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明
- 作品数:20 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武汉市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成功救治一例甲氨蝶呤急性中毒反应及文献复习
- 甲氨蝶呤引起的急性中毒反应临床最常见的为骨髓抑制、口腔黏膜破溃,多见于血液科、肿瘤科患者单次大剂量使用之后,但引起全身皮肤溃疡却非常罕见.科室最近成功救治了一例因不规则口服小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后引起的急性中毒反...
- 张伟明韩丽娟曹俊周小勇段逸群
- 关键词:甲氨蝶呤病理诊断
- 女性外阴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1例被引量:2
- 2013年
- 患者女,35岁。因外阴斑丘疹伴瘙痒10余年就诊。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阴阜及外阴出现数个肤色至暗褐色的丘疹,自觉瘙痒,每当月经期使用卫生巾时皮损瘙痒加剧。多次在外院诊断为湿疹,外用糖皮质激素等软膏,瘙痒无明显改善,反复搔抓后皮肤增生肥厚。患者既往体健,无基础疾病。
- 张伟明夏云陈龙高进段逸群
- 关键词:淀粉样变性原发性皮肤
- 难治性儿童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一例
- 患者,10岁7个月.因“躯干、四肢起疹伴痒痛1月半余”于2016年11月3日第一次我科住院.经治疗皮疹好转出院,后皮疹再次复发加重伴发热,于2017年12月21日再次我科住院治疗. 体格检查:T:37.7oC P:92次...
- 张伟明
- 秋水仙碱治愈坏疽性脓皮病1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7年
- 坏疽性脓皮病(PG)是一种少见的非感染性嗜中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复发性、破坏性及潜行性皮肤溃疡.疼痛剧烈,常伴有发热、关节痛和呼吸困难等系统性症状,治疗上常首选单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等。我科诊治1例PG,单用秋水仙碱治疗有效,现报告如下。
- 汤爱珍张伟明周小勇
- 关键词:坏疽性脓皮病秋水仙碱
- 从燥湿同源论浅析三物黄芩汤加味治疗湿疹的临床应用
- 2024年
- 湿疹属于浸淫疮等疾病范畴,风湿热内蕴是其主要病因病机。由于病程日久湿热久羁化燥伤阴,常表现为湿热与阴伤并存,皮疹表现为暗红色斑疹、斑块伴有干燥脱屑、渗液,单用清热利湿或滋阴润燥治法均难以奏效,治宜清热燥湿、养阴润燥并行,是燥湿同源论在皮肤病辨证中的重要应用。三物黄芩汤有清热燥湿、养阴润燥之功效,是仲景方中燥湿并治的重要方剂,也是后世治疗湿疹类方的核心处方。基于燥湿同源论,治疗湿热伤阴证湿疹,可收良效。
- 张伟明曾宪玉
- 关键词:三物黄芩汤湿疹
- 成功救治甲氨蝶呤急性中毒反应一例
- 2018年
- 甲氨蝶呤引起的急性中毒反应最常见为骨髓抑制、口腔黏膜破溃,多见于血液科、肿瘤科患者单次大剂量使用后发生,但引起全身皮肤溃疡的比较少见。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成功救治1例因不规则口服小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后引起的急性中毒反应,现报道如下。
- 张伟明韩丽娟曹俊周小勇陈柳青段选群
- 关键词:甲氨蝶呤救治骨髓抑制口腔黏膜皮肤溃疡血液科
- 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脂膜炎合并指端坏疽
- 报告1例狼疮性脂膜炎合并指端坏疽,患者,女性,16岁,右小腿起疹伴疼痛,右手起疹3月。皮肤科体检:右小腿高度水肿,伸侧见10cm×7cm鲜红色肿胀性斑块,中央见3cm×2cm不规则形状坏死痂,痂周呈凹陷,并见血性分泌物,...
- 李凯陈柳青张伟明段逸群
- 文献传递
-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多形红斑型药疹后出现苔藓样皮炎一例
- 胡燕燕夏云张伟明王向东苏飞周小勇
- 温阳法治疗狼疮性脂膜炎并指端坏疽1例
- 2013年
- 患者女,16岁。右小腿皮疹伴疼痛及右手皮疹3个月。皮肤科情况:右小腿高度水肿,伸侧见10cm×7cm大小的鲜红色肿胀性斑块,中央见3cm×2cm大小的不规则形状坏死痂皮,痂周呈凹陷性,并见血性分泌物,皮疹触痛明显。右手中指见不规则形状坏疽,中央坏死明显,右手食指见多个坏死性丘疹。诊断:狼疮性脂膜炎;指端坏疽。应用温阳法治疗的效果满意。随访1年,皮疹未见复发。
- 李凯陈柳青张伟明段逸群
- 关键词:温阳法
- 人免疫球蛋白和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及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治疗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2019年武汉市第一医院使用IVIG及rhTNFR:Fc治疗的TEN患者资料。IVIG组11例,男3例,女8例,年龄25~72岁,中位TEN疾病严重程度评分(SCORTEN)3分;rhTNFR:Fc组10例,男女各5例年龄32~84岁,中位SCORTEN评分2分。采用相当于0.6~1.0 mg·kg^(-1)·d^(-1)醋酸泼尼松龙治疗5 d皮损无改善时,加用IVIG 400 mg·kg^(-1)·d^(-1)连续5 d,或隔日皮下注射25 mg rhTNFR:Fc 4~6次。记录两组患者的皮损变化及不良事件。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VIG组皮损渗液开始减少时间(1.73±1.19 d)、皮损区疼痛开始减轻时间(1.64±1.28 d)、皮损基底颜色变淡时间(2.45±1.12 d)、新生表皮开始出现时间(3.09±1.13 d)、间擦部位皮损开始干燥时间(4.82±2.22 d),均少于rhTNFR:Fc组(分别为3.00±1.56、3.70±1.63、3.90±1.59、5.20±1.22、7.90±3.1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VIG组住院时间(17.70±8.33 d)与rhTNFR:Fc组(16.70±4.71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21例患者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及并发症。结论IVIG和rhTNFR:Fc治疗TEN均有效,但前者在减轻皮损疼痛、渗出,促进新生表皮生长速度上优于后者。
- 包诗杰程杨晏莹范昉高婷婷冯小兰郑亮雷卫黄琴斯张伟明周小勇
- 关键词:生物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