后,还经过试验集化合物验证该模型的预测能力,置信度(1-α)>0.99.
曾宝珊陈敏伯董喜成刘新泳
关键词:药物设计
异喹啉类化合物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活性的3D—QSAR研究被引量:1
2001年
对一组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异喹啉类化合物的活性及毒性进行了3D-QSAR研究,采用距离比较法(DISCO)得到了它们的药效团模型,通过选择不同的叠合方式,建立了相关性很好的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FA)模型,其交叉验证参数Rcv2分别为0.654和0.662,非交叉验证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与0.983,通过查阅统计量F表,表明活性及毒性模型的置信度都大于99%,显示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活性先导化合物的设计,得到了预测活性高以及预测毒性低的新结构,合成实验正在进行之中.
陈海峰李强曾宝珊董喜城袁身刚陈敏伯郑崇直孙仁山程天民粟永萍刘荣卿
关键词:3D-QSARCOMFA肥大细胞脱颗粒药效团模型比较分子力场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