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文丽
- 作品数:27 被引量:445H指数:13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中国大豆供给的生态足迹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近年来,随着大宗农产品贸易的迅速增加,农产品贸易引起的资源与环境效应评价日趋凸显。为定量反映我国大豆供给变化的环境效应,本研究使用改进的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我国1986~2009年的大豆供给的耕地足迹和能源足迹进行了定量测算,耕地足迹按照生产国单产进计算,能源足迹考虑了生产过程中化肥、机械投入和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结果表明:(1)我国大豆供给的耕地足迹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且进口引起的耕地足迹增速大于国内耕地足迹增速;(2)化肥及机械投入的不同是导致我国及进口来源国大豆能源足迹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3)对不同生产国的大豆耕地和能源足迹的对比表明,我国生产单位大豆隐含的耕地足迹和能源足迹均高于其他进口来源国,从资源利用角度而言,大豆国际贸易提高了全球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保证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强文丽刘爱民成升魁
- 关键词:生态足迹分析
- 冰冻圈人文地理环境研究:文献分析与主要研究领域特点
- 2025年
- 冰冻圈人文地理环境是研究冰冻圈区人类活动(人口、生计、文化、经济、政治等)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演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与冰冻圈科学、气候变化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紧密关联。该学科主要关注冰冻圈区人类活动、人类如何适应冰冻圈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综合影响。研究显示:(1)对1970—2024年间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原住民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与其他关键词关联度也最高,可持续发展、文化、气候变化适应、社区、健康紧随其后,这些关键词具有显著地位,是冰冻圈人文地理环境研究的重点和热点。(2)关键词聚类形成“气候变化适应、政治、可持续发展、原住民、航道、健康、食物安全、资源、文化和旅游”10个最具代表性的集群。(3)1990—2020年间,北极地区人口数量呈小幅减少趋势,青藏高原地区呈增长态势,受冰冻圈环境限制,人口跨区域迁徙较弱。(4)冰冻圈文化以海猎、狩猎、游牧传统文化为主,宗教以原始多神教为主,民族及其语言多元,受现代生活方式和气候变化影响显著。(5)环北极冰冻圈地区以传统驯鹿和渔业活动为主,矿产-油气资源开发主要由企业运营,海冰减少促进了环北极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青藏高原冰冻圈区经济结构以畜牧业为主。(6)冰冻圈旅游机遇与风险并存。气候变暖使冰冻圈旅游舒适度增加,环北极旅游可达性也在增强,但是中低纬地区冰雪资源受变暖影响显著,已危及滑雪旅游可持续性。(7)极地冰盖和海冰消融加速,增强了极地资源的可获取性。因涉及多国利益,各国都意图拓展领土或势力范围,获取更多资源,致使大国间博弈不断加强。中低纬冰冻圈地缘政治问题主要聚焦于“水冲突”。鉴于气候变化对冰冻圈人文地理环境影响显著,未来应多关注冰冻圈区原住民生计与福利水平提升、
- 王世金强文丽陆志波李春兰秦悦
- 关键词:冰冻圈人文地理
- 实物量与价值量加权的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分析被引量:13
- 2019年
- 用实物量与价值量对农产品贸易网络进行加权,可以揭示这种网络结构的变化特点,直观地表现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关系。本研究用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了八大类农产品两种贸易网络,结果表明:①30年来全球农产品实物总量增加了2.55倍,增长过程平稳;价值总额增加了1.98倍,呈波动上升态势,这充分表现出全球农业经济一体化的趋势。②拟合节点强度的累积分布曲线发现,其满足幂律分布。扩展指数α随时间推移增大,表明网络中各节点的异质性增强,"枢纽"节点的功能进一步强化。③30年来,主要的贸易连线发生了大的变化,中国逐渐成为农产品的最大需求方。④两种贸易网络反映出农产品的属性差异,但主要的贸易关系逐步趋同。
- 王祥牛叔文强文丽刘爱民成升魁邱欣
-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复杂网络实物量价值量幂律分布
-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青海云杉林近四十年动态变化分析被引量:12
- 2013年
- 数字化1960年测绘的祁连山地形图和基于知识规则分析祁连山1990年和2000年Landsat TM、ETM影像,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青海云杉林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主要分布在祁连山的东部和中部,即石羊河和黑河流域上游;1960年祁连山青海云杉林面积为1494.60km2,占整个保护区面积的5.456%。1990年青海云杉面积为1336.85km2,2000年青海云杉面积为1375.25km2,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保护区东、中、西段青海云杉动态变化趋势不同,1960年到1990年东段和中段区域青海云杉面积减少4%,而1990年到2000年中段面积增加,东段和西段青海云杉林分布面积减少;设立保护区对祁连山青海云杉的保护起到了明显的作用,遏制了青海云杉面积的减少并且部分地区分布面积得到扩展。
- 别强赵传燕强文丽何磊
- 关键词:青海云杉信息提取
- 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及其演化分析被引量:42
- 2018年
- 论文基于复杂网络视角,选择谷物、油料、纤维、糖料、果蔬、肉类6大类57种农产品,用1986—2013年间的贸易数据,构建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定量分析了这个复杂网络的特征和演化趋势。结果表明:1)1986—2013年,全球农产品贸易总量增加了2.26倍,其中油料作物增加幅度最大,增加了4.97倍。参与到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中的国家(地区)逐年增多。2)拟合节点累积度分布的幂函数曲线,表明全球农产品贸易节点度分布具有不均匀性,节点度小的节点数量多,节点度大的节点数量少,满足幂律分布。"枢纽"节点不断成长。3)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密度上升、平均路径长度下降、多元化趋势加强、网络结构复杂化等特征日益突出。4)我国农产品进口来源国(地区)集中程度较高,农产品进口潜在风险较大。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拓展进口来源国(地区)的数量,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另一方面强化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范风险,保障粮食安全。
- 王祥强文丽牛叔文刘爱民成升魁李真
-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农产品贸易复杂网络幂律分布粮食安全
- 食物贸易视角下的全球食物供需平衡及其演化分析被引量:10
- 2020年
- 用食物供给量与生产量分别表示食物的可及性与自给率,其差值可表示食物贸易量,以人均每天卡路里为单位进行的折算可以更好地反映膳食营养的变化。从食物贸易视角分析了28年来食物供需平衡状况,结果表明:(1)1986—2013年,全球食物贸易量增加1.5倍;食物总产量增加0.75倍,贸易量在总产量中的比例增加约8个百分点,相当于7.9×10~8t食物进入国际市场,这成为改善膳食结构的重要因素。(2)28年来,食物可及性与自给率呈上升趋势,全球绝大部分人口已经达到最低2200 kal的营养标准。(3)食物可及性、自给率、贸易量均存在地域差异,非洲及南亚的部分国家是低值地区。(4)总体来看,全球人均每天热量与蛋白质供给量增加。低收入国家增速最快,中等收入国家增速次之,高收入国家增速最慢。但非洲、东南亚等地的一些欠发达国家仍未达到最低的营养标准,全球仍有一部分人处于营养不良状态。
- 王祥牛叔文强文丽刘爱民成升魁邱欣李凡
- 关键词:卡路里蛋白质
- 兰州—西宁城市群工业污染集聚格局及其空间效应被引量:24
- 2020年
- 采用空间分析技术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10—2017年兰州—西宁城市群工业污染集聚格局及其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工业污染集聚格局具有"中心高边缘低"和"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工业污染集聚高值区和低值区基本保持稳定,具有"路径依赖"特征。②工业污染集聚格局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工业污染集聚的热点区和次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兰州市和西宁市所辖的工业核心县(区),冷点区和次冷点区主要集中在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州和海东市所辖的工业欠发达县(区)。③工业污染集聚存在空间溢出性,工业污染集聚与人口密度、经济水平、工业集聚、产业结构之间呈现正相关性,与技术水平之间呈现负相关性。④工业污染集聚不仅受本县(区)人口密度、经济水平、技术水平、工业集聚、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受其相邻县(区)工业污染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冲击。研究认为,城市群内各县(区)应加强工业项目协调发展,促进污染联防共治,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
- 贾卓强文丽王月菊李恩龙陈兴鹏
- 关键词:空间计量模型空间溢出效应
- 基于多目标的中国食物消费结构优化被引量:32
- 2021年
- 随着食物生产及消费系统的变革,可持续的食物消费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议题。1978—2017年中国人均食物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导致人均食物消费的水资源消耗量、耕地资源需求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均呈增加趋势。因此,本文利用多目标规划方法,在满足膳食营养需求的基础上,探讨经济及资源环境成本最小的食物消费结构。研究结果表明:①在仅考虑热量、蛋白质及脂肪等宏量营养素约束时,得到的食物消费结构较为单一,而加入微量营养素约束时,食物结构多样性显著增加,但食物消费比例仍需优化;在营养组成和食物结构双重约束下所得的食物类别及消费量均趋于合理。②优化的食物消费结构与中国当前消费相比,畜禽肉类在热量和蛋白质供给中的比重显著下降,豆与坚果类和奶类在蛋白质供给中的比重增加。③与中国当前及其他典型食物消费结构相比,优化的食物消费结构在满足营养的基础上,经济及资源环境成本均较低,表明该优化结构满足可持续食物消费的目标。④优化的食物消费结构将使中国人均食物消费的水资源消耗量、耕地资源消耗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分别减少312.2 m^(3)/年、256.0 m^(2)/年、425.1 kg/年。中国的现状是农业资源日益稀缺,通过倡导合理的膳食结构,不仅能够有效减轻资源环境压力,而且对食物消费引发的各类健康隐患具有改善意义。
- 张翠玲强文丽牛叔文王睿张赫成升魁李凡
- 关键词:食物安全经济成本
- 我国大宗农产品贸易格局及对外依存度研究——基于虚拟耕地资源的分析和评价被引量:35
- 2017年
- 我国已成为农产品进口大国,而所有农产品中都隐含有一定的耕地资源,论文基于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的分析和评价,系统研究了我国大宗农产品贸易格局及对外依存度。论文所涉及的大宗农产品及其制品主要是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包括粮食、油料、木薯、植物油、棉花、糖、饲料粕类等7大类,24个具体品种,以2000—2016年分国别的贸易数据为基础,从消费者的角度对大宗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贸易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宗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量由2000年的675×10~4 hm^2增加到2016年的5 928×10~4 hm^2,其中美国和巴西是中国农产品虚拟耕地进口量最大的国家,进口量分别由2000年的342×10~4 和146×10~4 hm^2,增加到2016年的2 101×10~4 和2 192×10~4 hm^2,占我国虚拟耕地进口总量比例超过70%;2016年农业耕地资源对外依存度达到30.5%,对巴西和美国的依存度分别为11.3%和10.8%。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耕地资源紧张的压力,保证了粮食安全。
- 刘爱民薛莉成升魁强文丽杨晓贾盼娜
- 关键词:大宗农产品对外依存度
- 中国大豆资源的虚拟土贸易及进口依存度分析被引量:22
- 2011年
- 论文把大豆、豆粕和豆油及其它大豆加工制成品等统称为大豆资源,而豆粕和豆油是两大最主要的大豆加工制品。受中国耕地资源限制和国际大豆市场的影响,中国大豆产量徘徊不前;而随着饲料业、畜牧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植物油需求的增加,国内对大豆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大豆及其加工制品的进口量也逐年增加。包括大豆资源在内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均含有一定的虚拟土。根据生产地生产该产品实际所需要的土地资源数量计算,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虚拟土贸易的实际状况;而根据需求地生产该产品所需要的土地资源数量计算,可以反映进口国家(或地区)土地资源节约的真实情况。论文首先从理论上研究了大豆资源虚拟土的量化方法,并计算了不同国家大豆资源的虚拟土含量。然后分析了中国2000—2009年大豆资源国际贸易下隐含的虚拟土贸易、耕地资源节约以及进口依存度。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国大豆、豆粕和豆油的虚拟土含量分别为0.60、0.50和1.24 hm2/t,而世界平均含量分别为0.43、0.34和0.89 hm2/t;②中国大豆资源的虚拟土实际净进口量由2000年的413.54×104hm2增加到2009年的1 729.14×104hm2,2009年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的进口比重分别为44.5%、37.4%和15.4%;③中国耕地资源的实际节约量由2000年的687×104hm2增加到2009年的2 851×104hm2。大豆资源虚拟土贸易的进口依存度由42.0%提高到76.1%,2009年中国对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的进口依存度分别为36.1%、28.1%和12.4%。
- 王维方刘爱民强文丽
- 关键词:自然资源学大豆资源进口依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