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飞

作品数:4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1篇调节性
  • 1篇调节性T细胞
  • 1篇新生大鼠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生成
  • 1篇血小板生成素
  • 1篇炎症
  • 1篇炎症模型
  • 1篇生物医学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体外
  • 1篇体外培养
  • 1篇体外培养方法
  • 1篇注射型
  • 1篇外周
  • 1篇外周血
  • 1篇外周血调节性...
  • 1篇胃癌
  • 1篇胃癌患者

机构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篇徐飞
  • 3篇徐迎新
  • 2篇张兰
  • 2篇李荣
  • 2篇赵云山
  • 2篇刘巨超
  • 2篇张博峰
  • 1篇钟苑
  • 1篇周国艮
  • 1篇郭振华
  • 1篇李乔俊
  • 1篇王建文
  • 1篇彭正
  • 1篇梁文涛
  • 1篇乔治
  • 1篇陈凛
  • 1篇王卉

传媒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胃癌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检测及初步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并对其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四色流式细胞仪检测术前胃癌患者(n=25)及正常健康者(n=25)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CD4^+CD25^+FOXP3^+Treg/PBL为(1.229±0.656)%,胃癌组CD4^+CD25^+FOXP3^+Treg/PBL为(1.993±0,830)%。胃癌患者外周血Treg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Treg水平升高,可因其免疫负调作用而导致免疫抑制。
乔治李荣陈凛彭正周国艮梁文涛徐飞钟苑徐迎新
关键词:胃癌调节性T细胞流式细胞术
脂多糖干预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中血小板生成素与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及其相关性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干预后小胶质细胞内血小板生成素(TPO)与IL-6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体外培养BV2细胞,以LPS干预小胶质细胞12~24 h,实验分为6组。空白12 h组:BV2细胞正常培养12 h,不添加任何干预因素;LPS 0.5 mg.L-112 h组:在培养好的BV2细胞内添加预先配好的LPS溶液共同培养12 h,并使其终质量浓度为0.5 mg.L-1;LPS 1.0 mg.L-112 h组:在培养好的BV2细胞内添加预先配好的LPS溶液共同培养12 h,并使其终质量浓度为1.0 mg.L-1;空白24 h组:BV2细胞正常培养24 h,不添加任何干预因素;LPS 0.5 mg.L-124 h组:在培养好的BV2细胞内添加预先配好的LPS溶液共同培养24 h,并使其终质量浓度为0.5 mg.L-1;LPS 1.0 mg.L-124 h组:在培养好的BV2细胞内添加预先配好的LPS溶液共同培养24 h,并使其终质量浓度为1.0 mg.L-1。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内IL-6及TPO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内IL-6及TPO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LPS处理后明显增加BV2细胞内TPO及IL-6蛋白表达水平,其中0.5 mg.L-1LPS干预细胞12 h时,TPO及IL-6水平处于最高峰;1.0 mg.L-1LPS干预细胞12 h时,TPO及IL-6蛋白水平增加最明显,且二者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876,P<0.01)。结论 TPO及IL-6参与LPS诱导的BV2细胞炎症损伤的病生理过程,且二者的表达存在明显正相关。
李乔俊王建文王卉徐飞
关键词:小胶质细胞血小板生成素白细胞介素-6炎症
以胶原凝胶为支架原位构建可注射型工程化肝被引量:3
2008年
背景:为了解决肝移植供体的不足,最具潜力的肝组织工程技术悄然兴起,为肝组织的修复与功能重建开辟了新的前景。目的:探索一种以新生大鼠肝细胞为种子细胞,以胶原凝胶为支架材料,可原位注射的工程化肝组织构建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以动物为观察对象的实验方法探索,于2007-03/2008-02在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完成。材料:成年雌性SD大鼠及出生24h以内的雄性新生SD大鼠。方法:以胰酶消化法获取新生大鼠肝细胞,以PKH26标记后与液态胶原复合,采用注射方法植入大鼠肝脏。主要观察指标:于肝细胞/胶原凝胶复合物植入当天及植入后第3,7天序贯取样、切片,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白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对"类肝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并观察植入细胞的示踪荧光。结果:①以胶原为基质构建的工程化肝组织能方便地植入到肝脏。②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移植区域主要由PKH26阳性细胞组成。③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移植区域肝细胞在胶原凝胶中可存活、生长。④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植入肝细胞能够表达白蛋白。结论:以新生大鼠肝细胞/胶原凝胶为基础构建可原位注射的工程化肝组织是可行的,这种方法对于发展以组织工程为基础的原位肝脏重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张博峰赵云山郭振华刘巨超张兰徐飞李荣徐迎新
关键词:胶原生物医学工程
新生大鼠肝细胞分离及体外培养方法被引量:13
2009年
背景:新生大鼠肝细胞是中度分化细胞,兼具肝祖细胞和成熟肝细胞的特性和功能,是研究肝细胞特性的理想细胞来源。目的:探讨新生大鼠肝细胞分离及体外培养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实验,于2008-03/08在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完成。材料:SD新生大鼠,雌雄不限,3月龄。方法:采用组织块-胰酶冷消化法和多步低速离心获取新生大鼠肝细胞,给予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HepatoZYME-SFM培养基体外二维培养。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MTT分析、PAS染色和脲酶法对培养的肝细胞生长及功能进行检测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肝细胞形态、活性,糖原水平,培养上清中的尿素浓度。结果:分离纯化的新生大鼠肝细胞总数1.0×106~2×106/肝,活力在90%以上,光镜下肝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大而圆,胞体较成熟肝细胞小。通过多步低速离心可去除红细胞、其他非实质细胞和死亡的肝细胞,其纯度可达95%以上。肝细胞活性在培养初期即缓慢上升,至第3天时开始快速增殖,第11天时达到高峰,与第1天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但随后又缓慢降低,到15天时与第11天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培养的肝细胞贴壁生长,并保持肝细胞特异细胞形态。培养至第7天的肝细胞PAS染色呈强阳性,之后阳性细胞逐渐减少,至15d时可见少量阳性细胞。培养上清中尿素在培养初期基本没有变化,培养至第7天时显著下降。结论:组织块-胰酶冷消化法和HepatoZYME-SFM培养基二维培养为种简单有效的新生大鼠肝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刘巨超张兰张博峰赵云山徐飞徐迎新
关键词:体外培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