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
- 作品数:125 被引量:364H指数:16
-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专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光周期和温度协同变化对布氏田鼠产热能力和能量代谢水平的影响
- 为探讨在渐变的光周期和温度条件下,动物产热能力和能量代谢水平的适应性变化,以室内饲养的雄性成年布氏田鼠为实验对象,测定了动物的体重、静止代谢率和能量代谢水平的每周变化情况及实验结束时主要产热器官的重量变化。实验组
- 张志强张丽娜王德华
- 关键词:布氏田鼠光周期静止代谢率代谢水平
- 黑斑侧褶蛙消化道重量及长度的性别和季节差异被引量:7
- 2014年
- 消化道是联系脊椎动物能量摄入和能量支出之间关系的纽带,其重量和长度对外界环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弹性(flexibility)。以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山东聊城地区2012年夏季(16只,8♀/8♂)、秋季(19只,9♀/10♂)及翌年春季(17只,8♀/9♂)其体重、体长、胴体湿重和干重系数、总消化道及各段(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的湿重、干重和长度系数的性别和季节差异(双因素方差分析),对有性别差异的指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了雌、雄蛙的季节差异。结果显示,1)雌蛙的体重、体长均高于雄蛙,都在秋季最高,春季或夏季最低;雄蛙的胴体湿重系数高于雌蛙,夏季高于秋季;胴体干重系数既无性别差异,也无季节差异。2)除食道湿重系数无性别差异外,雌蛙总消化道及各段的湿重系数均高于雄蛙;除胃湿重系数无季节差异外,春季或秋季的总消化道及各段的湿重系数都高于夏季;雌蛙的总消化道干重和胃干重系数高于雄蛙,食道、小肠和大肠的干重系数无性别差异,所有的干重系数均无季节性差异。3)除雌蛙的大肠长系数高于雄蛙外,总消化道及各段的长度系数均无性别差异,春季和秋季的总消化道长、食道长及胃长系数均高于夏季,小肠长和大肠长系数均无季节性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季节更替,黑斑侧褶蛙消化道各段的重量和长度表现出一定的弹性特征,这与各器官的功能及其生活环境的多样性是相适应的。
- 金晨晨张志强
- 关键词:黑斑侧褶蛙消化道性别
- 变态期花背蟾蜍蝌蚪对植物血凝素的反应模式及其生态学意义被引量:12
- 2017年
- 以戈斯纳(Gosner 1960)分期表为标准,以花背蟾蜍(Pseudepidalea raddei)蝌蚪为研究对象,在46期蝌蚪小腿部位注射20μL不同浓度(1、2.5和5 mg·mL^(-1))的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PHA-P)溶液,对侧同部位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溶液,测定了注射前(0 h)及注射后3、6、9和12 h被注射部位组织厚度的变化情况,确定了蝌蚪对PHA-P反应的最适浓度;在最适浓度条件下,比较了37、42、44和46期蝌蚪对PHA-P的反应强度和持续时间。结果表明:46期蝌蚪对3种不同浓度的PHA-P溶液的反应无显著性差异,但反应峰值有先后,2.5 mg·mL^(-1)为最适注射浓度;42期蝌蚪在注射后3 h达反应峰值,而37、44和46期分别在注射后3~6、3~9及3~12 h出现反应峰值;37期蝌蚪对PHA-P的反应峰值高于46期,但与42和44期的蝌蚪无显著性差异;花背蟾蜍蝌蚪对PHA-P的反应模式随不同发育阶段而变化,42期为反应迅速、持续时间短的单峰值,其他水生阶段反应峰值有后延现象,且在登陆后反应峰值强度下降、持续时间延长,这可能与陆地多变的环境条件有关。
- 高慧清张琼文孙思琪连丽燕王红张志强
- 关键词:花背蟾蜍植物血凝素
- 禁食对大鳞副泥鳅形态学及各型白细胞百分比的影响
- 2018年
- 为探究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对饥饿胁迫的响应,测定了自由取食组、禁食3 d组、7 d、21 d和28 d组其体重与体长的比值(重长比)、比肝重和比脾重指数、各型白细胞的百分比及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N/L)的比值的变化。重长比随饥饿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比脾重无组间差异(P>0.05),比肝重在禁食21d后显著下降(P<0.05)。单核细胞的百分比自由取食组显著高于禁食21d组(P<0.05);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百分比自由取食组与其他组间均无显著差异,但嗜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禁食21 d组显著高于禁食21 d、7 d和28 d组(P<0.05),淋巴细胞的百分比禁食21 d组显著低于禁食7 d和28 d组(P<0.05)。N/L的比值自由取食组与其他组间均无显著差异,但禁食21 d组显著高于禁食7 d和28 d组(P<0.05)。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通过降低的重长比和比肝重来响应禁食的影响,各型白细胞的百分比和N/L的比值的变化趋势多样,这可能与各自的生理功能有关。
- 张志强张琼文孙思琪王淑荷王嘉丰张云龙
- 关键词:脾脏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禁食
- 运用血液指标和杀菌能力测定推进动物学设计性实验改革的实践与体会被引量:6
- 2020年
- 结合新兴学科免疫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围绕动物学设计性实验的开设现状,阐述了开设设计性实验的必要性,总结运用血液指标和杀菌能力测定推进动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做法与体会。基于低年级本科生具有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的潜力,建议增加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 张云龙袁小琛朱若林杨启超张志强
- 关键词:采血技术
- 中华蟾蜍脏器大小的性别和季节变化
- 内脏器官大小与动物的生理状态和营养状况有关,具有可塑性.当前,两栖动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胁迫压力,但尚缺少季节性环境条件下的生理适应性研究.以捕自安徽省蒙城县郊外(116.55°E、33.25°N)...
- 金晨晨张志强
- 3至50日龄滑鼠蛇消化道生长抑素细胞形态和分布密度的变化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究胚后发育50日龄内滑鼠蛇(Ptyas mucosus)关键生活史阶段消化道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细胞形态和分布密度的变化。方法用ABC免疫组化法鉴别和定位50日龄内6个发育阶段消化道不同部位的SS细胞。结果SS细胞形态多样,散在或聚群分布于黏膜层或腺上皮细胞之间。除40日龄组外,3、7~10、20、30和50日龄组的分布密度胃底或幽门最高,十二指肠、食道或空肠最低;食道40日龄组高于20和30日龄组,十二指肠40、50日龄组显著高于3、7~10日龄组,胃底、空肠和直肠分别在20、20和50、30、40和50日龄组最高,均在3日龄组最低,贲门、幽门和回肠无日龄差异。结论滑鼠蛇消化道SS细胞见于胚后发育早期,形态多样,分布密度多变,这可能与其平衡胃肠激素含量和保护肠道细胞的功能有关。
- 伍亮刘溯源姚利杨会会汪寅张志强
- 关键词:消化道生长抑素分布密度胚后发育
- 野生长爪沙鼠分子产热能力的季节性变化
- 长爪沙鼠是栖息于内蒙古荒漠和半荒漠草原不冬眠的群居性鼠种,主要以植物的种子为食.本文整合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等不同层次水平的变化特征,探讨了野生长爪沙鼠季节性产热能力的变化和性别差异。动物分别于2004年8月(夏...
- 张志强王德华
- 关键词:长爪沙鼠
- 安徽省农田害鼠种群动态的生理机制研究展望
- 安徽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田鼠害发生较为频繁,常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针对我省农田害鼠的主要类群,结合国内外的最新文献资料,从生理生态学与种群生态学界面研究的角度,介绍了免疫能力与种群动态的关系,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 张志强
- 关键词:农田生理机制
- “藕—泥鳅—牛蛙—猪粪”种养结合高效循环利用技术模式被引量:2
- 2014年
- 开展"藕—泥鳅—牛蛙—猪粪"种养结合高效循环利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塘藕、泥鳅、牛蛙销售收入合计459 678.8元,总成本179 960元,总利润279 718.8元,投入产出比高达1∶2.55,平均收入245 818元/hm2,利润149 582.2元/hm2,远远高于一般种植模式,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 张汉勤张志强吴延明曾祥明万全
- 关键词:泥鳅牛蛙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