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于久
- 作品数:34 被引量:438H指数:12
- 供职机构:武汉体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中外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进攻技术得分的灰色分析被引量:19
- 2006年
- 量化分析了中外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的主要进攻技术得分情况,并用灰色理论对其建模分析,得知国内外运动员各单项得分与总分的关联度中腿法最大,与总分的提升态势一致性强,对总分影响最大。而国内外运动员的GM(1,N)模型中,主要得分技术的发展均是不协调的,国内队员表现更突出,并提出了有关训练对策。
- 李刚曾于久徐福生余昌权
- 关键词:进攻技术
- 对武术散打训练本质规律的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在确定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要素,训练主体内容结构体系的构架,一般规律和本质规律区分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员比赛取胜动因的分析和训练实践的总结,得出了提高运动员相生相克的动作条件反射能力是散打训练本质规律的结论。这个结论可以成为散打训练的中心思想,连接各种训练内容的纽带,规范训练行为的准绳,检验训练效果的标准,为散打训练的控制和诊断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曾于久
- 关键词:散打训练相生相克
- 武术散打运动模式的基本原理
- 2011年
- 散打运动属于人类徒手格斗项目之一,武术散打是中国武术人体格斗理论与技术体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运动模式是建立在武术总概念的基础之上的。通过研究指出:武术散打的运动模式、发展路径、行为轨迹要想与武术总概念的内容相吻合,就必须把武术技击的对抗性、继承性、运动性原理,作为形成武术散打运动模式的基本原理。
- 曾于久
- 关键词:散打武术
- “群体疲劳消除器”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效果研究被引量:1
- 1999年
- 运用“群体疲劳消除器”按摩能快速消除运动性疲劳,与常规恢复方法相比。
- 陈自生曾于久孙小华张春华申醒
-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
- 跆拳道运动员的技能及其训练被引量:67
- 2005年
- 根据“从实战出发”的原则 ,对跆拳道运动员的技术训练与运用能力的区别、技术规范的变化与调节、身体活动的状态、动作之间“相生相克”的本质规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同时 ,提出了提高运动员技能水平的相关要素。
- 曾于久
- 关键词:跆拳道
- 论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发展方向被引量:23
- 2006年
- 竞技武术套路改革和创新,使技术动作规格质量高,跳跃动作难度大,动作演练技巧美,动作创编构思新,可以简称为高、难、美、新的发展方向。这是继承武术技术精华、突出技击本质特征的结果。
- 肖红征马敏卿曾于久
- 关键词:竞技武术套路
- 对武术概念及层次分类的研究被引量:35
- 2008年
- 主要采用逻辑与层次分析法,对武术总概念的定义进行了修订,把武术的内涵扩大到了体育与艺术项目的范畴。另外,把传统武术、现代武术、虚拟武术作为武术的分概念,每个分概念还列出了相应的次概念和子概念。传统武术是武术的原生态基因,现代武术是传统武术继承和发展的产物,虚拟武术是武术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武术各个分支不同行为轨迹和衡量坐标的审理,充分表明武术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能够使人类的健身活动、竞技体育、文化生活等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武术的更多魅力。
- 曾于久肖红征
- 关键词:武术
- 跆拳道横踢动作下肢肌群工作特点分析被引量:15
- 2003年
- 从生物力学角度出发 ,结合跆拳道横踢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剖析 ,研究了参与下肢动作的主要肌群及工作特点 ,旨在为跆拳道教练员科学地。
- 李玉刚曾于久严发本
- 关键词:跆拳道肌肉
- 武术散手与散打项目属性的论证
- 2009年
- 一.前言 自从实验武术对抗项目以来,散手或散打到底采用哪一个名称比较合适?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由于历史背景和理论认识的局限,争论的焦点停留在宇面的含义上,没有抓住不同名称不同项目属性的要害。因此,只有用散手俗称散打来进行自圆其说,以至于形成了一个运动项目在国内称作武术散打,在国际上称作武术散手的局面。
- 曾于久
- 关键词:武术散手武术散打
- 试析国家散手队的训练被引量:6
- 1992年
- 为迎战1988年和1991年国际武术散手擂台邀请赛,中国武术协会组织了国家武术散手集训队.在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的直接指导下,在全国同行的大力支持下,在教练员、运动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次集训,所有参赛运动员取得了各个级别冠军的好成绩.武术散手是我国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声誉.但是,从竞赛的角度来讲,我们起步较晚.1979年试验武术散手项目以来,主要精力放在比赛形式、竞赛规则。
- 曾于久
- 关键词:运动员武术散手散手比赛中国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