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於恩桥

作品数:7 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乳腺
  • 2篇手术
  • 2篇术后
  • 2篇肿瘤
  • 2篇静脉
  • 1篇胆管
  • 1篇蛋白
  • 1篇第10号染色...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清
  • 1篇血清血管内皮...
  • 1篇血液供给
  • 1篇再手术
  • 1篇诊疗
  • 1篇诊疗体会
  • 1篇肉芽
  • 1篇肉芽肿
  • 1篇肉芽肿性

机构

  • 7篇苏州大学
  • 1篇南通大学
  • 1篇吴江市第一人...

作者

  • 7篇於恩桥
  • 6篇刘建夏
  • 2篇吕昌光
  • 2篇孙洁
  • 2篇樊宝瑞
  • 1篇钱海鑫
  • 1篇唐祖雄
  • 1篇赵柳华
  • 1篇秦磊
  • 1篇杨小华
  • 1篇赵静
  • 1篇许娟
  • 1篇王磊

传媒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护理研究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右江医学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现代普通...
  • 1篇中国肿瘤外科...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与治疗(附33例报道)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总结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南通大学附属吴江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33例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例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3岁,病理检查28例(85%)为典型肉芽肿,5例(15%)为不成熟肉芽肿,均在排除其他病因后确诊。药物治疗29例,其中单纯口服泼尼松治愈21例,泼尼松联合甲氨蝶呤治愈6例,2例无效,停药后有13例复发。手术治疗有脓肿破溃者4例,术后有2例复发。15例复发患者均口服泼尼松加甲氨蝶呤,除1例因肝功能损害而停药及1例不完全缓解外,其余13例再次治愈。结论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主要依赖于病理检查,该病早期给予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良好,一旦破溃或迁延不愈需尽早考虑手术治疗。
於恩桥赵柳华唐祖雄赵静刘建夏
关键词:乳腺炎肉芽肿糖皮质激素
二代测序检测乳腺癌PIK3CA、TP53、PTEN基因突变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研究二代测序(NGS)检测乳腺癌磷脂酰肌醇激酶-3催化亚基α基因(PIK3CA)、肿瘤蛋白p53基因(TP53)、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的突变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18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81例乳腺癌组织。使用基于NGS的108基因panel对PIK3CA、TP53、PTEN这3个突变率最高的基因进行基因状态检测,再结合患者病理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81例乳腺癌标本中,PIK3CA基因突变率为58.02%,TP53基因突变率为60.49%,PTEN基因突变率为11.11%。3个基因总突变率为87.65%。PIK3CA基因突变率与乳腺癌患者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无明显相关(P>0.05)。ER阴性或PR阴性或HER-2阳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TP53基因突变(P=0.001、0.002、0.028);组织学分级差的患者更易伴随TP53突变(P<0.001);Ki67≥15%的患者更容易伴随TP53突变(P=0.022)。PTEN基因突变率与PR阴性有关(P=0.025)。结论:TP53突变与ER或PR阴性、组织学分级较差、Ki67较高有关,提示预后较差。NGS作为近两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测序方法,可有效筛选乳腺癌相关基因突变,为临床医师提供有效信息,由此促进乳腺癌迈入精准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陆琦然刘建夏於恩桥孙洁
关键词:基因突变
肾癌伴Ⅲ型下腔静脉癌栓在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的手术治疗
2011年
目的探讨在TempofilterⅡ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行肾癌Ⅲ型下腔静脉癌栓切除的安全性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治疗的6例肾细胞癌合并Ⅲ型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先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经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放置TempofilterⅡ腔静脉滤器于下腔静脉内癌栓近心端,术中挤压癌栓至肝静脉以下后阻断下腔静脉,切开肝下下腔静脉,直视下切除癌栓。结果 6例患者术前均经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明确诊断,6例均手术成功,5例癌栓与下腔静脉无明显粘连,1例癌栓浸润下腔静脉侧壁,在全肝血流阻断后行下腔静脉成形。全组无肺栓塞(PE)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TernpofilterⅡ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行肾癌伴Ⅲ型下腔静脉癌栓切除是安全的,可有效预防PE的发生,术中将癌栓挤至肝静脉以下后阻断下腔静脉,在无血状态下切开下腔静脉是完全切除癌栓的关键。
於恩桥刘建夏吕昌光樊宝瑞
关键词:腔静脉滤器下腔静脉癌栓
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离断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37例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腔镜深筋膜下交通支离断术(SEPS)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2009年期间37例(41条肢体)SEPS术后下肢溃疡的恢复情况。结果全组随访3-19(平均10)个月,溃疡术后18-103(平均63)d内愈合,湿疹消失,色素沉着变浅,仅1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溃疡区液化坏死。结论 SEPS术安全有效,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较为有效的方法。
吕昌光刘建夏樊宝瑞於恩桥
关键词:内窥镜检查
高位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再手术15例诊疗体会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高位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行吻合口重建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1年11月间的15例因高位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再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5例全部行吻合口重建,术中切除原胆肠吻合口行规范的肝门胆管空肠吻合7例,行肝总管空肠吻合6例,1例切除肝方叶后行左右肝管空肠吻合,左肝外叶切除3例;15例随访时间平均33.2月,术后胆漏1例,3例有胆管炎表现。结论打开肝门板显露胆管汇合处是高位胆管-空肠吻合得以重建的关键;再手术时需采用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於恩桥刘建夏秦磊钱海鑫
关键词:再手术
术前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乳腺疾病的鉴别诊断意义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sVEGF)对乳腺疾病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乳外科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10例乳腺癌(恶性组)和47例乳腺良性疾病(良性组)患者术前血液标本,比较恶性组与良性组间sVEGF水平的差别,分析乳腺癌患者不同临床特征间sVEGF水平的差别。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乳腺癌患者sVEGF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乳腺癌患者sVEGF、术前腋窝B超及sVEGF联合术前腋窝B超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恶性组与良性组间s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53 vs.75.41,Z=-0.646,P=0.518);乳腺癌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sVEGF水平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65.95 vs.4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46,P=0.011)。不同临床分期乳腺癌患者的sVEG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Ⅳ期高于Ⅰ期(97.00 vs.48.23),Ⅲ期高于Ⅰ期(73.09 vs.48.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的sVEGF水平与血小板水平呈正比(r=0.241,P=0.036)。sVEGF联合术前腋窝B超诊断腋窝淋巴结是否有转移的诊断效能最高,其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97。结论术前sVEGF水平对乳腺良恶性疾病无鉴别诊断意义,但对乳腺癌患者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及判断临床分期有诊断意义。
刘喻王磊於恩桥孙洁刘建夏
关键词: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A153CA125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胃肠道或肝胰胆管癌术后病人器官/腔隙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分析胃肠道或肝胰胆管癌术后病人器官/腔隙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和验证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20年10月入我院择期行胃肠道或肝胰胆管癌手术的982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7∶3比例将病人随机分为模型组(687例)和验证组(295例)。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医疗数据库提取病人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分析病人器官/腔隙SSI发生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982例病人中有94例发生器官/腔隙SSI,器官/腔隙SSI发生率为9.6%,其器官/腔隙SSI发生时间为术后4~9 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12.1×109/L、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4.0、总胆红素≥136.2μmol/L、C反应蛋白(CRP)≥13.5 mg/L和平均体温≥38.0℃是器官/腔隙SSI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基于以上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在模型组和验证组中预测器官/腔隙SSI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4和0.708(P<0.05)。结论:白细胞计数、NLR、总胆红素、CRP和平均体温是器官/腔隙SSI发生的影响因素,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预测器官/腔隙SSI发生有较高的准确性。
许娟江莹於恩桥杨小华
关键词:手术手术部位感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