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丽
- 作品数:19 被引量:75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适用技术跟踪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 出血性埋藏性视盘玻璃疣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出血性埋藏性视盘玻璃疣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河北医大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38例伴有视盘表面出血、视网膜深层出血和(或)视网膜前(玻璃体)出血,经眼底照相、FFA、SD-OCT检查确诊的埋藏性视盘玻璃疣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38例患者均有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遮挡等临床表现.38例患者均可见视盘表面和视盘鼻侧视网膜深层出血,其中8例还见视网膜前(玻璃体)出血.23例患者FFA表现为典型的视盘鼻侧晚期结节样高荧光.38例患者SD-OCT视盘鼻侧边缘均有团状中高反射信号,视网膜前及视盘表面出血呈高反射信号,视网膜深层出血呈出血性或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结论 出血性埋藏性视盘玻璃疣患者出血可以位于视网膜前、视盘表面及视网膜深层等多个层次,SD-OCT联合眼底照相、FFA可以明确诊断.
- 安建斌周娜磊史俊芳刘影戴丽刘丽娅马景学
- 关键词:视盘玻璃疣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医学影像学检查
- 先天性视盘小凹的多模影像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通过多模影像学对先天性视盘小凹(ODPs)的特征进行全方位分析。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病中心确诊为先天性ODPs的患者38例38眼,对其眼底照相、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红外成像、眼底自发荧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的影像学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眼底照相检查结果显示,38例先天性ODPs患者中32眼ODPs位于视盘颞侧或颞下方,4眼位于颞上方,2眼位于视盘中心,为圆形或类圆形灰白色凹陷;29例视盘小凹黄斑病变(ODP-M)患者乳斑间可见边界清或不清的暗红色隆起。SD-OCT检查显示,所有先天性ODPs患者病变区域筛板结构不完整,为无组织反射的暗区,裂隙通向视神经深部;所有ODP-M患者的外核层均存在液体,其中27眼内核层存在液体,13眼神经节细胞层存在液体,4眼内界膜下存在液体;所有ODP-M患者中21眼存在外层视网膜劈裂,27眼存在神经上皮脱离;在伴有神经上皮脱离的患者中,18眼神经上皮下可见点状高反射信号且椭圆体带反射信号减弱或缺失。红外成像显示,先天性ODPs患者视盘颞侧均存在圆形或类圆形低反射区域,ODP-M患者病变部位呈现低反射区域。眼底自发荧光检查显示,27例ODP-M患眼后极部存在与病变范围一致的低荧光区域,其中18眼低荧光区域中心存在颗粒状或片状高荧光区。FFA示,所有先天性ODPs患者ODPs凹陷部位的动脉期造影均呈现局限性低荧光状态,静脉期可见荧光素染料沿视盘颞侧外渗,造影晚期在视盘颞侧边缘形成边界不清的强荧光弧;27例伴有神经上皮脱离的ODP-M患者造影晚期在黄斑病变区域呈高荧光,未见视盘颞侧渗漏的荧光素钠向黄斑区移动。ICGA显示,所有先天性ODPs患者ODPs凹陷部位呈现局限性低荧光区;伴有神经上皮脱离的27例ODP-M患眼病变区呈高荧光状态。�
- 乔芯蕊周娜磊马景学史俊芳戴丽刘影李镱航史金鑫安建斌
- 关键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 非肿瘤性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一例
- 2019年
- 患者女,48岁。因双眼闪光感、畏光、辨色困难、视物不清3个月,于2018年7月到我院就诊。既往身体健康,无髙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史;无全身用药及遗传性疾病家族史;否认毒物接触史。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12,左眼视力0.1,矫正不能提高。双眼眼压正常。双眼眼前节、眼底彩色照相、FFA、VEP检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FAF检查,双眼黄斑中心凹旁强自身荧光环(图1)。
- 崔莉周静马景学尚庆丽戴丽
- 关键词:免疫系统疾病病例报告
- 1例球后注射罗哌卡因致短暂性失明患者的护理被引量:4
- 2012年
- 对1例急性闭角青光眼患者行罗哌卡因左眼球后注射,30min后患者视力无光感、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即按摩左眼球,予95%氧气与5%二氧化碳混合气体吸入等对症处理,3h后视力恢复到入院水平。原因可能为药物引起的一过性黑矇;药物堆积压迫致眶尖综合征等。提示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眼部解剖特征,严格操作程序,尽量避免球后注射并发症的发生。
- 王红霞卫玉彩侯红艳吕兰戴丽
- 关键词:罗哌卡因球后注射眶尖综合征护理
- 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的SD-OCT随访观察
- 2015年
- 目的 分析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对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VMT)随访观察资料,并探讨SD-OCT在该类病变随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11年6月至2013年1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诊断明确的98例98只眼VMT的SD-OCT影像进行分析研究,观察随访VMT眼玻璃体黄斑粘连的自然转归,并分析总结其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关系.结果 根据SD-OCT观察到的玻璃体对黄斑区视网膜的牵拉程度,黄斑区视网膜结构改变将VMT分为4级:Ⅰ级为玻璃体不全后脱离,黄斑区玻璃体与视网膜粘连,黄斑结构无异常改变;Ⅱ级为玻璃体不全后脱离,黄斑存在小囊样改变,但中心凹形态基本正常;Ⅲ级为玻璃体不全后脱离,黄斑受牵拉向玻璃体腔隆起、劈裂、囊样改变,中心凹变平坦或隆起;Ⅳ级则为玻璃体不全后脱离,黄斑受宽带状高反射信号玻璃体后皮质牵拉高度隆起,"峰"样突入玻璃体腔,黄斑的正常组织结构完全破坏.Ⅰ级19只眼,Ⅱ级23只眼,Ⅲ级27只眼,Ⅳ级29只眼,初诊时Ⅰ级BCVA较其他组为好,随访12个月时4级VMT间玻璃体黄斑粘连解除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D-OCT不仅能够明确诊断VMT,还可显示黄斑受牵拉程度及显微结构改变;VMT自然转归的SD-OCT随访观察更可为患者及眼科医生的临床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 崔月先周娜磊安建斌马景学史俊芳戴丽刘丽娅
- 关键词:医学影像检查
- SD-OCT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囊样水肿测量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应用Spectralis频域OCT(SD—OCT)测量分析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黄斑囊样水肿(CME)时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容积变化。方法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09年6月至2014年2月在河北医大二院眼科就诊的50例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诊断为CRVO—CME未经治疗患者50只眼行SD-OCT检查,以直径1、3、6mmETDRS对黄斑进行分区,分析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容积情况,并将之与对侧健眼或性别、年龄匹配眼对比、分析。结果CRVO—CME黄斑视网膜各ETDRS分区较对侧健眼或匹配眼均增厚,中央区最厚,呈峰位于中央区的山峰样,分区容积变化与厚度相一致;CRVO-CME黄斑中央区中心小凹视网膜厚度(FT)、中央区平均视网膜厚度(FMcme)、中央区最厚值(Fmax)及中央区视网膜容积(FV)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相关。结论CRVO—CME黄斑视网膜水肿增厚呈山峰样,较正常视网膜显著增厚,SD—OCT可以实现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容积的精确测量,对CRVO—CME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 周娜磊安建斌马景学史俊芳戴丽崔月先刘丽娅郭从容
-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囊样水肿
- SD-OCT联合FFA诊断Stargardt病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 探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联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诊断Star-gardt病.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河北医大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21例(42只眼)Stargardt病的SD-OCT和FFA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 Stargardt病双眼病变对称,不同病变时期FFA和SD-OCT表现不同的特征.早期:眼底黄斑区污秽,色素紊乱,少量黄色斑点;FFA呈横椭圆形斑驳状透见荧光;SD-OCT黄斑区IS/OS层反射信号减弱或缺失,其余各层基本正常.中期:眼底黄斑区横椭圆形轻度萎缩灶,周围黄色斑点;FFA呈横椭圆形斑驳状透见荧光;SD-OCT黄斑区IS/OS层、外核层反射信号缺失,外丛状层塌陷,视网膜变薄;晚期:眼底黄斑区金箔样反光,横椭圆形萎缩灶,透见脉络膜大血管,周围大量黄色斑点;FFA呈“靶环”状透见荧光,周围斑点状透见荧光;SD-OCT黄斑区IS/OS层、外核层、外丛状层反射信号缺失,RPE层反射信号条带明显变薄,脉络膜反射信号明显增强,黄斑全层萎缩.结论 SD-OCT联合FFA可以明确诊断Star-gardt病,SD-OCT有助于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
- 刘影安建斌周娜磊马景学史俊芳戴丽任韬冉
- 关键词:眼底荧光血管造影STARGARDT病
- 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正常人眼前节生物学参数被引量:14
- 2019年
- 目的利用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定量检测和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不同分型与正常人之间及PACG不同分期之间眼前节生物学参数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收集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67眼(临床前期组35例35眼,缓解期组32例32眼)、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患者70眼(早期组35例35眼,进展期组35例35眼),以及普通门诊行眼健康检查者80人80眼的病例资料,均行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分别测量前房宽度(ACW)、房角开放距离(AOD)、小梁网-虹膜间面积(TISA)、虹膜厚度(IT)(包括IT750、IT2000、ITmax)及晶状体矢高(CLR)。结果APACG组与CPACG组的IT及CLR大于均正常对照组,其余前房参数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PACG组IT、CLR值均大于CPAC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ACW、AOD、TIS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APACG缓解期组AOD、TISA小于APACG临床前期组,IT和CLR大于APACG临床前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个组AC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PACG早期组IT大于CPACG进展期组,CLR小于CPACG进展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个组ACW、AOD、TIS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APACG临床前期组IT2000和ITmax值小于CPACG早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余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APACG缓解期组IT750、IT2000和ITmax值均大于CPACG进展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余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PACG患者较正常人ACW窄,AOD小,TISA小,IT更厚,CLR更高,前房更加拥挤,房角结构狭窄。较CPACG而言,APACG患者虹膜增厚,CLR增加特点更加明显。APACG缓解期较临床前期前房更拥挤,表现在AOD及TISA更小,IT更厚,CLR更高。CPACG进展�
- 裴松波刘丹岩张斌安建斌史俊芳戴丽
- 关键词:闭角型青光眼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
- 视网膜再脱离患者焦虑相关因素的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了解视网膜再脱离患者心理变化、精神压力及引发焦虑状态的相关因素,为视网膜再脱离患者的系统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视网膜再脱离患者90例,运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视网膜再脱离患者心理问题关注度调查表及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调查。结果本组患者SAS得分为(45.4±10.1)分,高于国内常模,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990,P〈0.01)。女性焦虑得分为(49.6±11.3)分高于男性(42.9±10.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4,P〈0.05)。在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11.25,10.97,12.36,30.91;P〈0.05或P〈0.01)。患者对知识需求、手术安排、手术效果的关注度均为100%。结论尽早实施相关的护理措施,及时提供手术相关信息并制定系统的护理干预,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 王红霞张瑞丽杨欣刘影戴丽吕兰王运仓
- 关键词:焦虑心理状态护理干预视网膜再脱离
-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效果分析被引量:14
- 2013年
-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并发症防治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60只眼,采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1次/4~6 h;普拉洛芬滴眼液,1次/2~4h;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1次/2~4 h。共4周。观察组62只眼,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清肝明目方内服,1剂/d,共8周。于术后1 d,1,8,12,24周观察患者视力,前房反应,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及残余皮质吸收情况。结果:术后1,8,12及24周观察组视力恢复均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1,8周观察组前房反应情况均轻于对照组(P<0.01);术后1,8,12及24周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均多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8,12及24周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8,12及24周皮质吸收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抑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前房反应,促进角膜内皮细胞的再生,促残余皮质吸收,减少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促进视力的恢复。
- 马红蕾卫玉彩段佳良盛梦怡闫雪梅戴丽
-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并发症中西医结合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