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巩红岩

作品数:51 被引量:347H指数:10
供职机构: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7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麻醉
  • 11篇手术
  • 9篇术后
  • 7篇体外循环
  • 7篇外循环
  • 6篇细胞
  • 5篇缺血
  • 5篇内毒
  • 5篇内毒素
  • 4篇心肌
  • 4篇心脏
  • 4篇镇痛
  • 4篇综合征
  • 4篇小儿
  • 4篇窘迫综合征
  • 4篇呼吸窘迫
  • 4篇呼吸窘迫综合...
  • 3篇氧合
  • 3篇剖宫产
  • 3篇外膜

机构

  • 47篇新乡医学院第...
  • 13篇新乡医学院
  • 5篇郑州大学第二...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郑州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新乡医学院第...
  • 1篇益阳市中心医...
  • 1篇河南省胸科医...

作者

  • 49篇巩红岩
  • 15篇郑芳
  • 14篇刘景景
  • 12篇岳修勤
  • 11篇王庆志
  • 10篇秦元旭
  • 7篇赵国安
  • 6篇孙明
  • 5篇董铁立
  • 5篇赵伟
  • 5篇张宏伟
  • 4篇张永强
  • 3篇王更富
  • 3篇陈胜阳
  • 3篇张凯
  • 2篇李绍梅
  • 2篇张江峰
  • 2篇丁宏
  • 2篇王妍心
  • 2篇刘俊

传媒

  • 8篇中华麻醉学杂...
  • 8篇中国医师进修...
  • 4篇新乡医学院学...
  • 4篇医学信息(手...
  • 3篇重庆医学
  • 2篇中国实验方剂...
  • 2篇中国煤炭工业...
  • 2篇中国医师杂志
  • 2篇医学信息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民康医学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国体外循环...
  • 1篇实用全科医学
  • 1篇国际精神病学...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佐辛配伍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观察被引量:29
2011年
目的 比较地佐辛或吗啡配伍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PCA)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择期刮宫产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30例.PCA泵配置:Ⅰ组0.75%罗哌卡因20 ml+地佐辛10mg+0.9%氯化钠稀释至100ml,Ⅱ组0.75%罗哌卡因20 ml+吗啡3 mg+0.9%氯化钠稀释至100ml.均采用LCP模式,负荷剂量5ml,持续剂量2ml/h,单次给药剂量2ml,锁定时间10min,全程镇痛48h.分别记录开启PCA泵后4、8、16、20、24、32、48 h的患者按压次数(D1)、实际进入次数(D2)、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记录肛门排气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Ⅱ组开启PCA泵后8、16 h D1/D2低于Ⅰ组(分别为2.1±0.5比2.3±1.0,1.9±0.3比2.1±0.5)(P<0.05=.Ⅱ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3%,7/30)高于Ⅰ组(0)(P<0.05).结论 地佐辛配伍低浓度罗哌卡因可以为剖宫产术后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硬膜外PCA.
王妍心巩红岩秦元旭岳修勤
关键词:镇痛病人控制硬膜外腔地佐辛罗哌卡因
7例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术后心室电风暴的临床分析
2015年
目的总结分析体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心脏术后心室电风暴患者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1月至2014年4月河南省胸科医院7例心脏术后发生心室电风暴并采用ECMO辅助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患者术前基本情况,临床诊断,发生心室电风暴的原因及ECMO的辅助过程,预后等。结果7例患者经治疗后,均顺利脱机,1例患者脱机后严重感染,1周后多脏器功能衰竭,自动出院;l例脱机后2天脑出血,自动出院;其余5例治愈出院,无并发症。5例患者经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结论ECMO为心脏术后心室电风暴患者提供了有效的循环支持,维持有效的冠脉供血,防止心肌进一步受损,维持电解质等内环境稳定,为心律恢复、针对病因及诱因治疗争取了时间。
刘海霞巩红岩岳修勤
关键词:心室电风暴
体外膜氧合辅助9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中的应用经验,并分析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1日本院与合作医院收治的9例接受ECMO治疗的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比9例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4 h后的氧合指数(OI)、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血乳酸值(LAC)、pH值、射血分数(EF)、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转归。结果9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范围43~74岁;ECMO辅助前均诊断为危重型COVID-19。行静脉-静脉ECMO 6例,静脉-动脉ECMO 1例,静脉-动脉-静脉ECMO 2例。较辅助前相比,辅助24 h后氧合指数[(79.33±15.08)vs.(192.89±36.45)]、血管活性药物评分[(63.11±47.23)vs.(22.22±14.81)]、血乳酸值[(6.17±3.18)mmol/L vs.(2.67±1.09)mmol/L]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例患者均发生并发症,7例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损伤,5例感染,5例肝功能损伤,4例出血,3例血栓形成。最终5例患者存活出院,4例死亡;存活患者需长期随访及康复治疗。结论危重型COVID-19患者使用ECMO辅助疗效显著,能挽救部分患者生命,但存在多种并发症风险。
高洁李建朝程兆云秦秉玉巩红岩芦乙滨余旭张保全钱晓亮杨雷一张静程剑剑邵换璋孟凡伟黑飞龙
关键词:体外膜氧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不同麻醉方法在小儿腭裂修补术中的比较
2010年
目的探讨全凭吸入七氟醚麻醉用于小儿腭裂修补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0例择期腭裂修补术患儿随机均分为全凭七氟醚吸人麻醉组(S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E组),每组20例。E组异氟醚浓度由1%逐渐升至3%,S组七氟醚浓度由1%逐渐升至8%。维持阶段,挥发性麻醉药浓度维持在1.3~1.5MAC。连续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诱导、维持及恢复过程。结果麻醉期间两组血压、心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诱导及恢复过程拒吸、呛咳、躁动等各项指标S组明显好于E组(P〈0.05或P〈0.01)。结论全凭吸入七氟醚麻醉是小儿腭裂修补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丁宏巩红岩
关键词:吸入麻醉七氟醚麻醉腭裂修补术
麻醉机快速充氧连接气管镜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
2008年
目的 总结麻醉机快速充氧连接气管镜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应用的经验。方法15例行气管异物取出术的患儿经快速诱导面罩加压通气经口腔于声门插入气管镜用麻醉机高频喷射充氧控制通气,氯胺酮或丙泊酚复合肌松剂维持麻醉,术中严密监测SpO2,术毕停用麻醉药,患儿清醒后拔管。结果 12例取出异物;另外3例反复探查未取到异物,吸引后放弃手术,其中1例术后咯出异物;无一例发生屏气、呛咳。患儿均于停麻醉药15~30min清醒,睁眼,吞咽反射、自主呼吸恢复良好,吸空气时SpO2维持在93%以上,拔管后均未发生喉痉挛及喉头水肿,术后也未发生缺氧。结论 经快速诱导面罩加压通气后插入气管镜用麻醉机高频喷射充气控制通气用于气管异物取出术,声门暴露良好便于气管镜的插入,术中不发生屏气、呛咳,患儿清醒快,术后并发症少,不失为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但术中及术后均需加强监测。
巩红岩秦元旭
关键词:气管麻醉高频通气
神经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经鼻给药对老龄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2021年
目的评价神经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经鼻给药对老龄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健康老龄SD大鼠40只,雌雄不拘,21~23月龄,体重480~6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S组)、外科手术组(O组)、低剂量GDNF经鼻给药组(G1组)和高剂量GDNF经鼻给药组(G2组)。O组、G1组和G2组于水合氯醛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手术,S组仅行假手术。外科手术或假手术后连续3 d,G1组和G2组分别每天经鼻吸入GDNF 25和50 μg(溶于PBS 25 μl),S组和O组分别每天经鼻吸入PBS 25 μl。术后第3~7天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GDNF、高迁移率组蛋白B1(HMGB1)、IL-1β、TNF-α、活化的caspase-3和Bax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组比较,O组术后第5~7天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海马GDNF表达下调,IL-1β、TNF-α、HMGB1、活化的caspase-3和Bax表达上调,G1组和G2组穿越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海马IL-1β和TNF-α表达上调(P<0.05);与O组比较,G1组和G2组术后第5~7天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海马GDNF表达上调,TNF-α、HMGB1、活化的caspase-3和Bax表达下调,G1组海马IL-1β表达下调(P<0.05);与G1组比较,G2组海马TNF-α表达下调(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NF经鼻给药可改善老龄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炎症反应和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巩红岩郑芳李会会刘景景王庆志赵国安
关键词: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鼻内
麻醉机快速充氧连接气管镜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
2006年
目的总结麻醉机快速充氧连接气管镜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应用的经验。方法15例行气管异物取出的患儿经快速诱导面罩加压通气经口腔于声门置入气管镜用麻醉机高频喷射充氧控制通气,氯安酮或丙泊酚复合肌松剂维持麻醉,术中严密监测SPO2,术毕停滴麻醉药,病人洁醒后拔管。结果14例取出异物,1例未取出;无一例发生屏气、呛咳。患儿均于停麻醉药30min内清醒,睁眼,吞咽反射、自主呼吸恢复良好,吸空气时SPO2维持在93%以上,拔管后均未发生喉痉挛及喉头水肿,术后也未发生缺氧。结论经快速诱导面罩加压通气后置入气管镜用麻醉机高频喷射充气控制通气用于气道异物取出术,声门暴露良好便于气管镜的插入,术中不发生屏气、呛咳,病人苏醒快,术后并发症少,不失为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但术中及术后均需加强监测,尤其是SPO2。
秦元旭巩红岩
关键词:气管异物全身麻醉
葛根素对大鼠体外循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抗氧化应激机制的探讨被引量:77
2012年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大鼠体外循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的保护作用及抗氧化应激机制。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MIRI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葛根素低、中、高剂量组(2,5,10 mg.kg-1 3个剂量)。于再灌注开始时在储血槽内加入稀释葛根素10mL。在全麻手术下制造大鼠体外循环模型后,随即阻断大鼠升主动脉造成心肌缺血30 min然后开放升主动脉后再灌注180 min造成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灌注24 h,用于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葛根素和生理盐水。实验完成后留取大鼠心脏标本,观察大鼠心肌缺血区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收集血清测定其抗氧化应激的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葛根素的应用减少了MIRI大鼠的心肌细胞凋亡、心梗面积和血清中丙二醛的含量,增加了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谷胱甘肽的含量,并且随着剂量的增加保护效果尤为明显。结论:葛根素对MIRI大鼠具有抗氧化应激的作用,它能够剂量依赖性的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最终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巩红岩秦元旭王更富王庆志
关键词:葛根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抗氧化应激心肌细胞凋亡
运动训练对大鼠内毒素性肺损伤时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评价运动训练对大鼠内毒素性肺损伤时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8周龄,体重175~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对照组(C组)、肺损伤组(ALI组)、低强度运动训练组(ET1组)和高强度运动训练组(ET2组)。ET1组和ET2组大鼠于模型制备前分别进行2和4周的跑台运动训练,C组和ALI组大鼠不训练。随后ALI组、ET1组和ET2组大鼠通过尾静脉注射5 mg/kg LPS制备ALI模型,C组仅经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LPS或生理盐水注射后6 h,处死大鼠取肺组织,行肺组织病理学损伤评分,计算肺湿重/干重比值(W/D比值),测定肺泡灌洗液(BALF)总蛋白、IL-1β和TNF-α的浓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SP70和NF-κB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ALI组肺W/D比值和肺组织病理学损伤评分升高,BALF总蛋白、IL-1β和TNF-α的浓度升高,NF-κB表达上调(P<0.05),HSP70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LI组比较,ET1组和ET2组肺W/D比值和肺组织病理学损伤评分降低,BALF总蛋白、IL-1β和TNF-α的浓度降低,HSP70表达上调,NF-κB表达下调(P<0.05)。结论运动训练可通过缓解炎症反应减轻大鼠内毒素性肺损伤,可能与上调肺HSP70表达有关。
巩红岩郑芳胡晓慧左志超刘景景王庆志赵国安
关键词:内毒素血症急性肺损伤HSP70热休克蛋白质类
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大鼠吗啡耐受及脊髓炎性反应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大鼠吗啡耐受及脊髓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3只体质量180~200g雄性SD大鼠,分为3组(n=11):对照组(NS组)、吗啡组(M组)、右美托咪定+吗啡组(Dex组)。NS组鞘内注射无菌生理盐水10μL,1次/d,共7d;M组鞘内注射吗啡15μg,1次/d,共7d;Dex组鞘内注射15μg吗啡和1.5μg右美托咪定,1次/天,共7d。于吗啡鞘内注射第1、3、5、7天给药前和给药后30min测定大鼠的热痛阈。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中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磷酸化p38MAPK(p-p38)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Iba-1阳性细胞密度。结果随着吗啡鞘内注射次数增加,M组和Dex组热水甩尾实验最大镇痛效应百分比(MPE)逐渐下降(P<0.05)。与NS组比较,M组甩尾实验MPE在吗啡注射的第1、3、5、7天较高(P<0.05);与M组比较,Dex组甩尾实验MPE于吗啡注射的第3、5、7天较高(P<0.05)。与NS组比较,M组大鼠脊髓Iba-1阳性细胞密度及Iba-1、IL-1β、TNF-α和pp3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M组比较,Dex组大鼠脊髓Iba-1阳性细胞密度及Iba-1、IL-1β、TNF-α和p-p3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可缓解吗啡耐受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相关。
巩红岩郑芳左志超刘景景王庆志赵国安
关键词:吗啡药物耐受性小胶质细胞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