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颂
- 作品数:31 被引量:106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南京军区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十一五”计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生物学电子电信更多>>
- 一种体外扩增γδT细胞的新方法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γδT细胞扩增方法。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与用唑来膦酸预处理过的未成熟DCs按10:1混合,在含IL-2 400 U/ml和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倍数。用流式细胞仪对γδT细胞进行表型分析并检测其细胞内的颗粒酶B、穿孔素和CD107a含量。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LDH)检测细胞杀伤活性。结果:经唑来膦酸预处理的树突状细胞与自身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到11天时γδT细胞增殖倍数达到(120±15)倍,第8天和11天γδT细胞百分率分别达到70.26%±3.56%、90.11%±4.67%。γδT细胞细胞内颗粒酶B、穿孔素及CD107a在第8天时分别为81.66%±4.32%、86.62%±5.21%和80.12%±3.78%,均高于对照组。培养的γδT细胞对SGC-7901、SW-1990、SW-480肿瘤细胞株杀伤活性至第8天时达到峰值。结论:此法能有效诱导γδT细胞体外扩增,培养的γδT细胞颗粒酶B、穿孔素及CD107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 吕小婷刘军权周忠海陈玲张娟张颂黄菲陈复兴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唑来膦酸ΓΔT细胞免疫治疗
- 阿司匹林对人γδT细胞杀伤消化系统肿瘤细胞的影响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人γδT细胞杀伤消化道肿瘤细胞株的影响。方法:用异戊烯焦磷酸法体外扩增人外周血γδT细胞。用不同浓度的阿司匹林诱导γδT细胞和消化道肿瘤SGC-7901、SW-1990、SW-480、SW-1116、LOVO细胞株,用乳酸脱氢酶法测定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阿司匹林诱导前后的γδT细胞和SGC-7901、SW-1990、SW-480、SW-1116和LOVO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γδT细胞培养10d时从扩增前4.21%增加到70.35%。阿司匹林0.4~0.8mmol/L诱导24h后的γδT细胞对5种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最高,浓度超过3.2mmol/L时杀伤活性呈下降趋势;SGC-7901、SW-1990、SW-480、SW-1116和LOVO细胞经不同浓度的阿司匹林诱导24h后除药物浓度在0.4mmol/L时γδT细胞对SW-480、SW-1116和LOVO细胞株的杀伤活性略有增强外,其他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3.2mmol/L阿司匹林对γδT细胞诱导24h的凋亡率(52.71%)明显高于SGC-7901、SW-1990、SW-480、SW-1116和LOVO细胞株(分别为7.88%、8.89%、6.21%、4.47%和%3.67)。结论:阿司匹林在临床常规使用的药物浓度时可增强γδ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作用,超过这一浓度可明显抑制γδT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杀伤活性及增加γδT细胞的凋亡率,而对SGC-7901、SW-1990、SW-480、SW-1116和LOVO细胞株作用不明显。
- 刘军权陈复兴朱斌张颂张娟陶征中李佚
- 关键词:ΓΔT细胞阿司匹林
- 自身γδT细胞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观察γδT细胞和HepG212115细胞共培养后对其HBV复制和HBeAg表达的影响。评估用γδT细胞过继回输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在体外用异戊希焦磷酸法和IL-2激活人外周血PBMCs,细胞经10 d培养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前后γδT细胞含量和Perforin、GranB、NKG2D表达量;将γδT细胞与HepG212115细胞按一定比例共孵育培养后,ELISA法测定上清中HBeAg的表达。将培养10 d的γδT细胞回输给患者;患者一个疗程接受γδT细胞总数在0.8×1010~7.0×1010。结果培养10 d时γδT细胞数为91.27%,其细胞表达的Perforin、GranB、NKG2D分别为和62.8%、72.7%和60.8%。所扩增的γδT细胞能够部分抑制HepG212115细胞中HBeAg的表达。治疗前138例HBeAg阳性者,治疗后有76例HBeAg(55.1%)转阴。总有效率为77.51%。结论γδT细胞能够降低HepG212115细胞中HBeAg表达;用自身γδT细胞过继回输治疗乙型肝炎后患者的HBeAg+HBV-DNA转阴率达74%。该治疗无毒副作用,对乙型肝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刘庆德王洪旗姬会春张颂周燏朱云孙阳刘军权
- 关键词:乙型肝炎ΓΔT细胞免疫治疗
- 抗CD28单抗和IL-15对CIK增殖和杀肿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CIK是肿瘤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中的免疫效应细胞。为使CIK在实验室里能被更有效地诱导增殖并赋予其更强的杀肿瘤效应,我们在CIK常规培养环境中加入抗CD28单抗和IL-15,探讨抗CD28单抗和IL-15对CIK增殖和杀肿瘤效应。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预先以常规方法诱导CIK,然后加入抗CD28单抗和IL-15与CIK共培养。用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计数CIK增殖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IK中粒酶B、穿孔素和CD107a等分子的表达率;用ELISA方法检测CIK分泌IL-10、IL-12、INF-γ和TNF-α水平;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CIK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乳腺腺癌细胞株(MFC-7)和人黑素瘤细胞株(HME1)的杀伤活性。PBMC经常规CIK诱导培养以后再加入抗CD28单抗和IL-15与对照组比较,前者细胞增殖率明显增强(P<0.05);在CIK培养体系中加入抗CD28单抗和IL-15可促进颗粒酶B、穿孔素和CD107a等分子的表达率进一步增强(P<0.05);加入抗CD28单抗和IL-15,培养8d后CIK对A549、MFC-7和HME1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82.2%、59.3%和70.6%,与对照组(分别为60.9%、49.6%和48.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培养体系中加入抗CD28单抗和IL-15,培养8d后其细胞因子IFN-γ、TNF-α分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IL-10和IL-12的分泌量未见显著差异(P>0.05)。实验说明在CIK培养体系中加入抗CD28单抗和IL-15可增加CIK增殖率并提高其抗肿瘤效应。
- 刘军权朱云陈复兴周燏杨宛莹吕小婷张颂陶征中李昳唐莉
- 关键词:IL-15CIK增殖抗肿瘤活性
- 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与高斯过程回归混合的关键因素筛选方法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与高斯过程回归的关键因素筛选方法,属于数据分析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构建实验观测数据集,并设定数据量阈值;根据实验观测数据的数据量选择灵敏度分析方法;基于实验观测数据集构建支撑向量集;利用支...
- 李文璋陶业荣李鹏飞唐川王军卢杰张颂陈远征王凤杰
- 吡罗昔康提高γδT细胞杀伤胃癌细胞的机理研究
- 刘军权陈复兴巩新建陶征中李慧忠蔡凯张宝福张颂张娟
- 尼美舒利提高γδT细胞杀伤胃癌细胞的机制探讨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尼美舒利对人γδT细胞功能影响。方法:按常规方法培养γδT细胞,收集培养第9天的γδT细胞用不同浓度的尼美舒利(分别为0.25、0.5、1、2、4μmol/L)诱导24 h后收集培养上清液检测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2,沉淀细胞流式细胞测定穿孔素、粒酶B和NKG2D,LDH法检测γδT细胞杀伤胃癌细胞活性。结果:经尼美舒利诱导后γδT细胞穿孔素、粒酶B表达量(分别为62.8%和72.7%)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1.4%和60.9%)P<0.05,尤其尼美舒利浓度在1μmol/L时最显著;经尼美舒利诱导后γδT细胞分泌IFN-γ和TNF-α浓度(分别为262.3 ng/L和177.5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96.1 ng/L和158.5 ng/L)P<0.05;分泌的IL-12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γδT细胞杀伤胃癌细胞SGC-7901和BCG-823的活性在1μmol/L时最高(分别为73%和70%),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4%和53%)P<0.05。结论:经尼美舒利诱导后γδT细胞的穿孔素、粒酶B含量和γδT细胞杀伤胃癌细胞SGC-7901、BCG-823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培养上清液中IFN-γ和TNF-α浓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为临床尼美舒利预防和治疗消化道肿瘤提供了实验依据。
- 刘军权陈复兴巩新建李慧忠蔡凯张宝福张颂张娟
- 关键词:尼美舒利
- 基于多模式匹配和关联约束的协议识别方法与系统
-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多模式匹配和关联约束的协议识别方法与系统,属于协议识别技术领域。包括:从一个标准协议中提取出多个标准协议特征序列,并将所述多个标准协议特征序列存储至标准协议库;提取所述多个标准协议特征序列之间的关联关系...
- 李鹏飞王军张祥虎陶业荣晋伊灿李文璋唐川张颂郭晋卢杰
- 阿司匹林对人γδT细胞和消化系统肿瘤细胞的作用比较
- 2009年
-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对人γδT细胞和5株消化系统肿瘤细胞株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阿司匹林诱导γδT细胞和消化系统肿瘤SGC-7901、SW-1990、SW-480、SW-1116、LOVO细胞株,用MTT法检测阿司匹林对这些细胞的抑制率和用乳酸脱氢酶法测定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前后的γδT细胞和SGC-7901、SW-1990、SW-480、SW-1116和LOVO细胞凋亡率。结果:培养前γδT细胞数为5.12%,CD44表达5.13%;培养10d时γδT细胞数为91.27%,CD44为94.00%。阿司匹林在3.2mmol·L-1时对γδT细胞的生长抑制率达41.3%,明显高于对SGC-7901、SW-1990、SW-480、SW-1116和LOVO细胞株抑制率(分别为19.6%,11.8%,9.2%,6.4%和1.6%)。0.4~1.6mmol·L-1阿司匹林诱导24h后的γδT细胞对5种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最高,浓度超过3.2mmol·L-1时杀伤活性呈下降趋势;SGC-7901、SW-1990、SW-480、SW-1116和LOVO细胞经不同浓度的阿司匹林诱导24h后γδT细胞对其杀伤活性除SW-1116和LOVO细胞株略有增强外,其他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3.2mmol·L-1阿司匹林对γδT细胞诱导24h的凋亡率(52.7%)显著高于SGC-7901、SW-1990、SW-480、SW-1116和LOVO细胞株(分别为7.9%,8.9%,6.2%,4.5%和3.7%)。结论:阿司匹林在临床常规使用的药物浓度时对5种肿瘤细胞株和γδT细胞无抑制作用,但能增强γδT细胞杀伤5种肿瘤细胞株活性,超过这一浓度可明显抑制γδT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杀伤活性及增加γδT细胞的凋亡率,而对5种肿瘤细胞株作用不明显。这一结果为临床阿司匹林预防消化道肿瘤的用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 刘军权陈复兴朱斌张颂张娟孙蕾清陈桂林冯霞
- 关键词:ΓΔT细胞阿司匹林SW-480
- 吡罗昔康提高γδT细胞杀伤胃癌细胞作用的机制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吡罗昔康提高γδT细胞杀伤胃癌细胞作用的机制。方法按常规方法培养γδT细胞;在培养第9天的γδT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吡罗昔康(分别为0.01、0.02、0.04、0.08、0.16 mmol/L)诱导,24 h后收集培养上清液用于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2(IL-12)检测,沉淀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穿孔素、粒酶B和NKG2D及用LDH法检测γδT细胞杀伤胃癌细胞活性。结果吡罗昔康浓度为0.04 mmol/L时诱导的γδT细胞穿孔素和粒酶B分别为78.7%和71.8%,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1.4%和60.9%)。吡罗昔康能显著抑制γδT细胞NKG2D的表达,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作用越明显。γδT细胞经吡罗昔康诱导24 h后,培养上清液中IFN-γ和IL-12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变化;但能抑制TNF-α的分泌,并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明显。γδT细胞杀伤胃癌细胞BCG-823的活性在0.04 mmol/L时最高(75%),明显高于对照组(58%)。结论经吡罗昔康诱导后γδT细胞杀伤BCG-823活性明显增高的机制可能与γδT细胞表达较高浓度的穿孔素和粒酶B有关。
- 王婷滕达陈复兴陶征中吕小婷李佚张颂刘军权
- 关键词:吡罗昔康NKG2DΑ-肿瘤坏死因子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