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强
- 作品数:111 被引量:348H指数:11
-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牡丹枝孢霉的检测方法及在油用牡丹红斑病诊断上的应用
- 本发明属于油用牡丹红斑病检测诊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牡丹红斑病的检测方法及在油用牡丹红斑病诊断上的应用。将筛选出针对牡丹红斑病菌的LAMP特异性引物直接用于建立的LAMP反应体系中并扩增目标DNA,通过目标DNA的凝胶电泳...
- 徐建强侯小改姜佳柴秋源罗诗瑶
- 番茄灰霉病叶片细胞间隙液的提取及注射技术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为便于研究双子叶植物病害寄主与病原的互作,以番茄为试验材料,探索了一种从双子叶植物叶片细胞中提取及注射细胞间隙液的方法。采用真空渗入离心法从番茄叶片中成功提取了细胞间隙液,并采用注射法将提取的液体从番茄叶背主脉处注射进番茄叶。观察发现,接种灰霉菌的病叶细胞间隙液可以激发叶片细胞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推测具有激发作用的是一种糖蛋白类物质,可能是来源于病原菌的效应分子。
- 侯颖徐建强宋冉林晓民
- 关键词:番茄灰霉病细胞间隙液过敏性反应
- 牡丹柱枝孢叶斑病化学防治药剂筛选的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以引起牡丹柱枝孢叶斑病的加拿大柱枝双孢霉(Cylindrocladium canadense)为试材,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菌丝干重法研究了3类8种杀菌剂对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并进一步采用插片法及染色法,研究了多菌灵、氟环唑及嘧菌酯对菌丝线性生长及菌落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苯并咪唑类、三唑类及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病菌菌丝的线性生长及菌丝干重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类杀菌剂均导致菌丝顶端分枝数增多、间距缩短;杀菌剂处理的菌落边缘菌丝茂密,放射性生长的幼龄菌丝束较少,向外扩展速度慢。3类杀菌剂对病菌都表现为抑菌作用,均可作为柱枝孢叶斑病化学防治的备选药剂而应用在牡丹病害的综合防控中。
- 徐建强杨改凤田娟康业斌
- 关键词:多菌灵氟环唑嘧菌酯
- 一种小麦茎基腐病菌的分离方法
- 一种小麦茎基腐病菌的分离方法,先采集小麦植株,在通风阴凉条件下摊开放置1-2天后,从基部第一、二茎节处变褐色部分剪取1.8-2.2㎝茎段;用清水冲洗,然后用75%酒精消毒15s,再用无菌水漂洗;之后放入底铺有无菌滤纸的培...
- 侯颖徐建强夏彦飞范倩倩范利峰
- 文献传递
- 一种苯酚降解菌Pseudoxanthomonas sp. BF-6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及途径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苯酚是最常见的有机污染物,为了获得降解苯酚的细菌,并探究其降解苯酚的特性和途径,采用连续富集和稀释平板分离,从农药厂活性污泥中得到一株能以苯酚作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菌株BF-6,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试验将该菌株鉴定为假黄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 sp.)。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菌株BF-6在温度为20-37℃和pH5.0-10.0范围内均可很好的降解苯酚;在此条件下,5%接种量的菌株BF-6在36 h内可将100 mg/L苯酚降解97.79%,96 h可将200 mg/L苯酚降解97.58%。经苯酚诱导后,菌株BF-6细胞粗酶液表现出苯酚羟化酶和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活性,表明菌株BF-6降解苯酚的途径为邻位途径。本研究为低浓度苯酚的微生物降解提供了新的菌种资源。
- 卫晓博侯颖程豪杰秦翠丽牛明福牛明福
- 关键词:苯酚降解特性降解途径
- 河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被引量:11
- 2018年
-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戊唑醇对2016年自该省11个县(市)分离的113株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结果表明,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最低抑制浓度为4μg·mL-1,对供试菌株的EC50值变化范围为0.010~0.237μg·mL-1,平均EC50为0.057±0.041μg·mL-1;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病菌群体中虽然出现了对戊唑醇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但仍有81.4%的菌株的敏感性频率呈正态分布,可将此部分菌株的平均EC50值(0.041±0.016μg·mL-1)作为小麦赤霉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LSD法)及SPSS聚类结果均显示,同一县(市)内的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差异较大,EC50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变化范围为1.10~14.23,而除周口沈丘及洛阳孟津菌株外,其余地区菌株对戊唑醇敏感性差异不明显,对戊唑醇的EC50平均值变化范围为0.038~0.101μg·mL-1,相差2.66倍;小麦赤霉病菌对戊唑醇与其对多菌灵、咯菌腈的敏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戊唑醇依然可以应用到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化学防治上,但生产中应持续监测病菌对药剂的敏感性变化。
- 徐建强张勇平忠良孙迪刘鹏飞杨霞李慧凯曹瑜林晓民
-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菌戊唑醇菌丝生长敏感基线
- 戊唑醇对假禾谷镰孢的抑制作用及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
- 2025年
- 小麦茎基腐病(Fusarium crown rot)是由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为主引起的土传病害,其侵染小麦产生各种毒素并造成小麦白穗现象,对小麦产量与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明确戊唑醇对F.pseudograminearum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抑菌作用与对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效果,本文研究了戊唑醇对F.pseudograminearum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芽管伸长、产孢的影响,建立了F.pseudograminearum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基线,并进行了戊唑醇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戊唑醇对F.pseudograminearum菌丝生长的EC_(50)值为(0.0560±0.0321)μg·mL^(-1),对F.pseudograminearum孢子萌发的EC_(50)值>50μg·mL^(-1);通过比较3株供试F.pseudograminearum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芽管伸长与产孢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发现孢子萌发的EC_(50)值最高,EC_(50)值>8μg·mL^(-1);芽管伸长与产孢的EC_(50)值最低,EC_(50)值<0.01μg·mL^(-1);且不同质量浓度戊唑醇处理使F.pseudograminearum菌丝、芽管与分生孢子均造成不同程度的畸形,戊唑醇质量浓度越高致畸作用越明显;430 g·L^(-1)戊唑醇悬浮种衣剂(Flowable concentrate for seed treatment,FS)对小麦不同生长时期小麦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拔节期时伊川试验田的相对防效为67.38%,新安试验田的相对防效为71.85%;灌浆后期时伊川试验田的相对防治效果为37.19%,新安试验田的相对防效为36.89%;乳熟期时伊川试验田的小麦白穗率均为6.30%,新安试验田的小麦白穗率为7.21%;430 g·L^(-1)戊唑醇FS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25 g·L^(-1)咯菌腈FS之间无显著差异;两种杀菌剂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千粒质量无显著变化,表明小麦经过戊唑醇FS拌种后不影响来年麦粒的质量。结果表明戊唑醇对F.pseudograminearum的菌丝生长、产孢和芽管伸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戊唑醇拌种可有效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研究结果为戊唑醇在小麦茎基
- 刘言段晓欣成泽珺高续恒宋雅静刘圣明郑伟徐建强
- 关键词:戊唑醇抑菌作用
- 禾谷镰刀菌β微管蛋白基因表达及条件优化
- 多菌灵是传统的、使用最广泛的杀菌剂。已有的研究表明:多菌灵在植物病原真菌体内的作用靶标是真菌的β微管蛋白,多菌灵同真菌β微管蛋白结合后,影响α、β两种微管蛋白聚合形成二聚体,从而阻止真菌细胞的有丝分裂。但这些证据大多来自...
- 徐建强张聪陈长军周明国
- 关键词:禾谷镰刀菌基因表达多菌灵植物病原真菌
- 文献传递
- 适宜金龟子绿僵菌产孢的发酵培养基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
- 适宜金龟子绿僵菌产孢的发酵培养基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涉及一种培养基;所述培养基,包括种子培养基和固体发酵培养基。所述种子培养基包括固体种子培养基和液体种子培养基;固体种子培养基中含有马铃薯汁1000mL、葡萄糖、KH<S...
- 侯颖徐建强林晓民刘圣明李晓艳
- 文献传递
- 小麦纹枯病菌对九种麦田除草剂的敏感性被引量:2
- 2013年
- 为了明确麦田除草剂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小麦纹枯病菌对九种麦田除草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酰胺类除草剂对小麦纹枯病菌毒力较强,异丙甲草胺、乙草胺、丁草胺的毒力(EC50)分别为56.0、83.5和142mg·L-1,病菌在含药培养基上易出现轮纹状菌落;二硝基苯胺类和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对纹枯病菌毒力较弱,在1 000mg·L-1时抑制率尚达不到50%,前者易使菌落发生扇形突变,且菌丝稀疏,后者对菌落形态无显著影响。
- 侯颖徐建强孟秀利张凯杨改凤
-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菌除草剂非靶标生物毒力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