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霞

作品数:10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文学

主题

  • 4篇文学
  • 3篇女性
  • 2篇新时期文学
  • 2篇叙事
  • 2篇身体写作
  • 2篇女性经验
  • 2篇女性写作
  • 2篇重构历史
  • 2篇写作
  • 2篇《致一九七五...
  • 1篇短篇
  • 1篇短篇小说
  • 1篇短篇小说集
  • 1篇严歌苓
  • 1篇一以贯之
  • 1篇意识形态
  • 1篇知识分子
  • 1篇生命
  • 1篇生命意识
  • 1篇十七年文学

机构

  • 10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0篇曹霞

传媒

  • 2篇理论与创作
  • 2篇艺术广角
  • 1篇世界华文文学...
  • 1篇小说评论
  • 1篇吉首大学学报...
  • 1篇淮南师范学院...
  • 1篇怀化学院学报

年份

  • 2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十七年”暨“文革”时期文学批评研究
“十七年”暨“文革”时期的文学批评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发端期,也是连接现代文学批评和新时期文学批评的桥梁。它的生成、发展和变异,可谓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缩影。   在文学批评思维上,“十七年”暨“文革”时期的文学...
曹霞
关键词:文学批评意识形态文学生产文学创作
女性经验书写的嬗变——从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说起被引量:3
2008年
在华文作家严歌苓的创作历程中,对女性经验的书写是一个重要的主题。80年代赴美后,她运用女性叙事者的视角,书写新老数代移民尤其是女性移民的异域伤痛。近年来,严歌苓回归本土叙事。在《第九个寡妇》中,她力图通过底层女性的生命经验重叙历史,呈露出女性的历史存在。然而,由于女性经验书写的先验理念和对历史的虚无主义态度,使得女性形象成为表现历史创伤的抽象化身,丰沛富饶的女性经验被挤压为政治境遇和历史叙事的工具。
曹霞
关键词:女性经验历史虚无主义
因父之名——论张洁的《无字》三部曲被引量:4
2007年
谈及新时期文学,我们无法绕开张洁那篇沉重哀婉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它不仅绽开了新时期文学对情爱主题噤若寒蝉的冰封河面,也植下了此后张洁创作中主题延续的因子:父亲形象的缺场,母女间的心灵感应,母女的情爱悲剧。张洁终其一生用女性的温婉与诚挚塑造爱情理想,随着对男性现实品质的深切认知与绝望,张洁对男性爱的理想走向幻灭,终至轰然倒塌,唯有母女间永恒的血缘亲情因各自遭遇的大悲痛而愈加坚不可摧。因此,当男人隐藏于山盟海誓之后的本真面目在琐碎生活中呈露无遗时,女性尚可选择逃离。而当母亲离去时,女性只能无可回避地直面生命的空洞与匮乏,不疯即死。在《爱,是不能忘记的》之后,《祖母绿》《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作品中都闪烁着男性爱与母女情的主题意味。
曹霞
关键词:《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无字》新时期文学情爱主题爱情理想父亲形象
返回历史,重构历史——从《致一九七五》论林白的创作转向
2008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林白的名字总与陈染、海男等“捆绑”在一起,作为“女性写作”、“个人化写作”、“身体写作”等标本被剖示。女性写作致力于书写女性经验、表达女性生命意识,无疑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性的表达;然而,由于先验地将男权社会设定为“他者”,以放大最细微的女性体验、曝露一己之私的生命情态为叙事策略,以对抗和消解“他者”为叙事目的,一旦效果付诸阙如,这种功利性写作必将导致写作主体的焦虑和困境。
曹霞
关键词:生命意识
《刺猬歌》中的“人与自然”被引量:2
2008年
在长达近三十年的小说创作中,张炜对于土地、自然的痴爱书写可谓一以贯之。从80年代初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芦青河告诉我》开始,他就确立了自己作为一个乡土和大地歌者的身份。80年代中期,他的融入了道德评判和哲理思考的《秋天的思索》与《秋天的愤怒》等中篇小说,也展现了胶东半岛迷人的乡土风情。随着之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愈益尖锐深重,张炜的忧愤也与日俱增。
曹霞
关键词:刺猬乡土风情短篇小说集后工业时代一以贯之
现代性进程中的民族悲歌——论阿来的《空山》被引量:4
2009年
面对阿来的作品,每每不知从何言说,这一方面来自他作为藏族作家的异质性,另一方面来自其文本的丰富性。如果说《尘埃落定》还是在阿坝州的奇情异事中展现天生魅力和土地传奇的话,那么,在《空山》中,拨开藏文化和藏民生活的叙述枝蔓,呈露出来的是所有民族在现代性进程中共同的创伤。个体的隐痛、村落的变迁、古老文化的衰颓与现代性冲击是我们在时代语境中同样面对的问题。
曹霞
关键词:现代性进程《空山》民族悲歌《尘埃落定》藏族作家
我爱每一片绿叶——论八十年代的精英叙事被引量:1
2006年
“文革”结束后,人们重新思考审视“个人”、“人”、“主体”的价值,中国的现代性追求从“阶级”话语复归到“人”的话语,重新接通了五四。“文革”后文学的功能已大大超越了文学性本身,知识分子以“社会的良心”自居,以“精英意识”启蒙民众,与民众之间形成了不平等的“说”与“听”的权力关系。90年代,原有的叙事模式失去了“中心”位置,出现了多元叙事局面。以张承志为代表的“荒芜英雄路”上孤独决绝的姿态成为新时期知识分子最为典型的精英剪影。
曹霞
关键词:知识分子民众叙事
返回历史,重构历史——从《致一九七五》论林白的创作转向被引量:2
2008年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林白的名字总与陈染、海男等“捆绑”在一起,作为“女性写作”、“个人化写作”、“身体写作”等标本被剖示。女性写作致力于书写女性经验、表达女性生命意识,无疑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性的表达。
曹霞
关键词:个人化写作女性经验
论十七年文学的主体建构
2007年
新中国建立后,十七年文学上接延安文艺的传统,致力于为意识形态服务,围绕新中国的发展组织叙事。现代性时间的引入成为文本叙事中的路标,标示着战斗和革命的进程。时间常常在革命胜利或主人公的牺牲与成长时戛然而止,产生的修辞效果是主人公成为不完全主体,其非自足性强化了创造历史的集体意义和意识形态的有机力量。在叙述者于统一价值规范下的自觉创作取向背后,真正隐藏着的叙述者是"阶级"话语。
曹霞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叙事革命现实主义
“你别无选择”——现代性语境中的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被引量:1
2007年
中国的现代性追求一开始就包含了内部的建构和反抗,随着这一进程的深化,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打破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旧话语,注入了非理性的精神,创建了具有个体性、异质性的新话语,即小说范式的革命、非理性的生命本真表达、“情绪”置换“人”成为叙事的中心、荒诞叙述与叙述荒诞。其艰难建构的个体话语使小说逐渐回归文学本体性,为后来的先锋小说开辟了前路。
曹霞
关键词:新时期文学现代主义非理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