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占峰

作品数:27 被引量:265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青海省科技厅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9篇气候
  • 6篇气象
  • 5篇降水
  • 4篇气候变化
  • 3篇地温
  • 3篇盆地
  • 3篇气温
  • 3篇气象要素
  • 3篇柴达木盆地
  • 2篇深层地温
  • 2篇气候特征
  • 2篇气候资源
  • 2篇气象资料
  • 2篇总辐射
  • 2篇污染
  • 2篇污染物
  • 2篇降水量
  • 1篇地面气象
  • 1篇地面气象资料
  • 1篇电导

机构

  • 26篇中国大气本底...
  • 12篇青海省气候中...
  • 11篇青海省气象信...
  • 3篇青海省气候资...
  • 3篇青海省人工影...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青海省黄南藏...

作者

  • 27篇张占峰
  • 16篇张焕平
  • 8篇汪青春
  • 4篇张焕萍
  • 4篇邵玉红
  • 3篇金惠瑛
  • 2篇赵玉成
  • 2篇德力格尔
  • 1篇刘珍花
  • 1篇祁如英
  • 1篇唐红玉
  • 1篇朱彬
  • 1篇秦宁生
  • 1篇杨英莲
  • 1篇温玉璞
  • 1篇王红磊
  • 1篇陈芳
  • 1篇蔡永祥
  • 1篇甘露

传媒

  • 9篇青海气象
  • 4篇青海环境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青海科技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冰川冻土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气象科技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3
  • 4篇2001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宁市两种辐射观测仪器资料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本文通过对西宁站2002年、2003年两种不同型号的自动辐射观测资料中的总辐射、净辐射各时月平均值、日总量值、日最大值的对比分析,初步分析了两种仪器误差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两种仪器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仪器的密封是造成两种仪器误差的主要原因,两种仪器安装装置的不同是造成两者净辐射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张占峰张焕萍
玉树站太阳总辐射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对玉树站1961—2010年实测太阳总辐射资料分析表明,玉树太阳总辐射50年来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方差分析表明,玉树站的太阳总辐射突变点出现在1978年,此前总辐射量呈增加趋势,1978年以后,总体呈减少趋势,太阳总辐射处于相对偏少的时段,突变年后比突变年前平均年总辐射量减少了583.89MJ/m2.玉树各月总辐射减少幅度各不同,8月减少幅度最大,6月减少幅度最小.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与太阳总辐射的变化趋势一致.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可知,玉树站总辐射和年平均气温、夏季降水量、年蒸发量均呈负相关.若总辐射减少100MJ/(m2·a),年平均气温将升高0.03℃,5—9月降水量将增加3.0mm,年蒸发量将增加21.0mm.
张焕平张占峰汪青春
关键词:太阳辐射气候变化方差分析
三江源区的气候资源及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利用三江源区18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月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资料,探讨了源区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引用已有成果,评估了各地风能资源状况。结果表明:三江源区热量、水分资源分布的特征大体是一致的,即由东南部海拔和纬度较低的河谷地带逐渐向西北部海拔和纬度高的高原腹地减少,光照资源的分布与水分资源的分布正好相反,五道梁—沱沱河一带及其西侧为高值区,而久治—班玛一带为低值区。风能资源除五道梁和沱沱河分别属于丰富区和较丰富区外,大部分地区属风能可利用区、季节利用区和贫乏区。三江源区近50年来热量资源增加明显,光照资源也呈增加趋势;水分资源虽冬、春季增加显著,但夏、秋季和全年降水无明显的变化。
张占峰张焕平汪青春
关键词:长江黄河
格尔木地区散射辐射变化特征被引量:3
2015年
利用1961—2012年格尔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散射辐射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52年格尔木地区散射辐射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幅为98.37 MJ·m-2/10a(P<0.05);散射辐射年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年最高值为333.32 MJ/m2,约占年总量的13%,最低值为108.35 MJ/m2,仅占年总量的4%。散射辐射夏季日总量(14.67 MJ/m2)约为冬季日总量(6.54 MJ/m2)的2.2倍,四季散射辐射日变化曲线均呈明显的单峰型,正午前后最大;散射辐射随总云量增加而增大,卷层云时散射辐射值最大,积云时最小;有积雪时散射辐射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明显增加,地面积雪对散射辐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因地表和大气的多次反射使到达地面的散射辐射增加。
张占峰张焕平金惠瑛马小萍刘珍花
关键词:散射辐射
草面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利用2013年6月~2014年11月青海15个站草面温度观测资料,运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对青海省草面温度的变化特征、草面温度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草面温度呈一峰一谷的日变化特征,全省草面温度日最低值出现在6时,日最高草面温度出现在14时,说明太阳辐射是影响草面温度日变化的主要因素。月平均最低值出现在12月,为-10.6℃,月平均最高值为18.1℃,出现在7月;各站草面温度的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大变温均出现在11月;草面温度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气候特征;青海省草面温度变化呈东部高西部低、北部高南部低的特点,说明草面温度的高低受纬度、拔海高度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比较明显。15个站草面温度与气温、地温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总云量、低云量呈显著的反相关,全部通过了0.05以上显著性检验水平。无论是晴天、阴天还是多云天,草面温度的日变化均为不光滑的曲线,但不同天空状况下草面温度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马汝忠张焕平马小萍张占峰
关键词:影响因素
柴达木盆地沙尘天气的气候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被引量:17
2014年
利用1961~2010年柴达木盆地10个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沙尘天气变化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柴达木盆地扬沙、浮尘、沙尘暴日数均呈显著减少的趋势,4月为扬沙、浮尘、沙尘暴出现次数最多的月份;沙尘天气均表现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的气候特征;沙尘天气与大风、降水呈正相关,与大风的相关性明显,与降水的相关性不明显;四季气温与沙尘天气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可见大风日数的减少是沙尘天气减少的主要原因,降水增加和气温升高对沙尘天气的发生也起一定抑制作用。
张焕平张占峰金惠瑛马小萍
关键词:气象要素气候特征柴达木盆地
青海湖地区40多年来的气候变化被引量:5
2001年
本文利用青海湖北岸的刚察气象站1958~1999年40多年的气象资料,计算了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蒸发量、≥0℃积温、≥10℃积温的气候倾向率,并讨论了各要素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和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0℃积温都呈显著的上升状况,而年蒸发量呈较明显的下降状况;90年代环湖地区气温最高,各级积温最多,降水量少,蒸发回升,是一个最干旱的时期;年降水量和≥10℃积温总的变化趋势比较平稳。有意义的是,蒸发、降水、≥10℃积温均存在2.22年的显著周期,此外上述5项要素均存在3.8~4.4年和13.3年的显著周期变化。这些结论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
邵玉红张占峰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温降水量倾向率周期气象资料
青海高原近40a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被引量:53
2007年
利用青海省1961-2002年26个代表站逐日雨量资料和高原东部地区10个站的降水自记资料,分析了近40 a来降水量、雨日、雨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高原近40 a来年降水量无明显的变化,但夏半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冬半年降水量呈明显的增多趋势;夏半年降水量和雨日虽在减少,但降水强度在增大;夏半年降水量的减少主要是降水日数的减少造成的,而冬半年降水量的增加是由于雨日增多和每个降水日平均雨量的增大所造成;随着气候变暖,夏、秋季降水明显偏少,出现暖干化的气候趋势。
汪青春秦宁生张占峰唐红玉陈芳祁如英
关键词:降水环境影响
近50年西宁深层地温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分析1961~2010年西宁0.8、1.6和3.2 m深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方法]利用1961~2010年西宁0.8、1.6和3.2 m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0年西宁深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以及异常、突变等气候特征。[结果]西宁0.8、1.6、3.2 m平均地温均表现为弱的升温趋势,与同时期平均气温的增温幅度比较,深层地温的增幅明显偏小;0.8和1.6 m平均地温以夏季增温最明显,3.2 m秋、冬季增温明显;0.8 m平均地温在20世纪80年代最高,60年代最低;1.6 m平均地温80年代春、秋、冬季平均地温较多年平均值偏高,3.2 m平均地温在20世纪80年代四季地温明显偏高;0.8 m年平均地温在1991年出现了异常偏暖,3.2 m在1987~1992、1994、2007、2009年均出现异常偏暖现象,1.6 m土层上无异常年份出现;四季偏暖年份大部分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其中,3.2 m共出现4次异常偏暖年份,0.8 m平均地温出现了5次异常偏暖年份,1.6 m平均地温出现了5年异常偏暖。[结论]该研究为揭示西宁气候变化的事实提供理论依据。
张焕平张占峰汪青春
关键词:深层地温
降水对西宁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文章利用西宁市区2013~2014年逐日空气污染日平均浓度资料和日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了西宁市区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分布和不同等级降水对SO_2、NO_2、PM_(10)、PM_(2.5)污染物浓度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西宁市空气质量以二级为主,二级天数占样本总数的57.8%;西宁市大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是PM_(10)和PM_(2.5);降雨、降雪对污染物浓度具有稀释作用;不同等级的降雪量对4种污染物的稀释作用不同,降雪量在0.5mm以下时对污染物浓度的清除作用较弱甚至出现反弹现象,降雪量≥5.0mm时对4种污染物的清除能力最强;降雨量越大,对各项污染物的清除作用越明显,日降水量≥10.0mm对4种污染物的清除率达到了29.54%~57.57%;清除能力表现为SO_2〉PM_(10)〉PM_(2.5)〉NO_2的特征;连续降雪比连续降雨更有利于空气质量的改善;降雨等级不同时,AQI指数级别不变的天数居于首位的均为PM10;降雪量为0.6~1.0mm、1.1~1.9mm、≥5.0mm时,AQI指数级别不变的天数居于首位的是PM2.5;无论降雪还是降雨,PM_(10)和PM_(2.5)级别下降天数明显大于上升天数,尤其以PM2.5明显。
张占峰甘露马小萍张焕平
关键词:降水大气污染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