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青锋
- 作品数:12 被引量:66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Y型人工血管转流治疗混合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肠-腔-房Y型人工血管转流治疗混合性布加氏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对1990-2006年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混合性布加氏综合征患者实施了肠-腔-房Y型人工血管转流。先于肝前行人工血管(直径16~18mm,主血管)与肾静脉以下下腔静脉和右心房的吻合,然后再行人工血管(直径10~12mm,支血管)与肠系膜上静脉和主血管的吻合。监测手术前、后下腔静脉、门静脉压力及血流流速。结果手术后即日胸腹壁浅静脉曲张消失,无住院期死亡病例。随访6个月至16年,随访期内主血管未发现血栓,通畅率100%,支血管血栓形成2例,通畅率为96.1%。术后下腔静脉压力较术前下降了17.4cmH2O ±5.7cmH2O(1cmH2O=0.098kPa),门静脉压力下降了17.0cmH2O±7.0cmH2O。结论Y型人工血管转流能同时有效地降低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压力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是治疗混合性布加氏综合征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 薛焕洲王亚东姜青锋张宏伟申权
- 关键词:肝静脉血栓形成肝静脉
- 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治疗胰头部良性肿瘤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治疗胰头部良性肿瘤的术式及疗效。方法2003年2月至2011年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对收治的胰头部良性肿瘤21例患者实施了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30-48岁,肿块直径2.0-5.6cm。所有患者均保留了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离断了一支或多支其他供血动脉。结果本组患者无手术死亡病例,7例患者术后出现胰漏,发生率为33.3%(7/21)。术前腹痛患者术后明显缓解,2例反复低血糖症状的患者血糖恢复正常。顽固性腹泻患者症状获得完全缓解,大便恢复正常。随访期内无复发病例。结论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治疗胰头部良性肿瘤是可行的。保留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的完整性对保证十二指肠及胰头段胆管的血供非常重要。
- 姜青锋申权李珂田玉伟薛焕洲
- 关键词:胰腺肿瘤胰腺切除术
- 腔-房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腔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被引量:4
- 2009年
- 自Ohara于1963年首次报道了腔-房人工血管转流治疗布加综合征以来陆续有文献报道证实它不仅能有效地降低下腔静脉压而且也可不同程度的缓解门静脉高压。我院自1994年6月至2007年6月应用腔-房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腔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患者162例,现报告如下。
- 申权薛焕洲姜青锋王亚东
- 关键词:人工血管转流术布加综合征门静脉高压静脉压
- 广州地区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心理状态问卷评分调查
- 2013年
-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老年急性左心衰竭(ALHF)患者心理状态问卷评分。方法选择近期解放军第421医院急诊科救治的老年ALHF患者55例,均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就诊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62例。两组对象入选后同期接受“心脏病患者心理状态问卷(HPPQ)”调查。结果老年ALHF组的自主健康感、无能为力感、沮丧感、社交障碍感各维度分及HPPQ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广州地区老年ALHF患者心理状态评分较差,治疗计划中应包括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 姜青锋
- 关键词:急性左心衰竭老年精神心理
- 射频消融与手术再切除治疗复发性肝癌的比较被引量:17
- 2008年
-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和手术再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比较2002年5月至2007年10月76例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癌患者射频消融(n=45)和手术再切除(n=31)的临床疗效,引入COX比例风险模型初步分析探讨影响再复发和复发后患者生存期的可能因素。结果:消融组与再手术组比较,肿瘤完全清除率分别为88.9%和100%(P=0.147),1、2、3、5年复发率分别为45.2%、71.6%、80.1%、86.7%和39.6%、60.9%、77.6%、83.2%(P=0.711),1、2、3、5年复发后生存率分别为81.8%、60.1%、40.3%、24.2%和82.9%、64.7%、46.4%、34.8%(P=0.599)。复发间期(复发癌距初次手术切除的时间)及复发癌结节个数是影响再手术切除和消融治疗后再复发的危险因素(P=0.035,P=0.005),复发癌结节个数及再复发时间是影响复发后患者生存期的危险因素(P=0.006,P=0.000)。消融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3%,再手术组为29.0%(P=0.091)。消融组患者无需输血而再手术组需输血的比率为35.5%(P=0.000)。住院时间消融组为7.0天±0.8天,较之再手术组21.9天±1.6天明显缩短(P=0.000)。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癌患者射频消融术亦可以获得与手术再切除相当的长期生存率,而且具有微创、经济、重复性好的优势,适合于复发癌患者的治疗。
- 申权薛焕洲姜青锋王亚东李德宇王琦王存丰
- 关键词:肝癌射频消融肝切除复发
- 腔-房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合并下腔静脉血栓的布加综合征被引量:7
- 2011年
- 腔-房人工血管转流能有效降低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压力,是治疗布加综合征的有效手段.但是,对于合并下腔静脉血栓者,由于存在血栓脱落致异位栓塞的潜在风险故治疗较为棘手.自1996年3月至2008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为32例合并下腔静脉血栓的下腔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患者实施了腔-房人工血管转流术,现报道如下.
- 申权薛焕洲姜青锋王亚东
- 关键词:人工血管转流术下腔静脉血栓布加综合征门静脉压力
- 扩大的Hassab手术治疗门脉高压症
- 薛焕洲姜青锋张晓申权孙兆菲高春辉王亚东李珂闫宏宪卢冰
- 该项目就门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从多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属应用技术领域。主要内容1.扩大的Hassab手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评估扩大的Hassab手术较经典的Hassab手术治疗门脉高压症是否更具优势...
- 关键词:
- 关键词:门脉高压症手术治疗血栓形成外科治疗
- 改良的Appleby手术治疗胰体尾癌的效果观察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 探讨改良的Appleby手术治疗胰体尾癌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3月至2015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采用保留胃的改良Appleby手术治疗胰体尾肿瘤患者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46 ~ 69岁,平均年龄(58±8)岁.观察手术前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估,肝功能,血糖等诸项指标的变化.评估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情况及生存期等.结果 本组患者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主要并发症为胰漏和腹泻,总的并发症发生比率为47.1%,术后1d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升高,1周后恢复正常,血糖无明显异常升高.腹痛获得完全缓解,疼痛评分降低,生活质量评估明显升高.术后1、2、3、5年复发转移率为22.9%、58.9%、72.6%、72.6%.中位复发转移时间:(20.0±3.8)个月(95%可信区间12.6 ~27.4个月).1、2、3、5年生存率为80.4%、54.2%、32.5%、16.3%.中位生存时间:(26.0±6.0)个月(95%可信区间14.2 ~37.8个月).结论 改良的Appleby手术治疗胰体尾癌是安全可行的,可确切缓解腹痛,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
- 申权姜青锋田玉伟余淼贾江坤薛焕洲
- 关键词:胰腺肿瘤外科手术疼痛
- 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治疗慢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 探讨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治疗慢性胰腺炎(CP)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2月至2010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对收治的CP患者中顽固性腹痛或合并阻塞性黄疸、胰管结石的21例患者实施了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DPPHR),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31~48岁,平均(39±6)岁.14例采用改良DPPHR术式,7例采用Frey术式.观察患者术后6个月空腹血糖(FPB)、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 h-OGTT)、体重、疼痛评分(VAS视觉法)、腹泻症状及生活质量评估(GLQI量表)等诸项指标的改变.结果 本组患者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主要并发症是胰漏,5例患者术后出现胰漏,发生率为23.8%(5/21).术后18例患者腹痛明显缓解,3例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但仍间或有上腹部疼痛发作.疼痛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下降(7.8±3.6与81.1±5.6,P<0.05).患者术后FPB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0.4)mmol/L与(5.4±0.4)mmol/L,P>0.05].术后2 h-OGTT值与术前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8.0±0.6)mmol/L与(7.9±0.6)mmol/L,P>0.05].未出现新发糖尿病病例.术后6个月患者体重均较术前有所增加,平均增加了(4.8±0.7)kg[(58.8±1.8)kg与(53.9±2.0)kg,P<0.05)].患者生活质量总评分术后较术前亦明显提高(7 8.1±7.3与61.0±6.2,P<0.05).结论 DPPHR手术能确切缓解CP患者的疼痛,并不加重胰腺功能的破坏,有助于提高CP患者生活质量.
- 申权薛焕洲姜青锋王亚东
- 关键词: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炎外科手术
- 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术前预测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易患因素及预测PVT的可能。方法自2003~2005年我院收治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断流术患者82例,其中37例未行祛聚抗凝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对患者年龄、性别、门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流速的变化、血小板数值等相关指标监测分析,评估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断流术后PVT的易患因素。借助Logistic回归模型尝试预测术后PVT的概率。结果术后PVT患者9例(9/37,24.3%)。PVT患者的平均年龄大于无PVT患者(P<0.05),门静脉血流流速在PVT患者中明显减缓(P<0.05),PVT患者的平均门静脉直径较无PVT患者增宽,但尚未显示出统计学上的差异(t=1.845,P=0.074)。患者的性别、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数值升高等在PVT与无PVT的患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每例患者术后PVT的总的预测正确率为89.2%。结论患者年龄增大,门静脉血流流速减缓是PVT的易患因素。通过患者年龄、门静脉直径及门静脉血流流速预测PVT是可行的。
- 申权薛涣洲姜青锋李德宇王亚东
-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血栓脾切除