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晓
-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生地茯苓汤口服联合迪银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内皮素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研究生地茯苓汤口服联合熏洗联合迪银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内皮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于医院就诊的130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5,采用迪银片治疗)和观察组(n=65,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生地茯苓汤联用熏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病情程度[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疼痛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TNF-α)]、内皮素(E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PASI评分、VAS评分、IL-2、IL-6、IL-8、TNF-α、E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VEGF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生地茯苓汤联合熏洗联合迪银片对寻常型银屑病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减轻疼痛并改善炎性因子、内皮素水平,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 常春蕾黄冬房晓
- 关键词:银屑病熏洗炎性因子内皮素
- 大黄活血化瘀作用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研究分析中药大黄活血化瘀作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特征。方法:通过大鼠实验分析大黄不同提取部位(系统溶剂法提取)对"血瘀"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通过HPLC分析大黄活血化瘀作用部位的指纹图谱,对照品为大黄素、大黄酚及大黄酸。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率均显著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大黄正丁醇部位高、低剂量组、大黄50%乙醇部位高、低剂量组大鼠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率均显著低(P<0.05);稳定性实验显示主要色谱峰相对保留时间与相对峰面积一致性的相对标准偏差<2%,精密度实验显示相对标准偏差<1%,重复性实验显示相对标准偏差<2%;大黄药材相似度分别为0.978、0.995、0.980、0.956、0.975、0.991、0.970、0.974、0.966与0.993。结论:大黄活血化瘀作用部位包括正丁醇与乙醇,所建立方法较稳定、重复性良好,可用于大黄活血化瘀功效特征指纹图谱监测。
- 李付玻王奎鹏韩立郭晓娟房晓何栋
- 关键词:活血祛瘀色谱法高压液相
- 参苓白术颗粒联合嗜热链球菌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腹泻的疗效及对患者胃肠激素的影响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颗粒联合嗜热链球菌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抽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腹泻患者72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嗜热链球菌治疗,研究组采用参苓白术颗粒联合嗜热链球菌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胃肠激素水平、粪便检查、结肠镜检查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两种治疗方式对患者血浆胃肠激素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35/36),高于对照组的77.78%(28/36),P<0.05。治疗后,两组胃动素、胃泌素水平较治疗前降低,生长抑素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胃动素、胃泌素水平低于对照组,生长抑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肠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双歧杆菌/肠杆菌(B/E)值均较治疗前升高,真菌感染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肠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B/E值高于对照组,真菌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镜检评分为(0.85±0.14)分,低于对照组的(1.65±0.29)分,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0比2.78%(1/36)]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颗粒联合嗜热链球菌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腹泻疗效较佳,可改善患者胃肠激素的分泌。
- 常春蕾黄冬房晓
- 关键词:腹泻肠道菌群失调参苓白术颗粒嗜热链球菌疗效胃肠激素
- 浅谈麻醉药物的管理和使用
- 2016年
- 本文主要从管理机构与人员培训、考核、麻醉药物的采购、保管及储存、病理管理及使用、调配及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医疗机构麻醉药物管理、使用方法 ,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操作方法 ,从而为临床管理提供有效参考。
- 房晓
- 关键词:麻醉药物
- 谈乳腺增生的常用药物及不良反应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的常用药物及不良反应分析。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月我院门诊治疗的乳腺增生患者486例,根据治疗采用的药物不同分为,乳癖消组162例、新癀片组160例、三苯氧胺组164例,观察各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乳癖消组与乳病消片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性。乳癖消组和乳病消片组与三苯氧胺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性。乳癖消组不良反应率发生率6.17%,乳病消片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三苯氧胺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9.39%。结论临床治疗乳腺增生中选择中成药制剂具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耐受性良好的优点,但疗效差。选择三苯氧胺对体内激素进行调控,能够有效提高疗效,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应根据患者的临床实践情况和对药物的耐受性,反应性确定使用药物的品种。
- 房晓
- 关键词:乳腺增生常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