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龙
- 作品数:41 被引量:288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军队医药卫生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携带SPK1基因的质粒预防术后肠粘连的实验研究
- 2011年
- 目的观察质粒pcDNA3-SPK1在大鼠术后肠粘连模型中的表达效率及鞘氨醇激酶(SPK1)基因转移对术后肠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大鼠腹膜间皮细胞分离培养,pcDNA3-SPK1质粒转染大鼠腹膜间皮细胞,Westrn bolt检测SPK1蛋白的表达和γ-P32掺入法检测SPK酶活性;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为标志基因,评价质粒载体在手术损伤腹膜中的基因转移效率;利用无菌干纱布擦伤盲肠,建立大鼠术后肠粘连模型,评价SPK1基因转移对术后肠粘连的预防作用。结果 pcDNA3-SPK1质粒能有效转染损伤腹膜并介导SPK1基因表达;在大鼠术后肠粘连模型中,pcDNA3-SPK1基因转移能使术后重度肠粘连(3-4°)的发生率从80%降至30%。结论质粒pcDNA3-SPK1可有效预防术后肠粘连的发生。
- 郭强张凯刘谟焓李庆芳孔庆龙
- 关键词:肠粘连鞘氨醇激酶质粒载体间皮细胞
- 超声显示不同钙化模式对甲状腺结节性质的诊断价值
- 目的:探讨超声显示的不同钙化模式对甲状腺结节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7月因触诊或超声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并在解放军总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501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1个月内行超声检查或复...
- 朱海清吕朝晖罗渝昆孔庆龙窦京涛母义明陆菊明朱笑笑
- 文献传递
- 腹腔镜辅助下小肠部分切除术应用探讨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小肠部分切除术的方法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施行的腹腔镜辅助下小肠部分切除术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手术均在腹腔镜辅助下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95min(65~150min),术中平均出血65ml(40~160ml),术后平均排气时间42h,平均住院7.5d(5~11d)。术后病理诊断为小肠间质瘤20例,小肠恶性淋巴瘤6例,原发性小肠腺癌5例,小肠多发转移癌1例,小肠憩室5例,小肠结核3例,小肠系膜炎性肿块2例。所有患者无病灶遗漏,无手术并发症,均痊愈出院,随访4~65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腹腔镜辅助下小肠部分切除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治疗效果满意。
- 杜晓辉田文孔庆龙郑伟陈凛李荣
- 关键词:腹腔镜小肠疾病手术
- 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成像技术对胃癌术前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被引量:9
- 2003年
- 目的评估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成像(PET)技术在胃癌患者术前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1例胃癌患者术前进行PET全身显像分期和手术探查分期及病理分期对照,采用国际抗癌联盟(IUCC)公布的TNM分期标准,并进行χ2检验。结果PET对胃癌原发灶的显示率为100%,PET对淋巴结(N)分期的准确率为85.7%(18/21),术中探查对N分期准确率为75%(15/20),两组间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ET图像显示了全部4例患者的远处组织器官转移病灶。结论PET对胃癌原发灶及其远处转移病灶的检测准确、敏感,能对胃癌诊断、手术方法和治疗原则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 卫勃陈凛田嘉禾邵明哲姚树林尹大一孔庆龙李荣
- 关键词:胃癌术前消化道肿瘤
- PET应用于胃癌病情评估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探讨PET显像在胃癌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将 2 3例胃癌患者术前PET全身显像结果与手术探查、活检或胃镜检查明确的肿瘤分型、分期、转移等情况进行对照。结果 PET对胃癌原发灶的诊断准确率达 87 0 %。以半定量指标SUVmean和SUVmax大于 2 5为诊断标准 ,本组PET诊断准确率分别为 86 2 % (19/2 3)和 91 3% (2 1/2 3)。对淋巴结转移检测准确率为 78 9% (15 /19) ,对远处转移病灶诊断准确率为 7/8。结论 PET对胃恶性肿瘤原发灶和远处转移病灶检测较为敏感 ,为胃癌诊断、手术方法和治疗原则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 孔庆龙陈凛卫勃李荣
- 关键词:胃肿瘤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
-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分析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0
- 2000年
- 杜晓辉郑伟宋少柏孔庆龙
- 关键词:结肠直肠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转移
- PET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与CT对照研究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评价术前应用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 (PET)、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2 8例胃癌患者术前行PET全身显像 ,2 3例行CT检查 ,将以上结果和病理分期对照。结果 :PET和CT对胃癌局部病灶的显示率分别为 92 .9%和 82 .6 % ,PET对淋巴结的检测准确性 (87.5 % )高于CT(6 1.9% )。PET检测出 8例远处转移患者 ,CT漏诊 3例。结论 :PET相对于CT能更准确检测原发和复发胃癌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灶 ,对胃癌的临床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陈凛卫勃邵明哲田嘉禾姚树林孔庆龙夏绍友李荣
- 关键词:PET胃癌CT检查
- 甲状旁腺腺瘤单侧颈部探查手术治疗56例报道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颈部单侧手术探查治疗甲状旁腺腺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甲状旁腺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前影像学定位和术中单侧探查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术前行超声、CT、99mTc-MIBI核素扫描定位检查,56例甲状旁腺腺瘤单侧手术探查均获成功,临床治疗效果好。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甲状旁腺腺瘤。结论:B超可作为术中定位首选方法。对定位准确的单发腺瘤,单侧小切口探查术创伤小,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 孙广增孔庆龙
- 关键词: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3
- 2002年
- 目的 总结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 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设计合理支架型血管 ;经股动脉在透视下将移植物放置在腹主动脉瘤腔内重建血流通道 ;术后严格按照预期方案进行随诊 ,观察并发症及瘤体形态学变化。结果 34例接受腔内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技术成功率1 0 0 %。无中转开腹手术。原发性内漏 5例。神经并发症合并急性血栓形成 1例。无肾动脉梗塞、肢体栓塞、结肠缺血等并发症。随访时间 1 2~ 40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 2 1± 4 .7个月。围手术期死亡率0 % (0 /34) ,总死亡率 3 % (1 /34)。随访过程中发现 2例原发性内漏转为持续性内漏 ,另发现继发性内漏 2例。本组患者 1个月后内漏发生率 1 1 .7% (4/34)。 1例髂动脉支架滑脱经二期腔内治疗。无内漏患者平均瘤体最大直径术后 6个月、1 2个月、2年较术前有明显缩小 (P <0 .0 1 )。 2例继发性Ⅰ型内漏随访中瘤体增大 ,1例进行二期腔内治疗。结论 血管腔内技术治疗腹主动脉瘤是一种可靠的微创治疗手段。内漏血是该技术主要并发症。随访工作是整个治疗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瘤腔被完全旷置。
- 郭伟张国华梁发启李荣刘小平孔庆龙盖鲁粤赵绍宏蔡剑鸣杜洛山
- 关键词:主动脉瘤支架型血管血管腔内治疗AAA
- 创伤性乳糜腹13例诊疗体会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创伤性乳麋腹的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84年1月~2005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13例创伤性乳糜腹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向腹腔内注卡介苗1例;手术结扎2例,其中1例无效后向腹腔内注卡介苗;理疗加放疗及其他辅助治疗10例,其中1例疗效差后行腹膜大隐静脉转流。结果本组13例患者中,死亡1例,并发粘连性肠梗阻1例。余痊愈出院。结论创伤性乳麋腹理疗加放疗及其他辅助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 高飞郑德玺贺磊孔庆龙陈凛
- 关键词:创伤乳糜腹理疗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