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晓蓉
- 作品数:4 被引量:43H指数: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微囊藻毒素MC-LR对原代肝细胞的影响被引量:8
- 2002年
- [目的 ]研究微囊藻毒素 (MC -LR)对原代培养的肝细胞增殖、去分化过程、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探讨其促进肝细胞增殖的机制。 [方法 ]分离原代大鼠肝细胞 ,用 0、0 1、1 0或 10 0 μg/LMC -LR染毒 ,采用四唑盐比色试验(MTT)、图像分析技术和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生长情况。 [结果 ]微囊藻毒素可显著促进肝细胞生长和伸展 ,三个染毒组肝细胞生长促进率分别是对照组的 10 2 42 %、10 7 88%和 111 5 2 % ,染毒组肝细胞伸展提前 ,细胞平均面积显著增加 ,呈现出时间 剂量 效应关系 ;同时观察到典型的凋亡改变和G2 /M期阻滞 ,对照组和三个染毒组肝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 47%、2 2 2 0 %、37 73%和 49 7%。 [结论 ]MC -LR通过促进细胞伸展诱导肝细胞去分化 ,使细胞进入增殖阶段 ,同时又能导致细胞阻滞 ,不能顺利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的G0 期 。
- 施玮朱惠刚晏晓蓉周志俊
-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肝细胞增殖凋亡
- 低剂量微囊藻毒素亚急性肝毒性及其机理被引量:10
- 2002年
- 为了研究低剂量微囊藻毒素 (MC)的亚急性肝毒性及其作用机理 ,将SD大鼠随机分为 4组 ,每组雌雄各 1 0只 ,分别经腹腔注射MC 0 ,4,8,1 2 μg·(kg·d) - 1,3 5天后观察各组大鼠血清酶学和肝脏病理学变化 .用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观察肝细胞凋亡 ,并用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脏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结果表明染毒组大鼠血清γ 谷氨酰转移酶 (GGT)活力和全血谷胱甘肽 (GSH)浓度下降 ,血清乳酸脱氢酶 (LDH)和谷草转氨酶(AST)升高 ,谷丙转氨酶 (ALT)未见显著变化 .染毒组大鼠肝脏出现特征性的形态学变化 ,并有活跃的肝细胞凋亡和增生并存的现象 .
- 施玮朱惠刚晏晓蓉周志俊
- 关键词:凋亡增生饮用水
- 微囊藻毒素MC-LR对肝细胞毒性机理研究被引量:19
- 2002年
- 目的 研究微囊藻毒类MC -LR的肝脏毒性机理。方法 采用四唑盐比色试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囊藻毒素MC -LR对原代培养的肝细胞和Hela细胞生长、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晌。结果 微囊藻毒素在极低浓度时表现为抑制细胞生长或细胞毒作用 ,高浓度时可促进细胞生长。MC -LR导致肝细胞发生典型的凋亡样变化和细胞周期G2 /M期阻滞。提示微囊藻毒素可能具有影响肝细胞周期的作用 ,可诱导肝细胞增殖 ,同时又能诱导肝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微囊藻毒素对Hela细胞周期有类似影晌趋势 ,但其程度远不如对肝细胞的影响明显。结论 微囊藻毒素对肝细胞的特异性作用可能是其肝脏毒性的机理之一。
- 施玮朱惠刚晏晓蓉周志俊
-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微囊藻毒素细胞生长细胞周期细胞凋亡
- 微囊藻提取物对大鼠原代培养的肝细胞酶学和形态学影响研究被引量:14
- 2001年
- 目的 深入探讨以微囊藻毒素 (MC)为代表的蓝藻提取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特征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剂量的蓝藻提取物染毒原代培养的大鼠肝细胞 ,观察由此所致的细胞酶学和形态学变化。结果 当微囊藻毒素含量为0 .1、1、10 μg/ ml时 ,肝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 (L DH)、谷草转氨酶 (AST)含量增加 ,碱性磷酸酶 (AKP)、γ-谷氨酰转移酶 (GGT)、谷丙转氨酶 (AL T)和谷胱甘肽 (GSH)尚未见明显变化。染毒后的肝细胞增生活跃 ,并伴有凋亡或坏死样表现 ,扫描电镜显示染毒后的肝细胞变得不规则 ,呈空洞样变并有特征性的胞膜疱出现 ,与培养细胞所表现的膜损伤相一致。
- 施玮朱惠刚晏晓蓉周志俊
- 关键词:肝细胞酶学形态学微囊藻毒素原代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