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易良才

作品数:34 被引量:57H指数:6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2篇细胞
  • 19篇白血
  • 17篇白血病
  • 13篇树突
  • 9篇树突状
  • 8篇急性
  • 7篇树突状细胞
  • 6篇粒细胞
  • 6篇慢性
  • 6篇慢性粒细胞
  • 5篇血液
  • 5篇树突细胞
  • 5篇粒细胞白血病
  • 5篇慢性粒细胞白...
  • 5篇干扰素
  • 5篇白血病患者
  • 5篇病患
  • 4篇体外
  • 4篇细胞表达
  • 4篇疗效

机构

  • 21篇兰州大学第二...
  • 9篇兰州医学院第...
  • 4篇兰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兰州医学院第...
  • 1篇甘肃省肿瘤医...

作者

  • 34篇易良才
  • 25篇柴晔
  • 25篇曾鹏云
  • 24篇张连生
  • 17篇吴重阳
  • 12篇宋飞雪
  • 12篇李莉娟
  • 11篇刘瑛
  • 10篇岳玲玲
  • 6篇白俊
  • 6篇张连生
  • 5篇张玉芳
  • 5篇李亮亮
  • 4篇陈红鹰
  • 4篇张玉芳
  • 4篇郝正栋
  • 3篇朱明霞
  • 2篇梅家琦
  • 2篇高霞
  • 2篇万宏

传媒

  • 5篇中国肿瘤生物...
  • 3篇白血病.淋巴...
  • 3篇临床血液学杂...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分析测试通报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癌症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甘肃科技情报
  • 1篇白血病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第11次中国...
  • 1篇中华医学会血...

年份

  • 5篇2012
  • 10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6
  • 1篇1992
  • 1篇1990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妥昔单抗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树突细胞功能的影响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细胞(DC)功能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取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有效的IrrP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与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于37℃、5%CO,条件下共孵育诱导培养DC;第5天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继续培养48h,获得成熟DC。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型;ELISA法检测DC培养上清人白细胞介素12(IL-12p7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浓度;噻唑蓝(MTT)法检0n,0DC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①治疗后DC较治疗前DC细胞膜缺乏典型的树枝状突起、体积较小、核多居中规则;②治疗后DCHLA—DR、CD80、CD83和CD86表达水平[(56.37±3.95)%、(36.41±2.82)%、(30.45±4.61)%和(41.98±4.17)%]明显低于治疗前[(73.71±7.61)%、(55.14±7.30)%、(80.91±7.09)%和(59.03±3.43)%](P值均〈0.05),IL-12p70水平[(50.17±14.52)%]低于治疗前[(66.87±4.29)%],TGF-β1水平[(9.70±0.31)%]高于治疗前[(2.70±0.36)%](P值均〈0.05);③治疗后DC诱导的T细胞增殖指数较治疗前明显减低。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后ITP患者DC表型及分泌IL-12p70的能力明显降低、分泌TGF—β1能力增高、对自体T细胞增殖的刺激能力减低。小剂量利妥昔单抗下调DC的免疫活性可能是其治疗ITP的机制之一。
许国发张连生李莉娟易良才曾鹏云吴重阳
关键词:树突细胞利妥昔单抗血小板减少症免疫性
竹安新治疗血液病合并感染临床观察
1996年
竹安新治疗血液病合并感染临床观察宋飞雪,张连生,易良才,梅家琦(兰州医学院附二院血液科730030)血液系统疾病合并感染临床多见,需多种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且疗效较差。竹安新(氟嗪酸)是一种含氟的喹诺酮类新药,抗菌谱广,作用强,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
宋飞雪张连生易良才梅家琦
关键词:血液病氟嗪酸疗效
Flt3-L与GM-CSF体外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DC功能比较研究
2005年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迄今已知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而成为肿瘤生物学治疗领域备受瞩目的焦点。fins样酪氨酸激酶3配体(Flt3-L、简称FL)是一种新近发现的细胞因子,具有强大的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增殖的能力,Flt3-L和GM-CSF作为诱导DC的两种基本生长因子,研究比较二者在生物治疗中的作用特点,显然对更好的实现它们在临床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易良才高霞张连生柴晔张玉芳宋飞雪刘瑛曾鹏云
关键词:GM-CSF白血病患者急性髓系体外诱导造血干细胞增殖
CD40L诱导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源性树突细胞及其功能研究
<正>目的:肿瘤特异性抗原(TSA)缺失或低表达是肿瘤细胞逃逸免疫监控的主要原因。树突状细胞(DC)是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陶维国张连生易良才张玉芳柴晔宋飞雪刘瑛曾鹏云吴重阳岳玲玲李莉娟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CD40L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文献传递
香菇多糖促进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DC的成熟并增强其功能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香菇多糖(lentinan,LNT)对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成熟及功能的影响,探索白血病免疫治疗的新途径。方法:分离AML完全缓解期患者(AML-complete remis-sion,AML-CR)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mononuclear cell,BMC),用GM-CSF和IL-4诱导7d培养DC,然后分组:LPS阳性对照组、LNT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48h后以瑞氏-吉姆萨(Wright-Giemsa)染色观察各组DC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DC表面分子CD80、CD83、CD86、CD1a和HLA-DR的表达,ELISA法检测各组DC上清液中IL-12的水平。免疫磁珠法分离AML-CR患者经LNT治疗后的外周血DC,ELISA法检测治疗后DC上清液中IL-12的水平。结果:体外实验中,LNT处理后DC呈典型树突状形态;其表面分子CD80、CD83、CD86、CD1a及HLA-DR的表达上调(P<0.05);DC分泌IL-12较阴性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且呈LNT浓度依赖性。患者体内试验结果显示,LNT治疗后AML患者的DC上清液中IL-12分泌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结论:LNT在体内外均能促进AML患者的DC成熟和增强DC功能。
王玉虹张连生柴晔曾鹏云宋飞雪岳玲玲李利娟吴重阳易良才刘瑛
关键词:香菇多糖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树突状细胞
Flt3配体诱导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来源树突细胞及其功能的研究被引量:6
2004年
高霞张连生柴晔张玉芳易良才宋飞雪刘瑛曾鹏云赵丽唐文茹
关键词:树突细胞FLT3配体白血病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染色体
IL-21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2012年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作用,为CML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初诊CM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免疫磁珠法分选出CD4+T细胞。分别加入50、100、200 ng/ml IL-21与CD4+T细胞共培养72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的比例,并设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Real-time PCR法检测Treg细胞中Foxp3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IL-10、TGF-β的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50、100、200 ng/ml IL-21组CD4+CD25+Treg占CD4+T细胞的比例均降低[(3.42±0.76)%、(6.81±0.33)%、(7.98±0.76)%vs(12.09±0.91)%,P<0.05];且3组的Foxp3 mRNA均降低[(0.05±0.02)、(0.16±0.02)、(0.25±0.02)vs 1,P<0.05];Treg分泌IL-10量减少[(26.13±7.28)、(44.88±3.72)、(79.77±3.94)vs(133.00±12.32)pg/ml,P<0.05],分泌TGF-β量也减少[(9.25±0.84)、(16.70±1.00)、(20.47±1.60)vs(26.05±1.81)pg/ml,P<0.05]。结论:IL-21在体外可减少CML患者外周血中Treg的比例,并抑制其功能。
王东萍张连生曾鹏云易良才
关键词:IL-21
DC-CIK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干细胞的杀伤作用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同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G-1a中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c stem cell,LSC)的体外杀伤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贴壁细胞用GM-CSF和IL-4诱导培养DC,悬浮细胞用IL-2、IL-1、IFN-γ和CD3 mAb诱导培养CIK。将KG-1a细胞冻融物作为抗原负载DC(即Ag-DC),与CIK共培养作为实验组(Ag-DC-CIK),无抗原负载的DC与CIK共培养作为对照组(DC-CIK),单独CIK作为空白对照组,与KG-1a共育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CD34+CD38-CD123+白血病干细胞的比例。DC-CIK与KG-1a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KG-1a细胞与CD34+CD38-CD123+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成功诱导DC。CIK组、DC-CIK组及Ag-DC-CIK组中CD3+CD56+细胞比例为(17.36±4.44)%、(28.22±3.66)%和(36.16±5.88)%,依次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Ag-DC-CIK组与DC-CIK组细胞中CD34+CD38-CD123+细胞比例显著降低[(8.78±0.62)%vs(3.95±0.53)%、(3.03±0.62)%,P<0.01〗。DC-CIK可诱导KG-1a细胞凋亡,凋亡率由(2.34±0.74)%上升至(12.27±1.01)%,但对其中CD34+CD38-CD123+细胞无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结论:DC联合CIK能杀伤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干细胞,但无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
张阳张连生曾鹏云吴重阳易良才白俊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与Th17细胞的相关性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与Th17细胞的比例以及相关细胞因子如IL-17、IL-6、TGF-β的变化,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取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急性白血病初诊患者15例,另取15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3+CD4+TIL-17+辅助性T细胞(Th17细胞)、CD4+T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ELIS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17、TGF-β、IL-6的水平。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1.39±0.24)%,高于对照组的(0.26±0.11)%(P<0.05);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11.58±2.17)%,高于对照组的(2.47±0.72)%(P<0.05);且Treg细胞与Th17细胞呈正相关(γ=0.37)。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TGF-β、IL-6、IL-17的水平分别为(26.06±2.43)、(14.66±2.47)、(18.63±2.38)pg/ml,高于对照组的(13.41±1.92)、(1.44±0.29)、(10.34±1.71)pg/ml(均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Treg、Th17细胞比例升高,且两者呈正相关;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TGF-β、IL-6、IL-17水平升高,可能影响Treg与Th17细胞的平衡。
黄建霞张连生易良才曾鹏云吴重阳白俊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TGF-IL-17
Flt3-L是否为体外制备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DC瘤苗的更佳选择?
2006年
目的:通过对体外使用Flt3-L(FL)及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完全缓解期急性髓系白血病(AML-CR)患者的骨髓中单个核细胞(BMNC)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分泌白介素(IL-12P70),干扰素-α(INF-α)的情况,及所诱导DC体外刺激自体T细胞(auto-T cells)活化增殖能力的观察,进一步了解FL在DC瘤苗制备中的作用特点。方法:分离AML-CR患者BMNC采用FL/GM-CSF单因子培养于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至第8天,加入LPS刺激活化后流式细胞仪明确DC免疫表型,ELISA法测定培养液上清中IL-12P70、INF-α,收集阳性细胞体外激发增埴auto-T细胞,MTT法测试T细胞增殖情况。结果:10例AML患者的BMNC经FL/GM-CSF分别培养至第72 h均开始有细胞成簇生长,流式细胞检测显示CD1a、CD83、CD80、CD86、HLA-DR均表达明显上调,ELISA测定FL组IL-12P70,INF-α分泌量较GM-CSF组有显著增加。2组均可产生较强的T细胞增殖效应,与GM-CSF比,FL组对CD4+T细胞的增殖作用更强。结论:在体外,FL可更强诱导AML-CR患者BMNC产生DC,同时分泌大量IL-12P70及INF-α。故与GM-CSF相比,FL可能具有更佳的抗肿瘤免疫作用。
易良才高霞张连生柴晔张玉芳宋飞雪刘瑛曾鹏云
关键词:CSF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