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改连
- 作品数:129 被引量:295H指数:9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卫生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政治法律更多>>
- 多发性肌炎合并重症肌无力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 对本院收治1例多发性肌炎(PM)合并重症肌无力(GM)患者资料进行分析,该患者以四肢近端肌痛、肌无力起病,渐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构音障碍,肌酶升高,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核磁示四肢近端诸组成肌肉呈多发长T1、长T2...
- 车国柱郭乾育张改连
- 关键词: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胸腺瘤
- 以多关节肿痛为突出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一例被引量:3
- 2008年
-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B淋巴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以60~70岁发病居多,是一种较易发生于老年人的恶性肿瘤。常表现为骨痛、贫血、肾脏损伤等。而以对称性多关节肿痛为突出表现者却极为罕见,临床常易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RA),本科收治1例以对称性多关节肿痛为突出表现的MM,现报告如下。
- 石磊李小峰张莉芸茹晋丽张改连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多关节肿痛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B淋巴细胞肾脏损伤
- 布氏杆菌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报道被引量:4
- 2019年
- 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性疾病,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布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可侵及全身各个系统,易被误诊误治。本文报道1例以发热伴全血细胞减少首诊,后确诊为布病同时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经过及随访,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治意识。
- 苏雅珍张莉芸张改连许珂
- 关键词:布氏杆菌病噬血细胞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以骨关节症状为突出表现的布氏杆菌病六例被引量:2
- 2013年
- 例1男,43岁,城镇居民,因腰骶痛1个月入院,伴夜间翻身困难、晨僵、腹股沟区疼痛、足跟痛,门诊以脊柱关节病收入院。查体脾肿大,腰椎活动受限。辅助检查:红细胞沉降率(ESR)38mm/1h,C反应蛋白(CRP)6.5mg/L,
- 王建梅张莉芸张改连马丹郭乾育
- 关键词:布氏杆菌病骨关节症状红细胞沉降率脊柱关节病C反应蛋白腰椎活动
- 白塞病血循环内皮微粒的检测及临床意义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内皮微粒不仅可以反映内皮细胞的激活或损伤状态,而且可以调节炎症反应、凝血和血管功能。本研究主要探讨内皮微粒是否可以评估白塞病系统受累情况及作为疾病活动度的新指标。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9例白塞病患者,37例高血压病患者和30名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浆中CD31~CD42b?内皮微粒水平。各组计量资料以互±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方差分析,采用Spearman/Pearson进行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白塞病患者血浆内皮微粒水平[(7.62±0.59)%]高于高血压组[(6.19±1.28)%]和健康对照组[(1.28±0.23)%](F=6.845,P〈0.05),且与疾病活动度评分呈正相关(r=0.802,P〈O.05)。有血管和消化系统受累白塞病患者血浆内皮微粒水平较无血管和消化道受累患者升高(t=4.707,2.673;P〈0.05)。结论白塞病患者血浆内皮微粒升高,且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提示其可能成为预测白塞病疾病活动度新的指标;内皮微粒水平升高,提示血管、消化系统受累风险增加。
- 范秋玉许珂张莉芸张改连马丹刘樱乔鹏燕李娟侯睿宏
- 关键词:贝赫切特综合征内皮微粒内皮功能损伤疾病活动度
- 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
- 赵华明茹晋丽李小峰罗静张改连吕志勤李园
- 脂联素在干燥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 2014年
- 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以破坏外分泌腺为主的自身免疫病,腺体中除了大量的淋巴细胞外同时存在脂肪细胞浸润。脂联素(adiponectin)是一种重要的脂肪细胞因子家族成员,是有脂肪细胞专一分泌的多功能激素蛋白。脂联素在炎症和免疫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脂联素在SS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脂联素与自身免疫性炎症1.1脂联素及其受体:脂联素作为一种多功能激素蛋白。
- 陈孟许珂张莉芸张改连
-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脂肪细胞因子免疫病理外分泌腺免疫性炎症脂联素水平
- 肝豆状核变性1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提高早期诊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5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15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最小发病年龄10岁,最大发病年龄49岁,平均发病年龄20. 7岁。临床分型以脑型及肝型为主,分别占46. 7%(7/15)及26. 7%(4/15)。33. 3%(5/15)曾被误诊。所有患者K-F环检查阳性(100%),血清铜蓝蛋白降低(100%)。11例患者接受青霉胺治疗,90. 9%(10/11)有效; 4例使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3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肝豆状核变性多发于青少年,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临床医生应提高对罕见表现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治率,部分患者无法耐受传统治疗方式,需寻求新的治疗手段。
- 段姣妞张莉芸侯睿宏马丹张改连许珂
-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 炎性关节炎治疗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 第一部分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治疗银屑病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1.评价甲氨蝶呤(MTX)、来氟米特(LEF)、MTX和LEF减小剂量后联合治疗(MTX+LEF)对银屑病关节炎(PsA)关节病变的临床疗效; ...
- 张改连
- 关键词:关节炎来氟米特类风湿活动性
- 银屑病关节炎药物治疗新进展被引量:9
- 2006年
- 银屑病关节炎是一种与银屑病相关的炎性关节病,其治疗一直困扰着临床风湿病学家。本综述介绍了包括非甾体抗炎药、传统的改变病情抗风湿药物及糖皮质激素在内的传统治疗,并重点介绍了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为主的生物制剂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 张改连黄烽
- 关键词:银屑病关节炎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