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明

作品数:19 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建设项目上海市黄浦区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乳腺
  • 9篇乳腺癌
  • 9篇腺癌
  • 6篇免疫
  • 5篇预后
  • 5篇组织化学
  • 5篇免疫组织
  • 5篇免疫组织化学
  • 4篇乳头
  • 4篇病理
  • 3篇乳头状
  • 3篇乳头状癌
  • 3篇肿瘤
  • 3篇细胞
  • 3篇浸润性
  • 3篇UBCH10
  • 3篇CD147
  • 2篇导管
  • 2篇阴性
  • 2篇阴性乳腺癌

机构

  • 19篇上海市黄浦区...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同济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9篇徐明
  • 11篇汪成
  • 6篇单鸣
  • 6篇余燕民
  • 5篇叶辉
  • 3篇谢轶群
  • 2篇黄雷
  • 2篇张燕
  • 2篇陈赛蓉
  • 2篇庄志刚
  • 2篇朱怀仕
  • 2篇许杰莉
  • 2篇陆永伟
  • 1篇赵斌
  • 1篇王红
  • 1篇胡蒙
  • 1篇陈军
  • 1篇杨杰
  • 1篇李启驹
  • 1篇沈坤炜

传媒

  • 9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外科理论与实...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上海医药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海军医学杂志
  • 1篇中外女性健康...

年份

  • 3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UbcH10基因沉默联合多柔比星抑制耐药乳腺癌细胞体内成瘤实验
2015年
目的观察UbcH10基因沉默对多柔比星抑制耐药乳腺癌细胞株MCF-7/ADR体内成瘤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慢病毒系统在MCF-7/ADR细胞中进行UbcH10基因沉默。将基因沉默后的肿瘤细胞及对照肿瘤细胞接种至裸鼠皮下,通过裸鼠尾静脉连续给予多柔比星或生理盐水2周并停药1周,测量肿瘤体积,分析UbcH10沉默对多柔比星抑制MCF-7/ADR体内成瘤作用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瘤体中的UbcH10及BCL-2蛋白含量,分析UbcH10与肿瘤细胞化疗敏感性之间的调控关系。结果通过慢病毒实验系统成功建立UbcH10基因沉默细胞株MCF-7/ADR UbcH10-RNAi。经过3周给药处理,多柔比星组肿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抑制率为4.16%;基因沉默+多柔比星组肿瘤体积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抑制率为41.8%。瘤体内蛋白含量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多柔比星组、基因沉默+多柔比星组UbcH10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81±0.16、0.78±0.12、0.18±0.04,基因沉默+多柔比星组其余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蛋白表达量组间差异与UbcH10一致,二者之间具有正相关性。结论UbcH10基因沉默可以显著增强多柔比星抑制耐药乳腺癌细胞MCF-7/ADR的体内成瘤作用。
汪成余燕民陆永伟单鸣徐明包家林
关键词:MCF-7/ADR基因沉默UBCH10肿瘤抗药性体内成瘤
SENP1和P5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类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sentrin-specific protease 1,SENP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以及与P53表达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方法,以SENP1抗体和P53抗体检测胃癌及胃良性病变(胃炎、胃溃疡)中SENP1和P53蛋白的表达,对表达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SENP1蛋白在胃癌组中的阳性率为75.0%(75/100),胃良性病变组中的阳性率为36.0%(18/50);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SENP1的表达与胃癌的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TNM分期有关。P53蛋白在胃癌组中的阳性率为69.0%(69/100);胃良性病变组中的阳性率为22.0%(11/50);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P53表达与病人年龄、胃癌淋巴结转移和临床TNM分期有关。SENP1蛋白与P5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211,P<0.05)。结论:SENP1和P53在胃癌组织中过度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陈军高琦史媛李启驹成志刚徐明叶辉张言赵斌
关键词:胃癌P53免疫组织化学
人食管鳞癌细胞系RJEC-2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2012年
目的:建立新的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系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为食管癌分子机制和治疗干预的研究提供新的实验模型。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从病人食管癌组织中分离纯化鳞状上皮癌细胞并建立细胞系。对细胞系的形态特点、细胞角蛋白表达、生长特征、细胞周期分布、细胞遗传特征和致瘤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建立了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系RJEC-2,已在体外持续传代4个多月,传至46代,生长稳定;该细胞系具有鳞状上皮细胞的形态和特点:单层贴壁生长,免疫组化显示细胞角蛋白表达阳性,电镜下可见明显的胞质内张力纤维束和细胞间桥粒;群体倍增时间为46.5 h,细胞培养至90%汇合时,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0/G1期平均占56.72%,S期平均占33.96%,G2/M期平均占9.32%;细胞染色体结构和数量异常,呈现肿瘤细胞特性;细胞呈克隆性生长,平板克隆平均形成率为13.93%,裸鼠移植瘤实验表明细胞具有致瘤能力,病理分析显示移植瘤与病人肿瘤病理形态特征相似,均为中、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结论:成功建立的人食管鳞癌细胞系RJEC-2,为食管癌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实验模型。
杨杰廖晓东闫铮张丽君叶清徐明黄雷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生物特性移植瘤
肿瘤转移相关蛋白3与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相关蛋白3(MTA3)与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60例乳腺癌病例制成的组织芯片,带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数据、雌激素受体(ER)数据和随访信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TA3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在EGFR+/ER-乳腺癌中,癌组织MTA3表达高的患者有更长的总生存期(67.9%与41.2%,P=0.059);在EGFR-/ER+乳腺癌中,癌组织MTA3表达低的患者有更长的总生存期(100.0%与72.0%,P=0.039);在EGFR+/ER+乳腺癌组中,癌组织MTA3表达与患者预后无关(P=0.405)。结论 MTA3在乳腺癌中的功能可能受EGFR信号网络和ER信号网络的双向调控,最终影响患者预后。
汪成洪晏余燕民单鸣徐明叶辉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雌激素受体乳腺癌预后
硬化性乳腺病的影像诊断及病理对照
2017年
目的:探讨硬化性乳腺病的影像诊断及病理对照。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9例209个SA及71例77个RS/CSL的临床、钼靶X线表现及病理资料,总结硬化性乳腺病变在X线表现的特征。结果:260例286个硬化性乳腺病灶中,X线表现为致密型乳腺的77例(29.6%),团块状密度增高125个(43.7%),斑片结节影161个(56.3%),合并各种钙化183个(64.0%),局部结构紊乱35个(12.2%),呈星状收缩15个(5.2%),结节边缘毛刺伴钙化5例(1.7%)。结论:硬化性乳腺病在X线上仍为良性增生性改变,当结构紊乱合并收缩时应手术治疗。
李贵平张燕徐明朱怀仕朱佳慧
关键词:钼靶X线病理学
MUC1在不同免疫表型乳腺癌组织中的强阳性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黏蛋白1(mucin1,MUC1)强阳性表达在不同免疫表型乳腺癌中对指导预后及个体化治疗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35例乳腺癌组织中ER、PR和HER2的表达,将乳腺癌分为四个免疫表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免疫表型中MUC1的阳性及强阳性表达情况,并对其与不同免疫表型乳腺癌预后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35例乳腺癌患者中MUC1强阳性表达率为46.3%,MUC1强阳性表达患者5年总生存率低于非强阳性表达者,两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35例乳腺癌中ER+/PR+、HER2-型130例,ER+/PR+、HER2+型64例,ER-、PR-、HER2+型67例,ER-、PR-、HER2-型74例;MUC1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2%、56.3%、32.8%和27.0%,MUC1强阳性表达与乳腺癌免疫表型相关(P<0.01)。预后分组分析表明ER+/PR+、HER2-型,ER-、PR-、HER2+型乳腺癌患者中,MUC1强阳性表达患者5年总生存率低于非强阳性表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UC1强阳性表达与乳腺癌免疫表型相关,在不同免疫表型乳腺癌预后中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在ER+/PR+、HER2-型及ER-、PR-、HER2+型乳腺癌中MUC1强阳性表达提示预后较差。
谢轶群包家林徐明裔海鹰黄雷
关键词:乳腺癌黏蛋白1免疫表型预后
纤维乳管镜检查对乳头溢液病因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评价纤维乳管镜检查对乳头溢液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 427例纤维乳管镜诊断和其中1 789例行手术治疗后的病理诊断。结果 3 427例乳头溢液病例接受乳管镜检查,发现乳管内新生物(良、恶性)2 051例;接受手术良性新生物者1 532例,病理诊断为中央型和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者1 176例;接受手术恶性新生物者80例,病理诊断为乳腺癌者52例。纤维乳管镜对中央型和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符合率为76.76%,对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为83.87%。结论纤维乳管镜对乳头溢液病因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作为临床对乳头溢液患者较好的检查方法。
单鸣汪成余燕民陆永伟徐明包家林
关键词:纤维乳管镜乳头溢液
CD147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CD147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10例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CD147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析CD147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D147在TNB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1.82%(90/110),CD147表达与组织学分级、Ki-67高表达、p53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00,P=0.047,P=0.046)。与年龄、肿瘤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无明显相关性(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D147在TNBC组织中的不同表达强度与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具有一定关系(P=0.024,P=0.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147与Ki-67是TNBC预后的风险因子,其阳性表达率越高,患者生存期越短。结论·CD147在TNBC组织中呈高表达,与预后密切相关,可以作为独立的预后判断因子。CD147抗体的临床应用有可能成为TNBC重要的靶向治疗方法。
汪成单鸣牛瑞洁叶曼娜徐明庄志刚
关键词:CD147三阴性乳腺癌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和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超声图像和病理特征分析
2013年
目的研究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和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超声图像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和12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术前超声检查结果资料完整。采用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以及p53、Ki67、p63、CerbB-2蛋白的表达。结果超声图像观察显示: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组织形态不规则,边缘毛糙,内部回声为混合性回声,无回声区中见强回声,呈乳头状突起,后方回声增强,未见钙化灶,可见血流信号;乳腺导管原位癌组织中可见导管扩张或扩张的导管内见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缘毛糙,后方回声未增强,可见钙化灶和血流信号。HE染色后显微镜下显示: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组织中可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衬覆的肿瘤上皮细胞核为低或中等级别,外裹纤维囊;乳腺导管原位癌组织中可见上皮细胞呈肿瘤性增生和异型,其中乳头型乳腺导管原位癌组织中可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无纤维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组织的上皮细胞中ER和PR均呈强阳性表达,p53、Ki67和CerbB-2均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乳头内和病变周围肌上皮细胞中p63均呈阴性表达;乳腺导管原位癌的乳头内肌上皮细胞中p63呈阴性表达,而病变周围肌上皮细胞中p63呈阳性表达。结论超声图像和病理学独特表现为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和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提供了帮助。
余燕民吕珏汪成徐明包家林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头状癌乳腺导管原位癌超声
微乳头型单纯黏液癌伴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观察
2015年
目的探讨微乳头型单纯黏液癌(MPPMC)与MPPMC伴有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8例MPPMC和5例MPPMC伴IMPC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5例MPPMC伴IMPC均见2种形态之间的移行过渡,微乳头周围黏液逐渐消失,形成IMPC。在MPPMC向IMPC转化后癌组织Ki-67的表达率显著增高。MPPMC组淋巴结转移率仅为12.5%,而MPPMC伴IMPC组淋巴结转移率高达80%。淋巴结转移灶中以IMPC形态为主。结论乳腺MPPMC与IMPC可能处于同一肿瘤谱系。MPPMC伴IMPC生物学行为更差,治疗原则要参照IMPC。
徐明叶曼娜汪成叶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