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动脉
  • 6篇主动脉
  • 5篇修复术
  • 5篇腔内
  • 5篇腔内修复
  • 5篇腔内修复术
  • 3篇血管
  • 2篇主动脉瘤
  • 2篇瘤颈
  • 2篇瘤腔
  • 2篇瘤腔内
  • 2篇腹主动脉
  • 2篇腹主动脉瘤
  • 2篇腹主动脉瘤腔...
  • 1篇大锥度
  • 1篇动脉病变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动脉假性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心血管

机构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锦州市中心医...
  • 1篇辽宁医学院

作者

  • 8篇宁一
  • 6篇黄小勇
  • 6篇黄连军
  • 5篇濮欣
  • 4篇蒲俊舟
  • 3篇吴文辉
  • 1篇窦瑞雨
  • 1篇薛玉国
  • 1篇韩晓峰
  • 1篇童健尔
  • 1篇彭明亮
  • 1篇曾庆龙
  • 1篇刘浩
  • 1篇张庆永
  • 1篇黄杰
  • 1篇刘学政

传媒

  • 3篇心肺血管病杂...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08
  • 1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观察应用注射用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11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应用纤溶酶静滴,对照组应用脉络宁静滴,通过比较评价纤溶酶的临床疗效。结果: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症状、体征和超声检查再通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宁一
脑苷肌肽对穹窿海马伞横断痴呆鼠学习记忆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脑苷肌肽是否有益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及可能的机理。方法横断穹窿海马伞制作痴呆模型,术后皮下注射脑苷肌肽0.4mL/(kg·d)连用15 d。水迷宫试验检测大鼠空间探索和记忆能力。检测大鼠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和海马胆碱能神经纤维。结果痴呆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平均逃避潜伏期和原平台象限的游泳距离占总游泳距离的百分比均明显减少,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和海马胆碱能神经纤维明显减少;治疗组与痴呆组相比,平均逃避潜伏期和原平台象限的游泳距离占总游泳距离的百分比均显著上升,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和海马胆碱能神经纤维显著增加。结论脑苷肌肽明显改善横断穹窿海马伞所致痴呆模型空间探索和记忆能力,其作用通过减少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的丢失和增加海马胆碱能纤维而实现。
宁一童健尔刘学政
关键词:神经节苷脂阿尔茨海默病记忆
近端瘤颈解剖结构不良的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分析腔内修复术治疗近端瘤颈解剖结构不良的腹主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搜集经主动脉腔内修复的近端瘤颈解剖结构不良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男135例,女12例;年龄43.0~85.0岁,平均(68.7±8.9岁);腹主动脉瘤最大径45~100 mm,瘤颈长度7~32 mm、直径15~30 mm、成角10°~90°、瘤颈部动脉硬化改变43例。术后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内容为患者临床情况,主动脉CT血管成像结果(覆膜支架形态、位置,动脉瘤形态变化及瘤腔血栓化情况、内漏情况等)。结果147例患者手术均成功。120例采用常规腹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术后即刻Ⅰa型内漏32例,其中25例于近端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7例近端加用覆膜支架延长支(Cuff)后内漏消失。3例采用开窗技术定制支架,24例加用肾动脉烟囱技术。随访6~42个月,中位时间18个月,累计生存率98.0%(144/147),随访期间支架通.率99.3%(146/147),瘤腔血栓化率97.3%(143/147)。随访期间3例死亡,2例瘤体破裂、1例原因不明;1例单侧髂支内血栓形成致管腔闭塞,1例持续Ⅲ型内漏,均行二次介入手术成功。未见支架移位、下肢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近端瘤颈解剖结构不良的腹主动脉瘤安全、有效。根据动脉瘤具体情况选择支架、多种腔内修复技术联合应用及密切的随访是关键。
濮欣宁一黄小勇黄杰张庆永黄连军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
复杂腹主动脉瘤颈的CT血管成像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价值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在复杂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于我中心经腔内修复的58例复杂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男性42例,年龄57-80岁,平均年龄(71.3±6.6)岁,术前CTA影像资料,对瘤颈的直径变化、角度、长度进行分析测量,并与术中造影结果(DSA)比较。结果:(1)CT证实单因素复杂瘤颈7例,占12.1%,多因素复杂瘤颈51例,占87.9%,其中短瘤颈合并锥形瘤颈14例,占24.1%,锥形瘤颈合并瘤颈夹角〉60°的37例,占63.8%。(2)CTA与DSA测量值比较:瘤体最大直径平均[(53.2±7.3)vs.(45±5.6)mm,t=4.022,P〈0.001;肾下腹主动脉直径平均[(20.1±3.3)vs.(20.7±3.8)mm,t=0.793,P〉0.05],瘤体入口处腹主动脉直径平均[(19.2±2.8)vs(18.7±3.1)mm,t=0.728,P〉0.05),差值平均[(1.9±0.8)vs.(0.9±0.5)mm,t=1.047,P〉0.05];瘤颈与瘤体成角平均[(49.3o±17.2o)vs.(36.4o±16.3o),t=5.416,P〈0.001;瘤颈长度平均[(27.7±5.1)vs.(25.7±6.5)mm,t=1.873,P〉0.05)。(3)手术成功率100%,术中造影发现即刻I型内漏18例,占31.0%,17例经球囊扩张内漏消失,1例通过近端补CUFF内漏消失;随访3个月支架稳定,未见移位,无I型内漏,各分支血管通畅。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前应用CTA评估复杂瘤颈形态,对手术成功有决定性意义。对于瘤体最大径和瘤颈夹角应参考CTA的测量结果,瘤颈长度及直径变化与术中DSA无显著性差异。
濮欣宁一黄小勇窦瑞雨黄连军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瘤颈腔内修复术血管成像
两段式覆膜支架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两段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疗效。方法: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间,在本中心采用两段式覆膜支架TEVAR术治疗的61例TBAD患者的临床影像及术后随访资料。适应证:①胸降主动脉段主动脉弯曲变形;②胸降主动脉存在多发破口;③主动脉远端锚定区真腔因假腔挤压而过细。结果:应用两段式覆膜支架TEVAR术治疗的TBAD共61例。术后平均随访(23. 6 ± 7. 4)个月,围手术期死亡1例(1. 6%),支架远端新发破口1例(1. 6%) ,支架远端贴壁不良3例(4. 9%) ,支架段假腔完全血栓化率91. 8%(55 /61),其中支架段假腔完全消失率41. 8%(23 /55),主动脉完全重塑率7. 3%(4 /55)。结论:采用两段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实现了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远端锚定区的精确选择,近中期疗效安全满意,中、远期疗效尚需远期随访。
彭明亮黄小勇吴文辉薛玉国韩晓峰曾庆龙蒲俊舟刘浩宁一黄连军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引起咯血1例
2017年
咯血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症状,通常需要紧急处理。导致咯血的病因可以是肺部疾病,支气管疾病甚至是胸部血管疾病,其中主动脉疾病引起的咯血容易被忽略。本篇我们提出一个胸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引起咯血的病例,为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经验。
宁一濮欣蒲俊舟黄小勇黄连军
关键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咯血
急诊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创伤性胸主动脉疾病的效果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急诊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创伤性胸主动脉疾病的效果。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就诊并行急诊腔内修复术的急性创伤性胸主动脉疾病患者3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经急诊全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确诊为胸主动脉损伤,明确诊断后在局部麻醉下行急诊预置血管缝合器法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二期转入相关科室治疗复合伤。术后1、6和12个月复查主动脉CTA,其后每年复查1次。结果患者的年龄中位数为42(34,55)岁,男性31例。胸主动脉离断5例,假性动脉瘤13例,主动脉夹层7例,壁间血肿伴胸腔积液10例。合并脑挫裂伤3例(占8.6%),合并肺挫裂伤并肋骨骨折31例(占88.5%),合并肢体长骨骨折7例(占22.5%),合并内脏实质脏器挫裂伤3例(占8.6%)。除1例急性创伤性胸主动脉疾病患者在转运途中因主动脉破裂而死亡外,其余34例(占97.1%)患者均成功完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就诊至进入手术室时间为(88.6±26.6)min,手术时间为(52.0±9.4)min。术中应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系统69套,2例患者术后穿刺部位出现血肿和假性动脉瘤,行二次手术于直视下缝合。受累胸主动脉病变长度为(44.5±7.4)mm。置入主动脉覆膜支架共46枚,置入支架长度为(164.3±15.2)mm,支架近端直径扩大率为(22.3±8.6)%。术后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4(12,24)个月,无内漏和截瘫等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胸主动脉完全重塑14例,支架段血栓化7例,假性动脉瘤血栓化13例。1例患者因封闭左锁骨下动脉且未行血管重建,术后左上肢乏力。结论急诊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创伤性胸主动脉疾病安全、有效。
濮欣黄小勇宁一吴文辉蒲俊舟黄连军
关键词:主动脉疾病
应用第3代Amplatzer管塞治疗主动脉病变外科手术后吻合口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应用第3代Amplatzer血管塞(AVP Ⅲ)封堵主动脉病变外科手术后吻合口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7年1至6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应用AVP Ⅲ封堵的主动脉病变(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3例,升主动脉瘤1例,永存主动脉干1例)外科手术后吻合口漏患者5例[男性3例,年龄(43.8±13.1)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患者的漏口位于升主动脉,1例患者的漏口位于主动脉弓与置入的支架间。3例患者存在主动脉-右心房漏,导致进行性心力衰竭;1例导致主动脉与肺动脉间的假性动脉瘤;1例导致夹层假腔持续灌注。患者均通过建立股-股轨道的方式置入AVP Ⅲ,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5例患者成功置入AVP Ⅲ 6枚,1例患者术后存在微量残余分流。患者在术后随访6(1,6)个月。3例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由术前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提高至术后Ⅰ~Ⅱ级。3例主动脉-右心房分流患者的右心房收缩压由术前的(24.3±2.3)mmHg(1 mmHg=0.133 kPa)降低至术后的(8.7±1.8)mmHg(P=0.03)。1例患者的假性动脉瘤瘤腔直径缩小,1例患者的假腔完全血栓化。结论初步经验表明,AVP Ⅲ封堵主动脉病变外科手术后吻合口漏可行、有效。
吴文辉黄连军蒲俊舟黄小勇濮欣宁一王肖
关键词:心血管外科手术吻合口漏介入封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